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复合纳布啡与复合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行硬膜外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初产妇662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在线随机数生成器分为0.1%复合纳布啡0.2 g/L组(RN组,333例)和0.1%复合芬太尼2 mg/L组(RF组,329例)。记录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产妇及助产师满意度评分、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共有547例产妇完成试验(RN组276例,RF组271例)。RN组第一产程NRS低于RF组(P<0.05),第二产程NR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及助产师满意度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程中尿潴留发生率RN组(17.75%)低于RF组(30.26%)(P<0.05),恶心呕吐、瘙痒、Bromage评分大于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7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外分娩镇痛中复合纳布啡与复合芬太尼相比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更少,对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

  • 标签: 罗哌卡因 纳布啡 芬太尼 分娩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剂量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剖宫产的效果。方法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于桐乡市第二人民医院剖宫产产妇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小剂量麻醉,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复合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剖宫产产妇的麻醉效果、心率、平均动脉压、运动感觉阻滞情况、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剖宫产产妇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分别为(2.07±1.24)min、(51.29±6.24)min,均短于对照组的(4.58±1.69)min、(56.70±7.91)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8、4.16,均P < 0.05);两组患者的麻醉持续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P > 0.05);观察组麻醉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77.64±6.20)次/min、(92.23±1.38)mmHg、(9.68±0.70),均低于对照组的(83.40±5.93)次/min、(96.54±4.06)mmHg、(7.59±0.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0、7.79、17.07,均P < 0.05);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52.07±8.68)s,短于对照组的(64.30±9.62)s,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161.75±28.63)min、(86.26±20.03)min,长于对照组的(130.29±31.84)min、(78.60±16.9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1、5.69、2.26,均P <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P < 0.05)。结论小剂量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应用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效果较为理想,可稳定血流动力学,对新生儿的影响极小,安全性高。

  • 标签: 剖宫产 蛛网膜下腔麻醉 小剂量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痛觉 心率 平均动脉压 阻滞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芬太尼复合用于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术后均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采用芬太尼复合进行术后镇痛,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 h内,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先上升后下降,且观察组术后4、8、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观察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35%,12/62)与对照组(29.30%,17/58)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54%(58/62),高于对照组的74.14%(43/58),P<0.05。结论芬太尼复合用于全身麻醉开胸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显著,患者心血管系统平稳,使用后不良反应较少,且满意度较高。

  • 标签: 开胸手术 硬膜外 全身麻醉 舒芬太尼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芬太尼联合和右美托咪定联合因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足月孕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孕妇分为两组(每组50例):芬太尼联合组(SR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组(DR组)。所有孕妇均接受持续硬膜外镇痛泵分娩镇痛。比较两组孕妇镇痛前后的生命体征、镇痛前后VAS疼痛评分、产程、产后出血量、接泵后30 min的改良Bromage评分、产后初乳时间、孕妇住院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镇痛后两组孕妇心率、MAP、VAS疼痛评分均低于镇痛前(P<0.05)。两组间孕妇心率、MAP、呼吸频率、VAS疼痛评分、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改良Bromage评分均为0。DR组孕妇第二产程时间短于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产后初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产妇发热发生率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联合和右美托咪定联合因在分娩镇痛中的镇痛效果和对于孕妇生命体征、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新生儿情况和泌乳方面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右美托咪定联合可显著缩短第二产程,降低分娩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特别是在减少产妇发热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右美托咪定 分娩镇痛 产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复合氢吗啡酮腰椎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1月于安阳市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的产妇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复合组与组,每组47例。组采用腰椎麻醉,复合组采用复合氢吗啡酮腰椎麻醉,对比两组麻醉优良率、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平面)、麻醉前(T1)、麻醉后10 min(T2)、麻醉后30 min(T3)、术毕即刻(T4)血流动力学、疼痛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复合组麻醉优良率(95.74%)高于组(78.72%),P<0.05;复合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组,麻醉平面高于组(P<0.05);T2、T3、T4时,复合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较组低,且波动幅度较组小(P<0.05);术后24 h,两组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神经肽Y(NPY)水平高于术前,但复合组SP、PGE2、NPY水平低于组(P<0.05);复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64%)与组(8.51%)比较,P>0.05。结论复合氢吗啡酮腰椎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中,可提高麻醉效果,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疼痛因子水平,提高镇痛效果,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剖宫产 罗哌卡因 氢吗啡酮 腰椎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麻醉中应用小剂量复合芬太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焦作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进行麻醉,观察组产妇应用小剂量复合芬太尼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记录两组产妇的痛觉恢复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满意效果、尿潴留及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麻醉前后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的痛觉恢复时间、麻醉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产妇麻醉效果满意度为98.00%(49/50),高于对照组的80.00%(40/5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2/50),低于对照组的20.0%(10/50),P<0.05。麻醉前,两组产妇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麻醉中应用小剂量复合芬太尼的临床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发生不良反应概率较低,能够有效提高麻醉满意度,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呼吸情况影响较小。

