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棘阿米巴角膜炎(AK)角膜移植术后复发高风险因素及治疗转归。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对山东省眼科医院因AK行角膜移植术的AK患者28例28眼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因局部及全身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而接受角膜移植术,其中行穿透角膜移植术(PKP)者13眼,行板层角膜移植术(LKP)者15眼。术中用环钻钻取病变角膜,环钻直径均大于病变范围0.5 mm,总结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病变复发部位、时间、体征,对术后AK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复发患者给予局部及全身抗棘阿米巴药物治疗,药物效果欠佳者采用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上述治疗无效者则再次接受LKP或PKP,观察AK复发后的治疗效果。结果28眼AK者中角膜移植术后复发者7眼,占25%,其中13眼行PKP者中术后复发2眼、15眼行LKP者中术后复发5眼,2种术式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6)。术前有糖皮质激素应用史者术后复发率为57.14%(4/7),明显高于术前无糖皮质激素应用史的14.29%(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术前角膜溃疡直径≥8.2 mm者术后复发率为50.00%(5/10),明显高于溃疡直径<8.2 mm者的11.11%(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AK术后复发始于植床边缘者占85.71%(6/7),复发病灶位于植片下方植床区者占14.29%(1/7)。AK复发者7眼中治愈6眼,其中LKP术后复发者中2眼长期药物应用后治愈,2眼经扩大范围的LKP治愈;PKP术后复发者中1眼经结膜瓣遮盖术后治愈,1眼行扩大直径范围的PKP后治愈。结论AK手术治疗后复发高风险因素包括术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和感染病灶过大,AK复发后根据患眼不同临床特征选择个体化治疗可治愈。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儿童近视患病率的逐年攀升,近视防控的策略与方法逐步增多,其中角膜塑形镜是倍受瞩目的矫正近视的技术方法之一。近年来,国内开展此项技术的机构不断增加,患儿及其家属对该技术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相关感染并发症,其中棘阿米巴角膜感染,成为了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棘阿米巴感染起病缓慢,早期临床表现极为不典型,非常容易被误诊为病毒性角膜炎或真菌性角膜炎,以致使病情延误,甚至加重,给后续诊治带来较多困难,严重时可造成患儿的视功能不可逆的损伤。因此,有必要加强临床角膜塑形镜验配人员对棘阿米巴角膜炎早期临床表现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认真做好各种危险因素的防控,减少由并发症造成的不利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胶原交联术在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82例(82眼),在联合用药无效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行角膜胶原交联术。术后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主观症状、角膜溃疡愈合情况、视力恢复情况,共聚焦显微镜检查角膜溃疡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观察时间为6个月至3年,角膜溃疡逐渐愈合形成不同程度瘢痕71例(愈合率87%),其中视力提高且不需要再次手术患者52例;病情仍然进一步加重,急性期行角膜移植手术患者8例,急性期行自体结膜瓣遮盖术患者1例;溃疡稳定但再次复发加重并行角膜移植术患者2例。结论:角膜胶原交联术是真菌性角膜溃疡新的治疗方法,且其联合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简单、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40例(4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病程2周以内者32例,3周~1个月者3例,2个月~2年者5例。有明确的植物性眼外伤史33例,角膜异物剔除术后3例,由手足真菌感染所致者2例,无法说明原因者2例。穿孔直径<2 mm者37例,2~4 mm者3例。所有患者分成两组,结膜瓣遮盖组及角膜双板层移植组。每组20例,供体角膜系甘油保存者。记录两组视力及角膜植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0.5~2年,结膜瓣组视力光感14例,手动4例,数指2例。角膜移植组外植片透明,内植片轻度浑浊,视力光感2例,手动3例,数指12例,0.1~0.2者2例,>0.2者1例。1例植片浑浊真菌复发,1例发生排斥。结论双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视力恢复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并分析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2004年至2013年收治的15例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棘阿米巴角膜炎患者15例(15只眼),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49.2岁。记录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取患者角膜标本分别行苏木素-伊红、过碘酸希夫、六胺银、革兰、吉姆萨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病理学改变和特点,分析组织病理学表现与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15例患者结膜均中度充血,角膜环形溃疡5例,中央溃疡8例,角膜混浊1例,基质溃疡1例,其中4例角膜缘见新生血管,2例浸润灶致密。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结构,前者呈圆形或椭圆形后者呈长椭圆形,棘状、矛样突出;其中12例(12/15)角膜基质层部分区域呈化脓性炎性反应的病理改变,一些中性粒细胞浸润,炎性坏死组织中可见变性的阿米巴包囊;3例(3/15)角膜基质层纤维坏死变性,未见明显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坏死组织中可见阿米巴包囊结构;10例(10/15)患者的角膜标本中同时存在无炎症细胞浸润区,基质层纤维表现为水肿或者轻度变性,纤维裂隙间可见散在或成群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包囊及滋养体结构,虫体周围的基质层纤维无明显的炎症细胞。