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的围术期综合护理策略与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的68例的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患者为研究样本,依据抽签法将患者分为34例围术期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围术期综合护理的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却远在对照组之上,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围术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实现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温贴冷敷对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患者术后鼻部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2019年6月—2020年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外肿瘤三病区住院治疗的86例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试验组患者于术后给予降温贴冷敷鼻部,首先清洁患者鼻部皮肤,将冷藏后的降温贴贴敷于患者两侧鼻翼至鼻根部,每8小时更换1次,连续使用7 d,如有脱落,立刻进行补贴。使用鼻腔鼻窦结局测量22条(SNOT-22)和舒适度问卷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7 d的鼻腔鼻窦结局及舒适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的SNOT-22总得分及生理功能、情感结果、功能限制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 d的SNOT-22总得分及情感结果、功能限制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 h的舒适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7 d舒适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温贴冷敷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患者术后24 h的鼻腔鼻窦结局及舒适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筛蝶窦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8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29例(32侧)TON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视力:无光感15侧,光感14侧,指动3侧。所有患者均采用术中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经筛蝶窦入路行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术前均行高分辨率头颅CT扫描,观察手术相关结构的解剖特点,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29例患者术后随访(5.2±1.1)个月(3~6个月)。术后视力:无光感10侧,光感4侧,指动4侧,指数5侧,最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视力表≥0.02的9侧,手术有效率为59.4%(19/32)。无一例患者发生颈内动脉损伤、脑脊液鼻漏、嗅觉丧失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经筛蝶窦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是治疗TON的有效手段,该手术入路解剖特点清晰,术中神经导航辅助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6例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复发的预测价值,并采用Bootstrap自助抽样法(抽取1 000次)作为验证集进行内部验证。结果646例患者术后的随访时间为(48.4±16.6)个月(28.6~57.6个月),其中82例(12.7%)患者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侵袭性肿瘤(OR=6.616,95%CI:3.287~13.317)、肿瘤增殖(OR=8.842,95%CI:4.390~17.807)、肿瘤最大直径大(OR=7.878,95%CI:4.530~13.699)是影响肿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肿瘤全切除(OR=0.019,95% CI:0.003~0.100)是术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均P<0.01)。ROC结果显示,上述因素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0.895~0.966),灵敏度为81.71%,特异度为94.86%。内部验证显示AUC为0.929 (95%CI:0.893~0.964)。结论肿瘤直径大、侵袭性肿瘤、肿瘤增殖及肿瘤不完全切除是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预测肿瘤复发的效能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6例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垂体腺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末次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未复发组和复发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复发的预测价值,并采用Bootstrap自助抽样法(抽取1 000次)作为验证集进行内部验证。结果646例患者术后的随访时间为(48.4±16.6)个月(28.6~57.6个月),其中82例(12.7%)患者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侵袭性肿瘤(OR=6.616,95%CI:3.287~13.317)、肿瘤增殖(OR=8.842,95%CI:4.390~17.807)、肿瘤最大直径大(OR=7.878,95%CI:4.530~13.699)是影响肿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肿瘤全切除(OR=0.019,95% CI:0.003~0.100)是术后复发的保护性因素(均P<0.01)。ROC结果显示,上述因素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0.895~0.966),灵敏度为81.71%,特异度为94.86%。内部验证显示AUC为0.929 (95%CI:0.893~0.964)。结论肿瘤直径大、侵袭性肿瘤、肿瘤增殖及肿瘤不完全切除是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其预测肿瘤复发的效能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102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肿瘤82例,复发肿瘤20例。术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患者的视力、视野,评估垂体-靶腺轴损伤数量以及有无尿崩症,复查头颅MRI观察肿瘤有无复发、进展。