  • 标签: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蛛网膜下腔 剖宫产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程控脉冲输注(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PIEB)0.08%复合0.3 mg/L芬太尼为90%产妇第一产程提供有效镇痛的最佳脉冲容量。方法根据偏倚硬币序贯(biased coin up-and-down, BCUD)法对40例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双盲序贯研究。PIEB药物为0.08%复合0.3 mg/L芬太尼,间隔时间45 min。根据BCUD法,PIEB脉冲容量设定为8、9、10、11、12 ml,分别对应8 ml组、9 ml组、10 ml组、11 ml组、12 ml组。首例PIEB给药容量设定为8 ml,下一位产妇给药容量由前一位产妇的分娩镇痛效果决定。主要结局指标是设定的脉冲容量为对应产妇提供的有效镇痛。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低血压及瘙痒的发生情况。采用truncated Dixon-Mood法及Isotonic回归分析法估计90%有效容量(90% effective volume, EV90)及其95%CI。结果设定的脉冲容量为32例产妇提供了有效镇痛。根据产妇有效镇痛结果,truncated Dixon-Mood法及Isotonic回归分析法估计的EV90别为10.53 ml(95%CI 9.18~11.87 ml)和10.76 ml(95%CI 10.30~11.82 ml)。共有3例产妇感觉阻滞平面高于T6,其中11 ml组1例,12 ml组2例;而10 ml组、9 ml组和8 ml组中所有产妇感觉阻滞平面低于T6。所有产妇均未发生低血压及运动阻滞。10 ml组、12 ml组各有1例产妇出现皮肤瘙痒。结论采用PIEB模式进行分娩镇痛,当给药间隔设定为45 min时,0.08%复合0.3 mg/L芬太尼的EV90不低于10 ml。

  • 标签: 偏倚硬币序贯法 分娩镇痛 硬膜外程控脉冲输注 第一产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蛛网膜下腔注射复合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麻醉与术后镇痛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北京市肛肠医院肛肠外科择期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Ⅰ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75%9 mg,Ⅱ组在Ⅰ组基础上+芬太尼3 μg,Ⅲ组在Ⅰ组基础上+芬太尼5 μg。所有患者均使用自控静脉镇痛(PCIA)进行术后镇痛,镇痛泵药物配方:芬太尼0.1 mg+托烷司琼10 mg,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持续输注1 ml/h,PCIA单次剂量1.5 ml,锁定时间20 min,镇痛泵持续至术后24 h。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Bromage)分级,麻醉效果分级,术后2、4、6、12、24 h时VAS评分情况,首次自控的时间,24 h自控按压次数,24 h芬太尼总用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感觉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和麻醉效果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 h和4 h时VAS评分,Ⅰ组为(0.5±0.3)和(3.2±0.6),Ⅱ组为0和(2.3±0.3),Ⅲ组为0和(2.1±0.4);Ⅱ组和Ⅲ组VAS评分均较Ⅰ组降低(P均<0.05);术后6 h和12 h时VAS评分,Ⅲ组为(2.3±0.5)和(2.7±0.3),Ⅱ组为(3.3±0.5)和(3.4±0.6),Ⅲ组VAS评分均较Ⅱ组低(P均<0.05);余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Ⅰ组、Ⅱ组和Ⅲ组首次自控镇痛时间分别为(3.1±0.4)h、(5.9±0.8)h和(7.9±0.5)h;Ⅰ组、Ⅱ组和Ⅲ组24 h自控镇痛按压次数分别为(24.1±5.3)次、(12.6±3.8)次和(6.4±1.4)次;Ⅰ组、Ⅱ组和Ⅲ组24 h芬太尼总用量分别为(59±11)ml、(35±8)ml和(26±6)ml;Ⅱ组和Ⅲ组首次自控镇痛的时间、24 h自控镇痛按压次数、24 h芬太尼总用量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Ⅲ组首次自控镇痛时间、24 h自控按压次数及芬太尼总用量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9 mg复合芬太尼3 μg或5 μg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麻醉,可明显增强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并延长镇痛时间,减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芬太尼用量,且不良反应未见增多;复合芬太尼5 μg较3 μg术后镇痛时间长。

