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2016年6至12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H.pylori初治患者根除方案和根除率,结果显示H.pylori根除率呈下降趋势[总根除率76.5%(202/264)比73.8%(276/374)],含左氧氟沙星方案使用比例增加3.2倍[12.9%(34/264)比54.5%(204/374)]。募集深圳多中心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碳13尿素呼气试验检测结果呈阳性、初治、行胃镜检查患者,H.pylori培养阳性率为74.7%(557/746),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耐药率为1.3%(7/557),克拉霉素为34.1%(190/557),左氧氟沙星为42.4%(236/557),甲硝唑为92.5%(515/557),呋喃唑酮为0,盐酸四环素为0,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联合耐药率为56.2%(313/557);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H.pylori根除成功率为94.2%(483/513),依据本地区耐药背景,H.pylori根除率为86.1%(136/158)。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高耐药是导致深圳地区H.pylori整体根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和耐药背景选择方案可提高H.pylori根除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于幽门螺杆菌(H. pylori)初治患者,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用药史与铋剂四联疗法(枸橼酸铋钾+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根除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469例H. pylori初治患者,所有患者均使用我国指南推荐的铋剂四联疗法,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抗菌药物用药史、CYP2C16代谢型、内镜诊断、细菌密度、H. pylori耐药性,分析其与H. pylori根除率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Kruskal-Wallis H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大环内酯类用药史与含克拉霉素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下降有关(OR=3.37,95%CI 1.04~10.98,P<0.05),可能是由于大环内酯类用药史与克拉霉素耐药相关(OR=6.12,95%CI 3.99~9.40,P<0.01)。喹诺酮类用药史与含左氧氟沙星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下降有关(OR=3.65,95%CI 1.27~10.49,P<0.05),可能是由于喹诺酮类用药史与左氧氟沙星耐药相关(OR=2.50,95%CI 1.69~3.71,P<0.01)。硝基咪唑类用药史与甲硝唑耐药相关(P<0.01),但与含甲硝唑的铋剂四联疗法根除率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对于H. pylori初治患者,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用药史提示易产生对相应抗菌药物的耐药,不适合使用含该药物的铋剂四联方案。硝基咪唑类用药史与甲硝唑耐药率升高有关,但不影响含甲硝唑(400 mg 1日4次)的铋剂四联方案根除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长铋剂和质子泵抑制剂服用时间的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对Hp清除率的影响。方法抽取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Hp相关性胃炎患者134例,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每组7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延长铋剂和质子泵抑制剂服用时间。观察两组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32(IL-32)、C反应蛋白(CR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机体炎性应激反应状态变化。记录两组治疗前后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功能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Hp清除率。结果治疗前,两组IL-8、IL-32、CRP、TGF-β1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炎性因子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G I、PGⅡ、G-17等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胃功能相关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80%,67/77)及Hp清除率(87.01%,67/77)均高于对照组(83.11%,64/77;62.33%,4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p相关性胃炎患者实施四联疗法并延长铋剂和质子泵抑制剂服用时间,可提高临床疗效及Hp清除率,缓解机体炎性应激反应,同时有助于胃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幽门螺杆菌(Hp)经验性根除方案效果欠佳患儿进行Hp培养+药敏试验以及CYP2C19基因检测的意义。方法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保定市儿童医院经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治疗失败的156例Hp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92例进行了Hp培养及基因检测。根据培养结果分为三组:(1)92例中75例培养成功,为培养成功组,根据药敏及CYP2C19基因结果个体化治疗;(2)92例中的17例培养失败,为培养失败组,根据CYP2C19基因结果治疗;(3)64例未进行Hp培养及CYP2C19基因检测的患儿为经验治疗组,经验性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铋剂四联治疗。