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我国≤14岁HIV感染儿童全阶段生存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国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库及抗病毒治疗数据库内的HIV感染儿童,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探究HIV感染儿童生存情况,采取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筛选。结果HIV感染儿童8 029例,中位生存时间179.75个月,确诊阳性后1、2、5、10年的累积生存概率分别为99.13%、97.95%、90.11%、78.6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儿童的死亡风险是接受抗病毒治疗儿童的12.81倍(95%CI:11.40~14.27);男童的死亡风险是女童的1.20倍(95%CI:1.10~1.32);确诊阳性年龄在3~5岁HIV感染的儿童死亡风险是确诊阳性年龄在<2岁儿童的0.67倍(95%CI:0.60~0.76)。西北地区儿童的死亡风险是东北地区儿童的0.52倍(95%CI:0.29~0.95),本地治疗儿童的死亡风险是异地治疗儿童的1.96倍(95%CI:1.48~2.61),未获得关怀服务儿童死亡风险是获得关怀服务儿童的2.07倍(95%CI:1.88~2.29)。结论我国≤14岁HIV感染儿童中位生存时间179.75个月。接受抗病毒治疗、女童、异地治疗、西北地区,获得关怀服务和确诊时年龄较大是HIV感染儿童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中国9个城市(简称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北片),上海、南京、武汉(中片),广州、福州、昆明(南片)九市对7岁以下的110 499名儿童体格生长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以2009年中国儿童生长标准为参照,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身高标准第3百分位判定为生长迟缓,位于第3~10百分位判定为身高偏矮。检出率按性别、地区、年龄等分组,组间生长迟缓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九市7岁以下儿童应调查113 084名,实际调查110 499名,调查率97.7%。生长迟缓总检出率为1.9%(2 141/110 499);城区低于郊区[1.6%(904/55 524)比2.3%(1 237/54 975),χ2=56.246,P<0.01];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1 121/57 921)比1.9%(1 020/52 578),χ2=0.003,P=0.965];生长迟缓检出率在0~<3岁随年龄略下降[从0~<1岁组1.8%(312/17 080)至2~<3岁组1.2%(168/13 740)],之后略提高,6~<7岁为2.2%(240/11 073)。不同地区比较,南片高于北、中片[城区3.3%(557/16 664)比0.9%(193/20 374)、0.8%(154/18 486),郊区4.7%(769/16 276)比1.1%(241/21 924)、1.4%(227/16 775),χ2=437.736、646.533,P均<0.01];而城区北、中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29,P=0.232),郊区中片略高于北片(χ2=5.130,P=0.024)。九市中广州市生长迟缓率最高(6.1%,613/10 019),各城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9.64,P<0.01)。生长迟缓程度构成显示以临界和轻度为主(78.4%,1 679/2 141),重度较少(7.2%,154/2 141)。身高偏矮儿童检出率为5.2%(5 721/110 499)。结论九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处于较低流行状态,且检出生长迟缓儿童多为轻度。生长迟缓检出率郊区高于城区,男女差别不明显,南片地区高于北、中片地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九城市7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1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于2016年6—11月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和昆明9个城市,以社区和幼儿园为调查点,身高低于2009年中国儿童身高标准的第3百分位的7岁以下生长迟缓儿童作为病例组,同地区、同性别、同年龄身高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共调查2 562名儿童(病例、对照各为1 281名)。现场测量获得身高、体重,问卷方式收集家庭情况、围生期信息、饮食喂养、生活习惯及患病史等信息。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或配对χ²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 281对生长迟缓和对照儿童中男677对,女604对,3岁以下238对,3~<7岁1 043对。生长迟缓组身高、体重Z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27(-2.54,-2.08)比-0.59(-1.04,-0.10)、-1.85(-2.35,-1.38)比-0.69(-1.20,-0.21),Z=30.982、25.580,均P<0.01]。家庭相关因素中,生长迟缓组父母受教育程度、身高、体重及祖辈身高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个体相关因素中,生长迟缓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出生身长短、母孕期合并疾病、婴儿期乳类或辅食添加困难、食欲差、进食速度慢、挑食偏食、非主动进食、经常吃零食、睡眠时间短、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婴儿期经常感染疾病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父亲受教育程度和父母身高越低生长迟缓风险越高,如父、母亲矮身材子女生长迟缓发生风险是中等身高的6.46倍(95%CI:2.73~15.30)和10.56倍(95%CI:4.92~22.69)。早产或低出生体重(OR=2.27,95%CI:1.33~3.88)、出生身长<45 cm(OR=3.56,95%CI:1.41~8.98)、婴儿期乳类或辅食添加困难(OR=2.04,95%CI:1.32~3.15)、食欲差(OR=3.20,95%CI:1.74~5.89)、进食速度慢(OR=1.85,95%CI:1.31~2.63)、食物过敏(OR=1.80,95%CI:1.02~3.16)儿童的生长迟缓发生风险明显增加。