  • 标签: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麻醉 疼痛 手术后 镇痛 混合痔 外剥内扎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靶控输注芬太尼复合因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焦作市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00例,按照麻醉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采用靶控输注芬太尼复合麻醉。比较两组入室时(T0)、切皮时(T1)、建立气腹后30 min(T2)、拔管前30 min(T3)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组术后2、6、12、24 h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T0时比较,两组T1及T2时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均降低,但观察组相应值高于对照组(P<0.05)。与T1、T2时比较,两组T3时HR、DBP及SBP均上升,但观察组相应值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6、12、24 h,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短于对照组(t=6.60、6.60,P均<0.05)。两组呼吸恢复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靶控输注芬太尼复合因应用于直肠癌手术中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疼痛,加快麻醉后恢复。

  • 标签: 直肠癌 靶控输注 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BTX-A)复合治疗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特发性三叉神经第三支疼痛患者2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10例。试验组采用BTX-A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马西平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 h、6 h、12 h、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疼痛程度,同时统计和比较疼痛发作频率及睡眠质量,进行疗效评价。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试验组疼痛VAS评分在治疗后1 h、1个月分别为0.4 ± 0.5和2.8 ± 3.1,分别低于对照组(1.2 ± 1.0、5.1 ± 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 h=-2.191,P1 h= 0.047;t1个月=-2.155,P1个月= 0.045);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睡眠质量评分为7.8 ± 3.2,对照组为10.8 ± 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5,P= 0.028);试验组疼痛发作频率在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均低于对照组,而在治疗后6个月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周=-2.900,P1周= 0.010;t1个月= -4.544,P1个月= 0.001;t3个月=-5.156,P3个月= 0.000;t6个月= 3.391,P6个月= 0.003)。结论BTX-A复合可缓解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A型肉毒毒素 罗哌卡因 卡马西平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由体位下应用芬太尼对瘢痕子宫再次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0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抽签法将患者按1∶1比例分为A组[55例,年龄(30.23±0.16)岁]、B组[55例,年龄(30.11±0.35)岁]。两组均在自由体位下进行分娩镇痛,A组采用镇痛,B组采用芬太尼镇痛。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妊娠结局及预后情况。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在不同镇痛方式下,A组镇痛10 min、30 min、60 min、90 min后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分[(5.72±0.31)、(5.04±0.33)、(4.45±0.31)、(3.66±0.41)]略低于B组[(5.75±0.28)、(5.05±0.26)、(4.52±0.28)、(3.72±0.3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镇痛后A组患者的丙二醛(MDA)水平(411.36±10.15)nmol/ml低于B组(435.47±10.38)nmol/ml(t=12.316,P<0.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385.32±10.16)U/L高于B组(341.36±10.31)U/L(t=22.523,P<0.001)。A组新生儿娩出后1 min、5 min、10 min时的Apgar评分[(8.33±0.16)、(8.85±0.47)、(9.11±0.46)]高于B组[(7.64±0.28)、(8.23±0.16)、(8.82±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不良预后发生率9.09%(5/55)低于B组21.82%(12/55)(χ2=6.201,P=0.013)。结论自由体位下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实施芬太尼镇痛的效果相当,但相比之下,在静脉自控镇痛泵中应用的应激反应更轻,安全性更高,对改善母婴结局更具积极意义。

  • 标签: 瘢痕子宫 再次妊娠 自由体位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镇痛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浓度用于分娩镇痛时对产程中子宫肌和腹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自然分娩初产妇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接受分娩镇痛的100例初产妇分为0.062 5%组(组,50例)和0.062 5%左布比组(左布比组,50例),选取同期经阴道分娩未采取镇痛措施的初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产妇的年龄、BMI、孕周、剖宫产率、钳产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缩宫素使用率、产后2 h出血量。分别于分娩镇痛开始时(T1)、分娩镇痛后15 min(T2)、分娩镇痛后30 min(T3)和分娩镇痛后45 min(T4)4个时点采用VAS评分评估产妇疼痛情况。记录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爆发波能量参数[包括爆发波次数、爆发波持续时间、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RMS)、功率及峰值频率],综合评估产妇子宫肌和腹肌收缩力。结果3组产妇在年龄、BMI、孕周、剖宫产率、钳产率及产后2 h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组比较,左布比组第一产程时长和第二产程时长延长,缩宫素使用率明显升高(P<0.05)。在T2、T3、T4时点,与对照组比较,组和左布比组产妇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第一产程中,与对照组比较,组和左布比组产妇子宫肌EMG的RMS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和组比较,左布比组产妇的EMG功率明显降低(P<0.05)。第二产程中,与对照组和组比较,左布比组产妇子宫肌EMG的爆发波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组和左布比组的RMS明显降低(P<0.05)。结论0.062 5%的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时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对产妇产力无明显影响,且不延长产程。