根据术后3个月的头颅MRI结果,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结果102例患者中,92例(90.2%)肿瘤全切除,10例(9.8%)次全切除;其中原发肿瘤全切除77例,复发肿瘤全切除15例。术后5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并行神经内镜经鼻修补术,3例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一例患者死亡或出现昏迷。102例患者随访时间的中位数(范围)为12(6~19)个月。至末次随访,96例术前视力、视野受损的患者中,62例视力明显改善,27例稳定,7例恶化;术前视力正常的6例患者中,仅1例术后视力短暂下降,术后3个月复查时视力恢复正常。99例合并尿崩症,其中72例尿崩症持续时间≤3个月,27例持续时间>3个月。至末次随访,73例术前存在垂体-靶腺轴功能障碍的患者,垂体-靶腺轴功能均无改善;29例术前垂体-靶腺轴功能正常的患者中,22例出现垂体-靶腺轴功能障碍。102例患者随访期间复查头颅MRI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可更充分地观察肿瘤与视神经、垂体柄及下丘脑等结构的界限,为术者提供更清晰的术野,肿瘤全切除率较高,部分患者术后视力、视野改善,但术后尿崩症和垂体-靶腺轴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颅咽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治疗102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肿瘤82例,复发肿瘤20例。术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患者的视力、视野,评估垂体-靶腺轴损伤数量以及有无尿崩症,复查头颅MRI观察肿瘤有无复发、进展。根据术后3个月的头颅MRI结果,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结果102例患者中,92例(90.2%)肿瘤全切除,10例(9.8%)次全切除;其中原发肿瘤全切除77例,复发肿瘤全切除15例。术后5例患者发生脑脊液漏并行神经内镜经鼻修补术,3例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一例患者死亡或出现昏迷。102例患者随访时间的中位数(范围)为12(6~19)个月。至末次随访,96例术前视力、视野受损的患者中,62例视力明显改善,27例稳定,7例恶化;术前视力正常的6例患者中,仅1例术后视力短暂下降,术后3个月复查时视力恢复正常。99例合并尿崩症,其中72例尿崩症持续时间≤3个月,27例持续时间>3个月。至末次随访,73例术前存在垂体-靶腺轴功能障碍的患者,垂体-靶腺轴功能均无改善;29例术前垂体-靶腺轴功能正常的患者中,22例出现垂体-靶腺轴功能障碍。102例患者随访期间复查头颅MRI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采用神经内镜经鼻入路手术可更充分地观察肿瘤与视神经、垂体柄及下丘脑等结构的界限,为术者提供更清晰的术野,肿瘤全切除率较高,部分患者术后视力、视野改善,但术后尿崩症和垂体-靶腺轴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和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的效果。方法选取临汾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85例垂体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及对照组(35例)。对照组行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观察组行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的激素水平及其视觉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缺损值为(3.18±0.87)dB,低于对照组的(6.87±1.35)dB,P<0.05。观察组模式标准差为(2.54±0.59)dB,低于对照组的(4.70±0.52)dB,P<0.05。观察组视野指数为(94.45±7.92)%,高于对照组的(82.36±7.7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0%,2/50)低于对照组(25.71%,9/35),χ2=8.616,P<0.05。结论与显微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相比,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治疗垂体瘤具有更好的疗效,可降低术中出血量,恢复激素水平,改善视觉功能并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蝶窦腔的改变以及术后蝶窦炎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收集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医院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106例垂体大腺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观察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磁共振成像(MRI)蝶窦腔内积血、积液、炎症、黏液囊肿、黏膜重塑的改变。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术后蝶窦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MRI观察结果显示,蝶窦腔内积血、积液于术后3个月均吸收消散,鞍底骨窗缺损均由新生的黏膜覆盖,但尚不完全;鞍上残瘤均不同程度向鞍内下沉;术后6个月蝶窦黏膜重塑基本完全。106例患者中,术后3个月发现蝶窦黏液囊肿7例(6.6%),蝶窦炎症26例(24.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长激素型腺瘤(OR=2.981,95% CI 1.480~26.207,P=0.014)、术前蝶窦炎(OR=12.392,95%CI 2.927~52.462,P=0.001)、多次经鼻蝶入路手术频次(OR=14.758,95% CI 2.431~89.584,P=0.003)及术中脑脊液漏(OR=11.644,95% CI 2.175~62.344,P=0.004)是术后蝶窦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鼻蝶入路显微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后蝶窦腔内容物的演变有其规律;生长激素型垂体腺瘤、术前蝶窦炎、多次经蝶手术及术中出现脑脊液漏患者,围术期需加强抗感染及鼻腔护理以降低术后出现蝶窦炎的可能;分期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再次手术的时机可能以前次手术后3个月左右为宜。