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协同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鳞屑角化型足癣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鳞屑角化型足癣患者100例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0.5~1g/次,每天2次;联合组先外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0.5~1 g/次,30 min后再外用硝酸舍他康唑乳膏0.5~1g/次,每天2次。共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于治疗0、2、4周分析2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统计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瘙痒及脱屑缓解时间分别为(6.05 ± 1.98)d、(12.03 ± 3.92)d,显著短于对照组[(8.39 ± 2.11)d、(15.11 ± 4.05)d,t值分别为5.72、3.86,均P < 0.001]。4周治疗期间,两组DLQI评分均逐渐下降(均P < 0.001),治疗2、4周时联合组DL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01)。治疗4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8%,显著高于对照组(82%),χ2 = 7.11,P = 0.00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可提高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鳞屑角化型足癣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毛囊型汗孔角化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在西京皮肤病医院确诊的8例毛囊型汗孔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结果8例患者发病年龄6 ~ 67岁,男6例,女2例,均无明显发病诱因,发病至确诊时间6个月至20年不等。患者皮损表现为多发或单发、直径较小(< 1 cm)且长期存在的红褐色圆形斑丘疹或斑块,附少许或无鳞屑。患者多无自觉症状,偶有轻度瘙痒。4例行皮肤镜检查,均显示角栓全部发生于毛囊开口处。8例皮损组织病理表现相似:表皮厚度大致正常或棘层轻度不规则增生,仅毛囊漏斗部存在角化不全柱,其下方颗粒层变薄或消失,可见角化不良细胞。6例患者分别采用手术切除、外用药物和激光灼烧等治疗,随访结果显示,手术切除可治愈原发皮损,但无法预防新发皮损,而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结论毛囊型汗孔角化病是汗孔角化病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临床好发于男性,以面部多见,病情缓慢进展,组织病理表现为独特的、仅发生于毛囊口的角化不全柱,诊断需同时结合临床与病理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大陆肠道病毒71型(EV71)VP1区基因特征和基因亚型,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儿童感染EV71型手足口病提供参考。方法在GenBank检索并下载中国大陆1996至2018年全部EV71病毒株(除去重复序列,共计3 102株)及已知EV71基因亚型参考株(30株)的VP1基因序列,使用MEGA 6.0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和构建种系进化树,分析VP1蛋白氨基酸同源性、遗传变异情况和基因亚型。结果3 102株分离株(不包括参考株)的同源性为88.33%~100.00%,包括参考株的同源性为87.34%~100.00%,与疫苗株H07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3.47%~100.00%,与疫苗株FY7VP5及FY-23K-B的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3.04%~100.00%。2000年起,EV71的流行株以C4亚型为主,2005至2018年以C4a亚型为主,C4b亚型次之,其他亚型散在出现。EV71的VP1区部分氨基酸变异频率较高,包括A293S(16.75%)、S283T(15.73%)、A289T(12.44%)、E98K(7.22%)、H22Q(6.66%)、N31D(4.50%)和V249I(4.40%)。结论中国大陆EV71分离株与疫苗株C4a亚型相匹配,疫苗基本能有效控制中国大陆EV71感染。持续监测EV71的遗传特征对于预防和控制儿童的EV71型手足口病及疫苗的设计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2年至2019年南沙区医疗机构手足口病上报情况,分析该病在本区域流行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指导防疫工作。方法通过中国大疫情网和广州市突发网下载该病的报告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2012年至2019年期间南沙区合计报告16 529例手足口病(年均发病率300.54/10万)。4—10月发病较多[90.88%(15 022/16 529)],发病曲线呈双峰分布。2012年至2019年8个街镇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人口比较多的南沙街、大岗镇和东涌镇。男女比例为1.52∶1,0~5岁发病最多,占95.53%(15 790/16 529)。全区病例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实验室诊断病例仅1.02%(168/16 529),病原主要是其他肠道病毒。期间共报告聚集性疫情196起,罹患率1.64%(773/47 072),主要发生在幼儿园[94.9%(185/196)]。结论南沙区2012年至2019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季节性明显,发病地区和人群分布相对集中。托幼机构由于易感人群集中,该病容易因聚集而传播。为有效减少手足口病发病,应加强监测,做好重点场所的防控措施,加强健康教育,鼓励接种疫苗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坪山区2011—2018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做好全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1—2018年上报的居住地为深圳市坪山区的手足口病病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1—2018年深圳市坪山区共报告16 606例手足口病,年均发病率为568.89/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呈双峰分布,5、6月为全年的最高峰,9、10月为次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坪山、龙田和坑梓街道,分别占病例总数的32.10%、20.64%和20.28%;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共报告病例15 789例,占病例总数的95.08%;病例的职业主要是散居儿童,占病例总数的81.01%。