对患儿的耐药情况、CYP2C19基因多态性以及三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Hp培养+药敏结果:75例培养成功的患儿中,72例(96%)克拉霉素耐药,3例(4%)甲硝唑耐药,5例(7%)左氧氟沙星耐药,5例(7%)利福平耐药,1例(1%)四环素耐药,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无耐药。92例进行CYP2C19基因检测的患儿中强代谢型43例(47%),弱代谢型9例(10%),中间代谢型40例(43%)。培养成功组根除率为99%(74/75);培养失败组根除率为88%(15/17);经验治疗组根除率为72%(46/64)。培养成功组患儿的治疗成功率高于培养失败组和经验治疗组(χ2=21.325,P<0.05);培养成功组患儿治疗成功率高于经验治疗组(χ2=21.005,P<0.05);而培养失败组与经验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4,P=0.283)。结论对于根除效果不理想的Hp感染患儿应进行Hp培养+药敏试验以及CYP2C19基因检测以指导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伴有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患者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以及其与血清白介素-8(IL-8)水平的潜在关系。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100例T2DM伴有H.pylori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另纳入同期收治的单纯性H.pylori感染患者50例为C组。3组患者均采用四联(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缓释片+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疗法抗H.pylori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使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B组在此基础上仅给予胰岛素治疗,比较3组H.pylori根除率和不良反应的差异。同时按数字随机表法从3组中随机抽取20例患者,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抗H.pylori治疗前的血清IL-8水平。采用χ2检验比较3组研究对象H.pylori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比较IL-8水平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对H.pylori感染根除率的影响因素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探讨。结果A组H.pylori根除率[94.00%(47/50)]高于B组[78.00%(39/50)]和C组[80.00%(40/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16,P=0.021;χ2=4.332,P=0.037),而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0,P=0.806)。使用二甲双胍组(A组)与未使用二甲双胍组(B组和C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低血糖、腹部不适及便秘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IL-8水平低于B组和C组,[(163.02±22.11)pg/mL vs (294.00±29.89)pg/mL vs(306.11±35.17)pg/mL],A组分别与B组和C组血清IL-8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q=4.172、4.797,P=0.005、0.001);B组与C组血清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386,P=0.78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二甲双胍是H.pylori感染根除率的影响因素(OR=0.195,95%CI 0.051~0.748,P=0.017)。结论二甲双胍是影响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因素,它可以提高T2DM合并H.pylori感染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并且可以降低血清IL-8水平;二甲双胍辅助抗H.pylori四联疗法,并不会显著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西藏昂仁县农牧民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为西藏地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2017年5~9月调查18岁及以上昂仁县农牧区藏族居民的高血压患病情况。结果共调查2 158人,平均收缩压为(128.67±25.90)mmHg,平均舒张压为(86.77±16.53) mmHg。高血压患病率为37.81%,知晓率为52.82%,治疗率为45.10%、控制率为6.62%。结论西藏昂仁县农牧民(≥18岁)高血压患病率高,而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强高血压防治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发生球形变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胃黏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66例H.pylori感染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胃黏膜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pylori球形变发生情况和胃黏膜组织病理改变。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66份H.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26份(39.39%)发现H.pylori球形与螺旋形共存,未发现单纯H.pylori球形变。有H.pylori根除治疗史的患者球形变发生率为52.63%(20/38),高于无根除治疗史患者的21.43%(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P=0.012)。不同性别、民族、年龄、胃黏膜病理改变(包括萎缩、胃肠上皮化生、炎症、活动性)患者的H.pylori球形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0)。23例胃镜检查距离末次根除治疗时间>1~3个月的患者中17例(73.9%)发生H.pylori球形变,而15例胃镜检查距离末次根除治疗时间>3个月的患者中3例发生球形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9,P=0.002)。