  • 标签: 罗哌卡因 左布比卡因 分娩镇痛 肌电图 产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低浓度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的患者66例,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Ⅰ组(25例)、Ⅱ组(21例)和Ⅲ组(20例)。Ⅰ组年龄(72.54±3.35)岁,Ⅱ组年龄(72.65±3.43)岁,Ⅲ组年龄(71.46±4.56)岁。Ⅰ、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患者,对Ⅰ组注入0.100%,对Ⅱ组注入0.375%,Ⅲ组为单纯静脉麻醉患者。对比3组老年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肌力评定分数、苏醒时间、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全身麻醉药用量的数据变化。结果在最大变化率上,Ⅰ组患者MAP、HR分别为(27.9±9.9)%、(24.8±8.1)%,均显著低于Ⅱ组(35.6±8.6)%、(27.5±9.1)%及Ⅲ组(43.9±12.3)%、(44.8±1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1.8±0.43)、(1.5±0.36),均低于Ⅲ组(5.3±0.72),Ⅰ、Ⅲ组患者Bromage评分均明显低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2/25)、14.28%(3/21),明显低于Ⅲ组60.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清醒、手术结束至气管拔管时间与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Ⅲ组患者手术结束至肌力恢复时间明显小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用药量与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用药量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低浓度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女性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有良好的临床效应;在术中不仅更易维持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更有利于恢复术后患者的下肢肌力,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老年患者 卵巢癌 罗哌卡因 超低浓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芬太尼用于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适宜配伍。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市二龙路医院择期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120例,ASA Ⅰ或Ⅱ,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于L3~4行腰硬联合麻醉,在蛛网膜下腔给予等比重盐酸7.5 mg,向尾侧留置硬膜外导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镇痛配方分别是:A组0.1%+芬太尼0.4 μg/ml,B组0.075%+芬太尼0.4 μg/ml,C组0.075%+芬太尼0.3 μg/ml,D组0.075%+芬太尼0.2 μg/ml。稀释液均为0.9% NaCl注射液250 ml,背景速度5 ml/h,PCA 2 ml/次,锁定15 min。记录术后6、8、12、24、48 h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A、B、C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及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优于D组(P均<0.05);B、C、D组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低于A组[(0.5±0.4)、(0.5±0.4)、(0.6±0.4)比(2.6±0.5),P均<0.05];A、B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0.075%混合芬太尼0.3 μg/ml为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适宜配伍。

  • 标签: 疼痛 手术后 镇痛 硬膜外 罗哌卡因 麻醉药 局部 酰胺类 舒芬太尼 镇痛药 阿片类 痔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布比经超声引导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科收治的120例需行上肢手术的患者,男75例,女45例,年龄(46.57±4.58)岁,年龄范围为27~66岁。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组与布比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腋路臂丛神经麻醉,组应用,布比组应用布比,比较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完全失效时间)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产生时间、持续时间)各项指标,采用Ramsay镇静评分与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8 h镇静情况及疼痛情况,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感觉阻滞的完全失效时间[(465.28±42.25)min]、运动阻滞持续时间[(268.59±39.25)min]长于布比组[(356.58±43.69)min、(206.51±28.59)min],运动产生时间[(12.36±2.13)min]短于布比组[(18.59±2.6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术后2 h[(3.14±0.61)]、6 h的Ramsay镇静评分[(2.61±0.45)]高于布比组[(2.51±0.31)、(2.13±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8 h的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1.26±0.26)]、6 h[(1.58±0.52)]、8 h的VAS[(2.11±0.71)]低于布比组[(1.68±0.34)、(2.31±0.71)、(2.43±0.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应用术后麻醉效果更长,镇静效果更佳,临床麻醉中可优先考虑,但其运动阻滞时间较长,若患者有早期肢体活动需求当考虑改用布比

