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弥散加权成像与弥散张量成像、不同弥散数量的弥散张量成像的量化指标的一致性,从而确定其可比较性。【方法】收集我院正常健康体检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常规头颅MRI扫描,采用DWI、20、30、64个梯度方向的DTI检查,对每个研究对象选6个固定位置ROI,分别为双侧丘脑、尾状核头部、胼胝体体部,对各组间的ADC值进行统计分析。对DTI组及各DWI组所获得的扩散图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而DWI组采用b值分别为0、500、1000s/mm2,对不同b值间所得ADC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各同一解剖位置的DWI和DTI所得到的ADC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同一解剖位置不同梯度数量所得ADC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b值所测得ADC值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DTI扩散方向越多,图像质量越好,而DWI扫描b值1000图像质量较500更好。【结论】DWI及DTI扫描所得的ADC值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两种扫描方法所得量化指标可对照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4例DIC产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54例DIC患者的诱发原因及治疗结果。结果54例DIC产妇的诱发原因,占比最高的为胎盘早剥22例(40.7%),其他的诱发原因还包括:死胎、重症感染、重度子痫前期、重症肝炎、羊水栓塞及产后大出血等。54例DIC患者,53例(98.1%)抢救成功,其中5例子宫切除;1例继发急性肾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9%),抢救成功率与病死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新生儿当中,存活50例(96.2%);死亡2例(3.8%),其中死产1例、宫内死亡1例,新生儿存活率与病死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DIC在临床中的发病较为急骤且病势十分凶险、患者的病死风险较高,因此临床医护人员一定要明确导致DIC发生的相关诱因,及时发现相关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尽可能提高DIC患者救治成功率。
简介:摘要脓毒症相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脓毒症发生时炎症因子风暴会引起机体多种组织器官损伤,而其并发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会进一步加剧机体的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检测在儿童脓毒症治疗中至关重要,自日本卫生福利部于1983年提出第一个诊断标准后,近年来相继有新的诊断标准提出。同时,及时的诊断有助于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故各种治疗方案相继出现。该文对脓毒症相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的创建历史和优缺点,以及各种抗凝制剂和抗凝疗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弥散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紫癜性肾炎(DEP-HSPN)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及近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肾脏病理证实为DEP-HSPN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按性别、年龄及病理级别,1∶2匹配出同期病理表现为节段性毛细血管内增生的HSPN患儿(非DEP-HSPN),将2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1.DEP-HSPN患儿共42例,占同期712例HSPN患儿的5.9%,纳入39例初治病例,年龄(8.9±3.2)岁,男女比例为1.79∶1.00,21例为肾病综合征型,14例血尿和蛋白尿型,2例急性肾炎型,急进性肾炎型及孤立性蛋白尿型各1例;病理表现均有系膜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弥散增生,分级为Ⅱb级13例,Ⅲb级22例,Ⅳb级4例。2.与非DEP-HSPN相比,DEP-HSPN出现肾脏症状至肾活检的病程短,肾病水平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低补体C3血症、高血压、贫血发生率高,临床分型以肾病综合征型为主;DEP-HSPN组D-二聚体、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尿素氮水平较高(Z=-2.416、-2.595、-2.019,均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补体C3、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t=-2.499、-3.746、2.836、-3.410、3.236,均P<0.05),肾小球补体C3沉积程度高(Z=-1.977,P<0.05)。3.DEP-HSPN组随访1个月时尿蛋白缓解率低[37.0%(10/27例)比62.5%(40/64例),P<0.05],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2组尿蛋白均能达到缓解,随访末2组血尿缓解比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EP-HSPN临床表现较重,易并高血压、贫血、低补体C3血症等,且高凝状态明显,DEP-HSPN组肾小球补体C3沉积程度高;经积极治疗后1个月内尿蛋白缓解慢,但6个月时均能达到缓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急救与护理要点。方法对18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急救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原因有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羊水栓塞、前置胎盘,根据病因予以抢救及优质护理,18例患者均抢救成功。结论产科DIC临床救治及护理工作需贴合病因开展,及早发现、及早确诊、积极治疗与护理,方能确保患者生命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arteryembolization,UAE)对产后出血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65例产妇。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子宫切除率,术后母婴结局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切口感染、发热、腹痛、盆腔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子宫切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UAE对产后出血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止血效果显著,降低子宫切除率,不增加临床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急救措施与护理要点。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产科收治的24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整理,分析并总结患者的临床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结果24例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发病原因分别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经过实施及时的抢救措施及针对性的护理,24例患者均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100%。结论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临床救治措施及护理对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展,密切观察及早发现、及早确诊、积极治疗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是挽救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