结论H.pylori球形变的转化与既往根除治疗有关,球形H.pylori相对于螺旋形H.pylori同样具有致病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后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2021年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平顶山医疗区(原第一五二中心医院)26例HP根除后胃癌和45例HP未根除胃癌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根除HP后胃癌患者男20例,女6例;中位年龄65岁(范围53~77岁);胃上部12例,胃中部4例,胃下部10例。肿瘤中位最大径12 mm(范围4~29 mm)。巴黎分型0~Ⅱa型4例,0~Ⅱb型4例,0~Ⅱc型18例。白光内镜观察癌灶呈微红色至微黄色,12例癌灶边界清楚;14例癌灶边界欠清楚,并有胃炎样改变,但通过窄带成像放大观察,仍可发现不规则微血管结构和微表面结构异常,以及相对可见的棘状边界。形态学上,高分化管状腺癌20例,高~中分化管状腺癌4例,高分化管状腺癌伴乳头状腺癌2例。与HP未根除胃癌相比,HP根除后胃癌的主体病变癌细胞核质比<50%、癌表面正常上皮覆盖、癌表面轻度不典型性上皮覆盖、癌组织内非癌腺体伸长现象和癌性腺体上皮下进展的比例高(P<0.05)。细胞表型为胃型6例,肠型4例,胃肠混合型16例。结论HP根除后早期胃癌临床上更为隐匿,多为分化型管状腺癌。癌细胞异型度降低和癌组织表面覆盖正常上皮或轻度不典型性上皮是HP根除后胃癌的重要形态学特征。理解和识别这些形态学特征有助于作出正确的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
简介:摘要1例34岁女性患者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接受含艾司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和呋喃唑酮的根除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治疗前患者体检结果除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外,其他检查项目均正常。用药第6天患者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停药后恢复正常。3 d后患者再次服用呋喃唑酮约20 min后出现眩晕、黑朦、呕吐、手足抽搐伴寒颤、意识不清、高热、肌肉酸痛、乏力、全身皮肤充血伴皮疹,血压76/34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示丙氨酸转氨酶(ALT)36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96 U/L,考虑为过敏性休克、药物性肝损伤。考虑过敏性休克与呋喃唑酮有关,肝损伤可能与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及呋喃唑酮有关。立即予升压、降温、抗过敏、保肝等对症治疗。10 d后,患者上述症状完全消失,体温36.3 ℃,血压126/75 mmHg,ALT 59 U/L、AST 38 U/L。
简介:摘要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H.pylori)学组主办的第六次全国H.pylori感染处理共识会议于2021年12月17日在江西南昌召开。我国消化病学和H.pylori研究领域的专家们出席了会议,并分组起草了相关陈述。采用《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分级2011版》评估陈述的证据等级,根据推荐等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E)系统的指导原则对陈述的推荐强度进行分级,并使用德尔菲法达成相关陈述的共识。构建的陈述通过多轮讨论修改后,由参会专家对陈述条款进行最终表决。本共识共30条陈述,分为四部分:①H.pylori感染的诊断;②H.pylori感染的根除指征;③H.pylori感染与胃癌;④H.pylori感染与胃肠道微生态。
简介:摘要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京都共识和Maastricht Ⅴ共识均建议对H.pylori感染者进行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的存在,并且推荐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和2种抗菌药物组成H.pylori四联根除方案,疗程为10或14 d。PPI和抗生素治疗会对肠道微生态造成影响,目前短期(根除治疗后1~6个月内)影响已较为明确,长期(根除后至少6个月)影响的研究有限,但大多数研究结果均提示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基本可恢复至基线水平,证明了根除H.pylori治疗的长期安全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根除方案中添加益生菌能减少H.pylori根除治疗后肠道微生态的波动,对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对高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岛素等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80岁及以上高龄2型糖尿病H.pylori感染患者(糖尿病组)93例,同期无2型糖尿病的H.pylori感染高龄患者为对照组(89例),给予铋剂四联疗法根除H.pylori,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和16周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胃泌素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等,并评价H.pylori根除情况和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糖尿病组患者H.pylori根除率为73.1%(68例),对照组为84.3%(7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对照组根除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和16周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胃泌素和HOMA-IR、HOMA-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糖尿病组患者便秘的发生率为25.8%(24例),对照组为12.4%(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除H.pylori对高龄2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H.pylori感染患者的空腹血糖、胰岛素、HbA1c等均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