  • 标签: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Ramsay镇静评分 视觉模拟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实验一:分别用0、1、2、3、4、5 mmol/L刺激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 48 h,于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2)实验二:分别用0、1、3、5、7 mmol/L刺激SH-SY5Y细胞48 h,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情况并计算出的半抑制浓度(IC50)。将SH-SY5Y细胞分为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刺激48 h)、组(IC50浓度刺激48 h)、BDNF+组(20 μg/L BDNF刺激2 h+IC50浓度刺激48 h)、Akt信号通路激活剂SC79+组(5 mg/L SC79刺激2 h+IC50浓度刺激48 h)、BDNF+Akt信号通路抑制剂API-2+组(20 μg/L BDNF及10 μmol/L API-2刺激2 h+IC50浓度刺激48 h),于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活性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细胞中Akt、PCNA阳性细胞的表达,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 m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的表达。结果(1)实验一:与0 mmol/L组比较,1、2、3、4、5 mmol/L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Akt、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二:与对照组比较,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Akt、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Bax、Caspase-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Akt、p-PI3K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比较,BDNF+组、SC79+组的细胞活性明显升高,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Akt、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Bax、Caspase-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Akt、p-PI3K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DNF+组、SC79+组比较,BDNF+API-2+组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Akt、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Bcl-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Bax、Caspase-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p-Akt、p-PI3K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减轻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从而调节神经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 标签: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罗哌卡因 蛋白激酶B 神经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和利多因在局麻下老年腹股沟疝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择期局麻下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老年患者90例,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组)和对照组(利多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接受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试验组患者接受0.5%局部浸润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1%利多局麻。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基本生命体征、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时间、局麻药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术后VAS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脉氧饱和度的组间及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局麻药起效时间和止痛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当时(T4)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4 h(T5)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于局醉下行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麻醉效果满意,其安全性高,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疝,腹股沟 罗哌卡因 局部麻醉 老年人
  • 作者: 陈涛 杜建龙 孙建良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06;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嘉兴 314500,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嘉兴 3145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0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开腹结肠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和Ⅲ级开腹结肠癌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R组和RD组(前瞻性研究),R组患者给予腹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D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术后两组均予吗啡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术后吗啡使用总量,首次吗啡需求时间,术后4、8、16、24 h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与R组患者比较,RD组术后24 h吗啡总量减少[25(20~32)mg和30(22~38)mg,Z=5.00,P<0.001];术后第4 h[17(15~19)和36(23~39),Z=23.04 P<0.001]、8 h[20(18~22)和41(38~55),Z=25.47,P<0.001]运动时VAS评分较低;首次吗啡需求时间较晚[233(204~256)min和183(167~195)min,Z=4.367,P<0.001];术后恶心、呕吐少(20.0%和48.0%,P=0.037)。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可以增强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的镇痛效果,延长有效镇痛时间,减少老年患者结肠癌术后吗啡用量,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自主神经阻滞 结肠肿瘤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联合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发热率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开封市妇产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42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在分娩中均采取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并按给药浓度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10例。对照组给予0.100%联合芬太尼,研究组给予0.075%联合芬太尼。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期间发热率、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以及镇痛时间。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前、胎儿娩出时或剖宫产给药前、胎儿娩出即刻脐带血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产妇分娩期间发热率(1.90%,4/210)低于对照组(6.67%,14/210),P<0.05。结论0.075%联合芬太尼用于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可降低发热率,但产妇体温升高与白细胞介素-6水平无关。

  • 标签: 产妇 硬膜外分娩镇痛 发热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局部神经阻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组。行右侧坐骨神经离断后神经外膜端端缝合,制作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模型。组在损伤局部以0.1 ml/h的速度输注0.2%3 d,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随后观察神经阻滞效果,并于各对应时间点检测两组大鼠行为学、电生理、再生神经纤维形态学、远端坐骨神经髓鞘碱性蛋白表达量及巨噬细胞浸润变化。结果术后8周,与对照组相比,行为学结果显示组热潜伏期和足印长度显著降低(P<0.05);电生理结果显示复合肌动作电位振幅恢复指数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潜伏期和传导速度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组再生轴突面积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再生髓鞘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组再生神经的轴突直径、髓鞘厚度、无髓轴突数目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有髓轴突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蛋白质印迹结果显示组髓鞘碱性蛋白清除速率显著加快(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组巨噬细胞浸润数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局部神经阻滞通过募集巨噬细胞加速髓鞘碎片清除促进大鼠受损坐骨神经轴突再生。

  • 标签: 周围神经 再生 罗哌卡因 巨噬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