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显微镜下经颞锁孔入路对比,评价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5例,其中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入路手术治疗51例(神经内镜组),采用显微镜下经颞锁孔入路手术治疗54例(显微镜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间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显微镜组比较,神经内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减少,术后1周GC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ADL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颞锁孔入路和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均能有效清除颅内血肿,保护神经功能,但神经内镜下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间更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辅助或使用显微镜经鼻蝶手术治疗不同级别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效果以及减少并发症的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7例垂体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的42例患者纳入内镜组,显微镜下经鼻蝶手术治疗的45例患者纳入显微镜组。对比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的指标以及临床疗效,并分析探讨降低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处理策略。结果内镜组患者在手术造成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少于或短于显微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66.19±9.55) ml与(79.78±11.68) ml;手术所需时间:(93.93±9.53) min与(103.33±9.23) min;住院时间:(7.71±1.53) d与(10.16±1.3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4.67、7.94,P均<0.01)。两组不同术式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7)。两种治疗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内镜组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4.8%),显微镜组患者术后出现12例(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出现尿崩症状7例(16.7%),显微镜组患者术后出现22例(4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结论内镜经鼻蝶切除垂体瘤与显微镜下切除垂体瘤疗效相当,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
简介:摘要海绵窦区结构复杂,诸多神经及重要血管穿行其中,累及此处的肿瘤治疗方式包括硬膜内入路、硬膜外入路和内镜经鼻入路。本综述围绕内镜经鼻入路,就海绵窦区肿瘤的种类、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等进行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鞍内蛛网膜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治疗的11例鞍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8岁(范围:23~75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6例,头晕4例,性欲减退1例,意识障碍1例,视力障碍7例和混合性垂体功能障碍5例。患者术前MRI图像均可见鞍窝扩大,MRI增强图像显示鞍内蛛网膜囊肿囊壁未见强化,CT图像可见鞍底受压变薄。9例患者囊肿向鞍上扩展,鞍隔受压呈“弓形”,7例囊肿向上压迫视交叉。患者均于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开囊肿壁,充分引流并填塞肌肉。观察患者术后症状、垂体内分泌功能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鞍区MRI图像可见囊肿明显减小或消失。发生颅内感染1例,电解质紊乱2例,给予对症治疗后均缓解。术后未发生脑脊液鼻漏。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5例;垂体内分泌功能完全恢复2例,明显改善者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0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发现囊肿部分复发,因未出现新发症状,予继续随访,未再行手术治疗。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单纯肌肉填塞法是治疗鞍内蛛网膜囊肿的可行方案。
简介:摘要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蝶窦内巨大假性动脉瘤的报道并不多见。2018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因颅底骨折而导致TCCF合并蝶窦内巨大假性动脉瘤的患者,采用球囊辅助弹簧圈和Onyx胶,经颈内动脉-海绵窦和颈内静脉-岩下窦联合途径将病灶完全栓塞,术后随访1年,患者预后良好,未见病灶复发。
简介:摘要Draf Ⅲ型手术是治疗顽固性额窦炎症、额窦黏液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脑脊液鼻漏或进行前颅底肿瘤前期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经典的Draf Ⅲ型手术需要首先辨认额窦开口再进入额窦,易导致术腔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经中线入路手术即“outside-in”(由外向内)技术,避免了寻找额窦口的步骤,早期即确定解剖界限,大大降低了手术时间和难度。本文介绍这一手术技术的有关解剖和操作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应用单纯神经内镜经乙状窦后入路治疗20例小脑脑桥角区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出现无菌性脑膜炎、颅内感染或死亡。20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0±7)个月(12~36个月),随访期间复查MRI显示肿瘤无复发或进展。采用单纯神经内镜经乙状窦后入路治疗小脑脑桥角区表皮样囊肿术中显露充分、术野清晰、创伤较小,术后疗效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治疗脑室出血(IV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自2016年10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8例IVH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内镜治疗组(34例)及引流组(34例)。内镜治疗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清除血肿,引流组采用钻孔引流加尿激酶注射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1、3、7 d时血肿大部分清除率(血肿清除率≥95%定义为大部分清除),术后7 d或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时预后良好率[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级Ⅰ~Ⅲ级定义为预后良好]。