结论父母身高矮、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身长短、早期喂养困难、食欲差、进食速度慢、食物过敏是影响婴幼儿及儿童期生长迟缓的主要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儿童生长发育与甲状腺容积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PubMed、EMbase、Springerlink、Medline数据库进行中英文文献检索,收集建库至2021年10月公开发表的儿童甲状腺容积与生长发育相关性的文章。采用R语言4.0进行Meta分析。用I2统计量和Q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用Egger′s法进行发表偏倚的检验。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7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1篇、英文文献6篇。体表面积与甲状腺容积的相关性最强[效应估计值(COR)= 0.44,95%置信区间(CI):0.39 ~ 0.50],其次为体重、身高、年龄(COR = 0.39、0.37、0.29)。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删除任何一项研究后,COR均落在总效应量的95%CI以内,表明本次Meta分析结果较为可靠。Egger′s法检验结果显示,P均> 0.05,表明纳入文献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对甲状腺容积均有影响,其中体表面积的影响最大。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高速传播,我国居民越来越注重科学化的育儿理念,使得儿童预防保健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极其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评估角度,检测不同的指标。人生长激素(h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性激素(sex hormone)、抗苗勒管激素(AMH)及25-羟基维生素D(25-OH VD)等是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常用指标。本文旨在阐释生长发育常用指标的概念与特点,概述近年来研发的生长发育评估常用指标的检测方法,为儿童预防保健选择合适的检测指标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GHD)和特发性矮小症(ISS)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晋城大医院收治的矮小身材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rhGH进行治疗,其中GHD 54例作为GHD组,ISS 38例作为ISS组。观察并记录其治疗前后身高、体质量、生长速度、身高标准差积分(HtSDS)等变化情况。结果GHD组在治疗3、6个月时其身高差值(△Ht)、生长速度均高于I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时△Ht水平均高于同组治疗3个月时水平,且ISS组患儿生长速度水平高于同组治疗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IGF-1水平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D组治疗3、6个月时IGF-1水平均高于I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GH是一种有效的GHD、ISS治疗药物,可有效促进上述两种身材矮小患儿身高及生长速度的增长,且对GHD患儿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脊髓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生物素酶缺乏症(BTD)儿童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20年确诊的1例以长节段脊髓病变为主要表现的BTD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并以“biotinase deficiency”“pediatric”“spinal cord”“myelopathy”“myelitis”“生物素酶缺乏症”“脊髓”为检索词,检索 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8月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结果患儿男性,3岁5月龄,以“反复喘息2年,肢体无力2月余”入院。体格检查发现头发稀疏、微黄卷曲,全身皮肤略粗糙,四肢瘫痪。既往运动发育稍落后。血乳酸正常,脑脊液乳酸水平升高(5.67 mmol/L),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延髓略肿胀,中脑、脑桥背侧、延髓、中脑导水管、四脑室周围脑实质、双侧视束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稍高信号。脊髓磁共振成像(MRI)示全段脊髓肿胀,可见广泛片状T2WI高信号。尿酮体、3-羟基异戊酸增高。生物素酶活性为0.27 pmol/min(3 mm血斑),为正常均值对照的7 %。全外显子测序分析结果示患儿BTD基因存在c. 284T>A(p.I95N)纯合变异,父母均杂合携带。口服生物素后随访6个月,患儿遗留下肢轻瘫。文献检索到共14篇英文文献、2篇中文文献,纳入18例BTD患者,起病年龄2个月~15岁(中位起病年龄4岁),其中11例头颅MRI异常,均存在脑干受累,6例视神经和(或)视交叉受累;18例脊髓MRI异常均为长节段受累,多累及颈胸段,3例累及脊髓全段。12例曾应用免疫治疗,6例有部分疗效,6例完全无效。加用生物素治疗后,仍有12例患儿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对于亚急性起病的长节段脊髓病变的患儿,无论起病年龄大小,都需警惕BTD的可能,及时完善生物素酶活性测定和基因检测,早期诊断并正确治疗可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嘧定在儿童门诊镇静中发生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镇静室6 890例应用右美托嘧定镇静检查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门诊镇静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2%(98/6 890),无相关死亡患儿。其中镇静不良事件为苏醒延迟27例,占比27.55%;呼吸抑制24例,占比24.49%;心动过缓16例,占比16.33%;口唇发白12例,占比12.24%;恶心呕吐5例,占比5.10%;苏醒期躁动3例,占比3.06%;镇静失败11例,占比11.22%。