结论棘阿米巴角膜炎临床表现多样,组织病理学检查在角膜透明区仍可发现棘阿米巴包囊及滋养体结构,此为临床治疗成败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重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39-943)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不具备穿透性角膜移植材料的应急情况下,应用改良的部分穿透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重度感染性角膜溃疡(角膜感染全层受累)和穿孔的临床疗效以及不同角膜供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0年1至12月在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眼科就诊的23例(23只眼)严重感染性角膜溃疡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58.4±15.0)岁,按使用角膜植片类型分为生物角膜组(11例)及甘油角膜组(12例)。采用了改良的、应急性板层角膜移植术,即部分穿透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进行手术治疗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感染治愈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植片上皮愈合时间、植片中央厚度、植片透明度、植片新生血管化和并发症进行观察。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原发感染治愈率为91.3%(21/23)。生物角膜组和甘油角膜组分别为10/11和1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49)。末次随访时,生物角膜组和甘油角膜组的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61,P=0.061);甘油角膜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有改善。术后3个月时,生物角膜组和甘油角膜组的术后植片中央厚度分别为(1 029±64)和(1 026±53)μm(Z=-0.741,P=0.468);术后6个月时,分别为(973±62)和(921±49)μm(Z=-1.799,P=0.0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后甘油角膜组的植片透明度评分优于生物角膜组,术后3个月两组植片的新生血管评分相近,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无新鲜供体角膜的情况下,应用生物工程角膜和甘油冷冻保存角膜材料,并采用部分穿透深板层角膜移植的手术方法,对感染已经累及角膜全层或已穿孔的重症感染性角膜溃疡,能有效控制原发感染,并延长临时植片的生存时间。仅在角膜透明度改善和新生血管程度上,甘油冷冻保存人角膜略优于生物角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热烧伤患者眼睑和角膜病变的特点和不同治疗措施的效果,寻找防治重症热烧伤患者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至2019年收治于解放军总医院烧伤整形医学部并在眼科医学部会诊的全身Ⅲ度烧伤面积大于70%体表总面积且累及眼部的16例(32只眼)热烧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眼睑烧伤深度为深Ⅱ至Ⅳ度。对患者全身及眼部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11例患者(22只眼)因角膜暴露接受手术治疗(其余5例治疗期间死于全身并发症),9只眼行眼睑自体全厚皮植皮术(EFTSG)联合睑裂缝合手术治疗,11只眼仅行EFTSG,2只眼因眼睑外翻较轻仅行部分睑裂缝合术未行EFTSG以保护角膜。通过眼睑闭合程度、视力、角膜情况评价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总结重症热烧伤患者角膜溃疡的最佳防治方案。结果患者多为中青年男性,年龄(36.8±10.4)岁,热烧伤面积占体表总面积的84.0%±9.1%。75%(24/32)的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缺损或溃疡,角膜损伤发生在伤后(35.1±15.6)D,其中18.8%(6/32)发展为角膜穿孔。接受手术治疗的22只眼中,行EFTSG联合睑裂缝合术的9只眼术后角膜溃疡修复,视功能最大限度保留;EFTSG未联合睑裂缝合术的11只眼中有8只眼术后再次发生睑外翻,其中4例出现角膜溃疡,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在大面积热烧伤累及眼睑的患者角膜溃疡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预防角膜暴露至关重要。早期EFTSG联合睑裂缝合是预防角膜溃疡的关键。对于难治性角膜溃疡,结膜瓣或球筋膜瓣遮盖,同时进行EFTSG联合睑裂缝合手术是挽救患者视功能的有效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溃疡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的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溃疡患者46例(46眼)。仔细追溯患者术前全身及局部病史,翼状胬肉切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等,记录角膜溃疡病变的大小、位置、深浅,角膜缘干细胞是否受损,有无睑球粘连,有无巩膜缺血及熔解,有无病原学感染等。观察患者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及愈后情况。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26例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17例翼状胬肉切除术中行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仅1例术中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病原学检测显示无菌性角膜溃疡26例(57%),感染性角膜溃疡20例(43%)。溃疡中心多位于原胬肉附着处,32例累及角巩膜缘,10例合并严重巩膜缺血、坏死。36例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或)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7例接受包括羊膜移植术、结膜瓣遮盖术、角膜病灶切除术在内的非角膜移植手术治疗;3例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后痊愈。其中非感染性角膜溃疡20例术中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感染性角膜溃疡11例将附近结膜移行覆盖。溃疡愈合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Z=-5.901,P<0.001)。结论: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溃疡多发生于胬肉附着处,常伴有睑球粘连、巩膜缺血坏死。