结论2011—2018年深圳市坪山区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我们应重点采取有效和针对性的措施,切实加强5岁及以下散居儿童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达到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环北部湾7城市2014—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环北部湾城市群手足口病跨区域化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6年环北部湾7城市手足口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6年环北部湾7城市手足口病发病例数73 066例,年均发病率是87.78/10万;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为4—7月和9—11月;年均发病率前3市为崇左(152.98/10万)、玉林(137.40/10万)、防城港(106.48/10万);病例以≤3岁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68∶1。结论环北部湾7城市需紧跟国家战略决策,打破区域限制,探索构建手足口病防控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对西安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分析,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西安市2013—2018年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结果西安市2013—2018年共报告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4 221起,涉及病例12 301例。聚集性疫情每年主要发生在4—7月。雁塔区、长安区和未央区的累计疫情数位居全市前3位。疫情发生场所以托幼机构为主。疫情的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5.37%(1 620/2 926),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为主。疫情发生报告间隔与疫情持续时间、发病人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7和0.502,P<0.05)。结论西安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托幼机构,春夏季高发,应加强高发区县的疫情监测、报告管理、病例标本采集检测工作,以有效控制聚集性疫情。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手足口病不同病原体的感染现状以及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观察、治疗方案,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院传染科门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病例采集部分病例的咽拭子、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用RT-PCR法对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 16, CV-A16)、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肠道病毒通用型(PE)进行鉴别。结果共采集522份标本,472份标本呈现病毒阳性,检出阳性率为90.4%;CV-A6的检出率最高为52.5%(274/522)、其次是CV-A16为23%(120/522)、第三位为EV-A71为10.5%(55/522)、第四位CV-A10为2.3%(12/522)。4种病毒4年的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 P=0.00;P=0.00;P=0.03);CV-A6病毒感染组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男患儿的感染率高于女患儿;CV-A6在0~1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EV-A71在幼托/学生中感染率要高于散居儿童(P=0.044),CV-A6在散居儿童中感染占比较高(P=0.009); 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在郊区和外省的感染占比较高(P=0.05;0.031);EV71和CV-A16在春夏季感染率较高(P<0.001),CV-A6在秋冬季感染率明显高(P<0.001);CV-A6的感染构成比4年平均在50%以上;EV-A71在2016—2017年存在20%左右的感染构成比,2018—2019年明显减少,仅有0%~3.3%。结论手足口病病原体呈现交替流行;对手足口病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的分析比较有助于对疾病的防控、早期治疗、重症病例的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儿童医院2013至2017年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病原体的组成,不同病原体所致手足口病重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儿童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住院的所有7 20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基本信息、病原体、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7 20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7月份和9~10月份。有1 432例仅感染EV-71,776例仅感染CV-A16,混合感染两种病毒的有1 068例,其他肠道病毒3 927例。轻症型手足口病患儿6 304例(87.52%),以感染未检测到病原体和EV-71病毒为主,重症患儿899例(12.48%),以EV-71、未检测到病原体和混合感染为主。死亡56例(0.78%),2 566例(35.62%)患儿出现并发症。EV-71所致手足口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最高,分别为58.24%和1.89%。混合感染所致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53.46%。结论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病原体为EV-71和CV-A16,其他肠道病毒可能逐渐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EV-71所致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其他肠道病毒。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是否存在SMO基因突变,进一步完善对OKC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OKC患者,10例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性OKC(女性4例,男性6例),20例为散发性OKC(女性7例,男性13例)。