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个月、体质量≤5 kg、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呼吸道感染是患儿右美托嘧定门诊镇静发生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3个月、体质量≤5 kg、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呼吸道感染是患儿右美托嘧定门诊镇静发生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食物过敏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疾病,管理的重点是在对症治疗的同时严格回避过敏食物。因食物过敏管理的复杂性,常严重影响患儿的家庭生活质量。本综述就食物过敏患儿家庭生活质量的现状、影响因素、评估工具及干预措施等进展进行阐述,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食物过敏患儿家庭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与美托洛尔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儿的临床疗效及随访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11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研究组患儿则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及美托洛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心肌酶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患儿进行3年随访,分析两组患儿的远期存活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高于对照组的81.5%(P<0.05);3个月内复发率为1.8%,低于对照组的11.1%(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CK-MB、LDH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学意义(P> 0.05)。随访显示,研究组患儿两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合静脉注射治疗小儿室性心律失常能够提高疗效,可缩短复律时间,降低复发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诊断儿童抽动障碍及其共患病的单药治疗现状,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编制问卷,2019年2至8月对中国抽动障碍研究联盟110名小儿神经内科和儿童精神科医生就新诊断儿童抽动障碍及其共患病单药治疗的应用经验进行问卷调查。药物评价标准采用5级评分制,1~5分递增评分表达非常不合适~非常合适。药物评价指标以单个药物评分与该类病情下所有药物总体得分比较[M(Q1,Q3)],单药M≥总体Q3推荐为优选药物;单药M在总体Q1~<Q3视为次选药物;单药M<Q1为不合适药物。结果调查共发出电子版调查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94份(86%)。在94名医生中,男37名(39%),女57名(61%),年龄(48±10)岁,从事儿童抽动障碍工作年限(17±10)年。在新诊断儿童抽动障碍不伴共患病首次和第二次单药治疗调查中,轻度暂时性抽动障碍均无推荐药物;可乐定、阿立哌唑和硫必利药物评分4(3,4)、4(3,4)和4(4,5)分,可作为中度慢性抽动障碍[3(2, 4)分]推荐优选药物,轻度Tourette综合征(TS)首次推荐优选药物同中度慢性抽动障碍;以此类推,可乐定、阿立哌唑、硫必利和氟哌啶醇可作为其余类型共同推荐的优选药物;第二次单药治疗时,中度暂时性、轻度慢性抽动障碍和重度TS均推荐阿立哌唑、硫必利、氟哌啶醇、舒必利、可乐定和托吡酯为优选药物;重度暂时性抽动障碍、中重度慢性抽动障碍和轻度TS共同推荐优选药物有可乐定、阿立哌唑、硫必利。在新诊断儿童抽动障碍合并共患病单药治疗调查中,中度慢性抽动障碍和TS共患强迫障碍[3(3,4)分]推荐优选药物为阿立哌唑[4(3,5)分]、舍曲林[4(3,4)分],这两种药物也是重度暂时性抽动障碍和轻度慢性抽动障碍共患强迫障碍优选药物,轻中度暂时性抽动障碍、重度慢性抽动障碍和TS共患强迫障碍推荐阿立哌唑、氟伏沙明、氟西汀、氟哌啶醇和舍曲林为共同优选药物。托莫西汀[4(4,5)分]、可乐定[4(4,5)分]为重度暂时性抽动障碍、中度慢性抽动障碍和TS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推荐优选药物,也为重度TS的首选推荐药物,重度慢性抽动障碍共患ADHD推荐优选可乐定[5(4,5)分,总体4(3,5)分]。轻、中度暂时性抽动障碍共患ADHD推荐优选可乐定、托莫西汀、胍法辛和哌甲酯,轻度慢性抽动障碍和TS共患ADHD推荐优选托莫西汀。轻度暂时性抽动障碍共患睡眠障碍无推荐优选药物;轻度慢性抽动障碍和TS共患睡眠障碍共同推荐优选艾司唑仑[3(2,3)分],其余类型共患睡眠障碍均共同推荐优选药物艾司唑仑、褪黑素和氯硝西泮。所有类型抽动障碍共患焦虑及抑郁障碍均推荐优选舍曲林,其在重度暂时性抽动障碍、中重度慢性抽动障碍和中度TS均为4(3,5)分,总体均为3(3, 4)分。结论轻度暂时性抽动障碍一般不推荐药物治疗,其余类型抽动障碍患儿推荐优选药物主要有硫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和氟哌啶醇等。如儿童抽动障碍合并强迫障碍、ADHD、睡眠障碍、焦虑及抑郁障碍等共患病,需针对相应的共患病选择不同的药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冠肺炎大流行对儿童健康及家庭的影响,特别是对存在神经发育障碍风险儿童的影响。方法评估来自2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的73例典型发育期儿童、54例极早产儿(VPT)和73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研究前平均年龄为10.4±1.2岁,大流行期间(2020年4~5月)的平均年龄为12.8±2.0岁。儿童健康和家庭功能通过向父母发放问卷来评估,采用线性混合模型检验。使用五点Likert量表评估各组间的儿童焦虑情况、新冠肺炎医疗状况及家庭学习等,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大流行期间,各组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家庭功能均显著下降(P<0.001)。CHD患儿比其他儿童更担心感染新冠病毒。VPT和CHD患儿中,家庭学习和父母对学业关注导致的儿童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发育期的同龄人(P<0.001)。结论新冠肺炎大流行对整个家庭产生巨大影响,使得存在神经发育障碍风险的患儿家庭产生额外负担。大流行期间,这些家庭应单独咨询医疗中心和学校以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