结果术后1、3、7 d,内镜治疗组患者血肿大部分清除率明显高于引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组患者术后7 d内颅内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及术后30 d内因继发性脑积水行分流术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引流组(2.9% vs. 20.6%、2.9% vs. 23.5%、5.9% vs. 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内镜治疗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引流组(91.2% vs. 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经胼胝体入路治疗IVH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并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transoral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vestibular approach,TOETVA)中神经功能保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TOETVA 6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1例,女55例,年龄22~64岁。良性患者19例,恶性患者4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解剖暴露与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相结合的方法保护重要神经功能。总结良性与恶性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评估神经功能保护的效果。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术后3周患者下颌及下唇的麻木刺痛症状基本缓解,无永久性颏神经麻痹;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2例,无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无喉上神经外支损伤的病例。66例患者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3例次,颈部感染1例次,皮下积液2例次,颈部皮肤损伤1例次,术后眼结膜炎2例次。结论TOETVA中,解剖暴露的方法可以避免颏神经的损伤,解剖暴露结合IONM可以保护喉上神经外支和喉返神经的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中出现高流量脑脊液漏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咽管瘤42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嗅沟脑膜瘤9例、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脊索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4例、鞍区蛛网膜囊肿4例、鞍区生殖细胞瘤3例。病灶切除后均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的多层颅底重建方式,术后均未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术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以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118例患者的鼻中隔骨瓣均制作成功,术后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修复颅底情况良好,鞍区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呈倒"C"形强化,提示黏膜瓣生长良好。术后颅内感染2例,其中脑脊液漏1例,均治愈。无再次行颅底修补的患者。患者术后卧床的中位时间为2.0 d(2~13 d),肺部感染2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神经内镜显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无脑脊液漏。1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2~23个月),均未发现迟发性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情况,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愈合良好,鞍区MRI增强扫描显示鼻中隔黏膜瓣强化明显,提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后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不仅可以降低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可以避免术后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在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颅底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中出现高流量脑脊液漏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咽管瘤42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嗅沟脑膜瘤9例、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脊索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4例、鞍区蛛网膜囊肿4例、鞍区生殖细胞瘤3例。病灶切除后均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的多层颅底重建方式,术后均未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术后均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以观察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颅底重建情况。结果118例患者的鼻中隔骨瓣均制作成功,术后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修复颅底情况良好,鞍区MRI平扫+增强扫描显示带蒂鼻中隔黏膜瓣呈倒"C"形强化,提示黏膜瓣生长良好。术后颅内感染2例,其中脑脊液漏1例,均治愈。无再次行颅底修补的患者。患者术后卧床的中位时间为2.0 d(2~13 d),肺部感染2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神经内镜显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无脑脊液漏。1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5个月(2~23个月),均未发现迟发性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等情况,复查副鼻窦薄层CT显示鼻中隔骨瓣愈合良好,鞍区MRI增强扫描显示鼻中隔黏膜瓣强化明显,提示颅底黏膜瓣生长良好。结论神经内镜经鼻蝶扩大入路手术后采用鼻中隔骨瓣联合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进行颅底重建,不仅可以降低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可以避免术后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