彻底清除局部病灶,恢复角膜的完整性及改善角膜缘干细胞功能是治疗角膜溃疡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可行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治疗,且常规局部及全身抗真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6例(26只眼),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4±12)岁。对所有患者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术后继续予以全面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手术前后观察患者主观症状、视力、角膜溃疡愈合情况,并行裂隙灯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对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26例患者术后畏光、流泪、疼痛等不适症状逐渐减轻,角膜溃疡病灶逐渐稳定。随访期间除1例患者角膜溃疡基本愈合后真菌感染复发,最终角膜溃疡穿孔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其余25例患者角膜溃疡均愈合,共聚焦显微镜及前节OCT检查均可见角膜病灶瘢痕化,达到临床治愈标准。26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裸眼视力为0.43±0.27,最佳矫正视力为0.22±0.18,相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22,4.736;P=0.000)。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具有可行性,联合抗真菌药物有较好的疗效。(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80-78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溃疡性角膜炎临床疗效、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眼科收治的溃疡性角膜炎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临床疗效、不良情绪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综合护理服务干预措施有利于促进溃疡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改善其不良负面情绪,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和疾病康复进程。
简介:摘要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rimary amebic meningoencephalitis,PAM)是由自由生存阿米巴引起的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福氏纳格里阿米巴(Naegleria fowleri)是PAM的主要病原体。现报道1例由福氏纳格里阿米巴感染所致PAM病例。患者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发热、流感样症状,后迅速进展为意识障碍、昏迷,经脑脊液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及鼻拭子检出福氏纳格里阿米巴明确诊断,给予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亚冬眠疗法脑保护,并尝试脑室外引流,脑室给药两性霉素B等方法积极抢救,仍进展为脑疝,最终脑死亡。
简介:摘要圆锥角膜是一种不伴随炎症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其特征是形态正常的角膜逐渐变薄并缓慢膨胀成锥形,角膜胶原交联术通过提高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从而阻止圆锥角膜的进展,已成为该病重要治疗方法和有效阻止其进展的方法。400 μm的角膜厚度限制了很多超薄圆锥角膜进行角膜交联治疗,近年来,诸多学者在原有标准方案的基础上尝试新的治疗方案:如跨上皮及保留上皮岛等手术方式的改进,利用低渗透性核黄素、角膜接触镜及使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中取出的透镜等方式增加角膜总厚度,个性化调整术中能量使用等,这些技术均旨在克服400 μm的限制,从而对超薄圆锥角膜实现安全有效的角膜交联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42-246)
简介:摘要报道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3月6日收治的1例儿童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AM)。先证者,男,14岁,因"发热、头痛、呕吐2 d"入院。脑脊液病原宏基因二代测序提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感染,确诊为PAM。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入院29 h死亡。文献检索共收集儿童PAM相关文献13篇,共报道15例,其中存活1例,死亡14例。本病发病率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多数病例通过尸检或脑脊液查找病原体诊断,本例患儿通过病原宏基因二代测序确诊,为国内外报道较少的病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特征和变化趋势,探索高发县(市、区)可能的原因,为制定全国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使用SPSS 16.0软件,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发病数据的季节性特征、人群特征和地区分布。结果2015-2018年,全国累计报告阿米巴痢疾病例4 366例,无死亡,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8/10万,其中确诊病例占68.23%(2 979/4 366)。阿米巴痢疾的流行季节为5-10月,2015和2017年发病高峰分别为7月和6月,2016和2018年为双高峰,为6月和10月。发病集中在<5岁儿童(占42.28%,1 846/4 366),在<10岁儿童中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其中0~1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1.28/10万);广西、河南、广东、黑龙江和江西(省、自治区)的累计报告发病数居全国前5位,占全国病例总数的64.50%(2 816/4 366);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河南省商丘市睢县、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累计病例数占所在省份病例总数的比例超过50.00%。结论2015-2018年全国阿米巴痢疾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5岁儿童高发,局部地区(市、县)病例数高发,提示可对重点地区阿米巴痢疾诊断和报告情况开展进一步的调查,推动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