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研究了中国境内A股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特征对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影响,发现最终控制人的控制权比例与会计盈余信息含量之间是显著正相关的,表现出较高的控制权起到了可信的承诺,协调效应更强。现金流收益权(所有权)与投票权(控制权)的背离会降低会计盈余的可信性,损害盈余的质量;背离程度越高、盈余的信息含量越低。最终控制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链较长就会产生较多的代理问题,导致信息公布不透明,盈余信息含量较低,这种影响对于非国家实体控制的上市公司来讲是比较明显的;而对于国家最终控制的上市公司,较长的控制链是政府进行决策权下放的结果,建立较长的控制链实际上起到了减少政府干预的职能,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和盈余报告的信息含量。
简介: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公司经理把股利政策作为一种信号,向投资者传递企业持久盈利的信息。持久盈利是现在和未来可分配盈利的近似现值,企业是根据持久盈利而不是当期盈利来决定股利的支付路径。股利的变化意味着持久盈利的变化,股利有信息含量。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用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来验证这个假设。本文选取了1992年至1997年389个中国上市公司作为样本,以股利变化当年为0年,研究发现股利增加的公司其盈利在0年、1年和2年均有较为显著的增长。股利减少的公司在1年、2年盈利有显著的减少,并且股利的类型不同,其传递的信息也有一定的差异。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经验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股利有信息含量这个假设。
简介:本文以2009-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区分盈余管理属性和路径的基础之上,详细考察了不同属性、不同路径盈余管理对股票价格信息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将二者结合起来,探讨了二者对股票价格信息含量的交叉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对总体盈余管理水平而言,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传递了不同的信息,信息增强型盈余管理增加了股票价格信息含量,而噪音干扰型盈余管理降低了股票价格信息含量。其次,不同的盈余管理路径在信息传递方面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应计盈余管理和股票价格信息含量正相关,而真实盈余管理和股票价格信息含量负相关。最后,在不同的盈余管理路径上,盈余管理属性与股票价格信息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关系,应计盈余管理表现出"属性主导"的特征,而真实盈余管理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
简介: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研究了我国内部人交易行为对公司股票未来中长期超常回报的预测能力。经验证据表明,整体而言,内部人交易能够预测公司未来超常回报,但其预测能力受到公司政治关联、分析师跟踪、控股权性质等因素影响。具体而言,与无政治关联公司相比,高级别政治关联公司内部人交易信息含量更高,而低级别政治关联公司内部人交易信息含量不显著;高级别政治关联对公司内部人交易信息含量的影响与公司控股权性质有关,高级别政治关联的民营控股公司内部人交易信息含量显著高于高级别政治关联的国有控股公司;分析师跟踪显著降低了内部人交易的信息含量,但未能更多地降低高级别政治关联公司内部人交易的信息含量。本文主要贡献包括:第一,结合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研究了政治关联对内部人交易行为的影响,拓展了国内外内部人交易研究的视角;第二,首次从内部人交易角度验证了证券分析师跟踪对降低我国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的积极意义,丰富了我国分析师研究文献。本文发现不仅可以提醒投资者甄别不同公司内部人交易的信息含量,以赚取中长期超常回报;而且为市场监管部门重点监督相关类型公司的内部人交易行为提供了借鉴意义。
简介:盈余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国内外会计学术界长期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然而,盈余信息毕竟只是财务报告所披露的诸多信息的一个方面,因此,财务报告中除盈余以外的其他信息对股票价格变动是否具有显著影响,也有必要给予适当的关注。本文采取事件研究法,考察中国A股市场工业类和公共事业类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减变动信息公布对股票价格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工业和公共事业类企业中,固定资产投资信息对市场存在着有作信息的传递,但还没有成为市场所关注的重要指标;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信号”作用,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从而股票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信息;中国股市公共事业类股票的累积超常收益率曲线走势和工业类股票的走势基本相同,意味着我国市场上工业类企业与公共事业类企业的划分与美国市场的情形可能并非一回事;股票价格对固定资产投资信息反应的提前或拖后现象的存在,则意味着中国的A股市场还不符合半强式有效的假设。本研究的政策建设在于:为了引导投资者更多地关注反映企业长期发展能力的固定资产投资信息以减少股票市场的投机色彩,既要求上市公司切实改善投资效率和效益,又要求有关监管机构进一步严格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简介:现行企业财务报告体系强调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两个目标并重,对会计信息的风险内涵揭示与会计的风险控制职能的发挥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本文试图从会计信息和系统风险相关性的视角发现能够反映并解释中国国情的风险度量指标,从而明确构建企业风险报告框架的财务变量。本文选取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基于Parks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财务变量的风险信息含量。结果表明,杠杆调整后的口系数要优于市场模型估计的口系数;现金流、流动比率、成长性、企业规模等财务变量具有显著的系统风险信息含量;相比之下,利息保障倍数与股利支付率两个财务变量还不能正确揭示公司系统风险的性质与变化;财务杠杆也具有显著的系统风险信息含量;财务杠杆与营业杠杆的异向变动加大了上市公司系统风险,相应降低了公司价值与股东财富。并据此提出了构建基于财务变量的风险报告框架等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平衡面板数据的检验发现了财务变量与系统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这意味着财务变量具有显著的风险信息含量,从而丰富了既有会计信息与系统风险相关性研究文献。这一研究的实际意义在于,对于未上市或上市时间较短因而无法得到市场卢的企业投资者而言,通过企业财务呈报同样可以“捕获”有效投资决策所需的系统风险信息;而对于存在市场口的企业投资者,通过系统剖析影响市场口的财务变量,可以发现企业运营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所在,从而指导其做出更为明智的投资选择。投资者不仅需要会计收益信息,更需要与决策相关的风险信息。系统风险是企业风险水平的综合指标,分析系统风险影响因子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鉴�
简介:基于"回报-未来盈余",即未来盈余反应系数(FERC)的视角,探讨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实施是否有助于提升股价信息含量。研究发现:标的股票在允许进行融资融券交易之后,"回报-未来盈余"、"回报-未来盈余变动"以及"回报-未来现金流"敏感性增强,表明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实施使得未来盈余反应系数(FERC)增加,即股票回报能够反映更多公司未来盈利能力信息,股价信息含量提升。进一步基于基金持股、管理层持股的分析发现,标的公司在融资融券交易制度实施之后,基金持股与管理层持股公司未来盈余反应系数(FERC)更高,表明融资融券制度一方面能够发挥理性投资者对于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卖空机制的治理效应,促进管理层持股协同效应的发挥,提升股价信息含量。研究表明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实施提升了股价信息含量,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理性交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