采集患者的病变组织,分离衬里上皮和纤维间质,采用Sanger测序法分别检测上皮与间质DNA中SMO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检测发现3个SMO基因突变位点,即1例综合征性OKC携带c. 2081C>G(p.P694R)突变,2例散发性OKC分别携带c. 907C>T(p.L303F)突变和c. 1247_1248delinsAA(p.G416E)突变,前2例突变为未被报道过的SMO新突变,且2例散发性OKC均不伴PTCH1突变。结论除PTCH1突变外,OKC还存在SMO基因突变,可能与OKC的发病机制有关。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的20例儿童脓癣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20例患者年龄2~10岁,男13例,女7例。有动物接触史者13例,父母患有浅部真菌感染者4例。20例患者均有脱发,6例临床表现为炎性肿块,14例为痈样脓肿,部分伴有淋巴结肿大和发热。4例曾误诊为细菌感染所致脓肿并予以切开引流致深在溃疡。培养分离病原菌13株,其中石膏样小孢子菌4株、红色毛癣菌3株、犬小孢子菌2株、断发毛癣菌1株、絮状表皮癣菌1株、须癣毛癣菌1株、镰刀霉菌1株。20例均给予氟康唑口服,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治愈19例,遗留不同程度疤痕和秃发。提示脓癣常表现为炎性皮损,临床易误诊,真菌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可选用氟康唑。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的20例儿童脓癣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20例患者年龄2~10岁,男13例,女7例。有动物接触史者13例,父母患有浅部真菌感染者4例。20例患者均有脱发,6例临床表现为炎性肿块,14例为痈样脓肿,部分伴有淋巴结肿大和发热。4例曾误诊为细菌感染所致脓肿并予以切开引流致深在溃疡。培养分离病原菌13株,其中石膏样小孢子菌4株、红色毛癣菌3株、犬小孢子菌2株、断发毛癣菌1株、絮状表皮癣菌1株、须癣毛癣菌1株、镰刀霉菌1株。20例均给予氟康唑口服,局部外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治愈19例,遗留不同程度疤痕和秃发。提示脓癣常表现为炎性皮损,临床易误诊,真菌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可选用氟康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山西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特征。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09-2020年山西省手足口病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Joinpoint 回归、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对山西省手足口病进行分析。结果山西省2009-2020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93 47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67.64/10万(293 477/433 867 454),重症率为5.36/10万(2 326/433 867 454),重症比例为0.79%(2 326/293 477),死亡率为0.015/10万(66/433 867 454),病死率为22.49/10万(66/293 477)。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重症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主要的高发人群为0~5岁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主高峰为6-7月,次高峰为9-11月,高发期为4-11月。实验室共确诊病例13 942例,确诊率为4.75%(13 942/293 477),其中肠道病毒A71型(EV-A71)阳性4 438例(35.11%,4 438/293 477),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阳性4 609例(33.06%,4 609/293 477),其他肠道病毒阳性4 895例(31.83%,4 895/293 477)。山西省手足口病存在空间正自相关(Moran's I值介于0.12~0.58,均P<0.05)即存在空间聚集性,高值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中部太原市、南部临汾市、运城市和晋东南地区长治市。时空扫描探测到1个一类聚集区和8个二类聚集区,其中一类聚集区(RR=2.65,LLR=22 387.42,P<0.001)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和晋中市,包括12个县(区),聚集时间为2009年4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结论山西省2009-2020年手足口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重点区域为地级市的市中心所在区及与其相邻县(区),应加强对手足口病其他肠道病毒监测及型别区分。
简介:摘要自2008年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纳入国家法定传染病管理以来,引起HFMD的优势病原有所改变。2012年以后由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oxsackie virus A10,CV-A10)引起的HFMD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本文就CV-A10病原学特征及其所致HFMD流行情况等展开综述,为HFMD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系指由肠道病毒所致的传染病,其中柯萨奇病毒A16(coxsackievirus A16,CA16)和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EV71)最常见。近年来,有研究发现HFMD的肠道病毒病原谱发生了改变,柯萨奇病毒A6(coxsackievirus A6,CoxA6)新谱系逐渐成为优势株,在欧洲、亚太地区及北美爆发流行。CoxA6相关HFMD的爆发流行对HFMD的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该文对CoxA6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预防措施及疫苗研究等作一综述,分析了HFMD相关CoxA6菌株的基因型与亚型,以期为HFMD的防控提供新的线索。
简介:摘要先天性角化不良(DC)是以皮肤黏膜异常、进行性骨髓衰竭和高恶性肿瘤风险为特征的短端粒综合征,发病率低、临床异质性高、起病隐匿,易被误诊、漏诊。DC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临床表现、家族史、端粒长度及基因检测。目前临床上DC相关骨髓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口服雄激素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现从D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手段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