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片面共犯的相关问题是刑法理论上一个至今没有定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片面共犯的研究起源阐述片面共犯的相关问题,对于犯罪共同说与行为共同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对于片面共犯成立共同犯罪,本文也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见解和主张。

  • 标签: 片面共同犯罪 犯罪共同说 行为共同说 司法实践
  • 简介:代替考试罪即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代替考试罪往往是以共犯的形式出现,除了替考者和被替考者构成共同犯罪之外,针对监考人员明知是代替他人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而不予揭发的行为,应当构成片面的帮助犯;针对家长或者监护人帮助考生积极寻找替考者的行为,应认定为代替考试罪的教唆犯、帮助犯或者间接正犯;考生同意或者教唆他人代替自己参加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行为,应直接认定为代替考试罪的正犯行为;其他在代替考试罪中发挥作用的中间人,应区分其在代替考试中发挥的作用,依次认定为组织考试作弊罪、代替考试罪的教唆犯或者仅给予行政处罚。

  • 标签: 代替考试罪 片面的帮助犯 间接正犯 教唆犯 帮助犯
  • 简介:共犯之处罚根据论不仅适用予狭义的共犯,也适用于共同正犯.是整个共犯理论的基础。“可罚性借用论”主张共犯缺乏独立的处罚根据,有违罪刑法定主义;“责任共犯论”强调共犯的道德性,招致法律道德化的倾向;“违法共犯论”忽视法益侵害性,会得出不合理的结论。重视法益侵害性的“因果共犯论”的内部之“混合的惹起说”,兼有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特点,是妥当的共犯之处罚根据论。

  • 标签: 共犯 处罚根据 混合的惹起说
  • 简介:摘要:最近几年,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存款率的上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问题逐渐成为金融犯罪的重点内容。我国刑法针对违反金融规定、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集资行为构建了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为主导的规制模式。但是由于大量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例涉及到数人甚至数十人,对于犯罪活动当中的共犯法律责任的认定,仍然面临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刑法介入不恰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商榷和讨论。本文主要基于相关的司法实践经验,分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共犯问题。

  • 标签: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共犯问题 非法集资 法律认定
  • 简介:渎职犯罪作为破坏国家正常管理活动以及削弱国家工作人员的公正廉洁性的一类严重犯罪,成为当下反腐败工作的重点打击对象。但是,对于如何界定刑法规制中渎职罪的主体范围却尚存争议。在刑法条文中并无渎职罪主体范围的明确释义,因而存在刑法学界的诸多观点以及相关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不相一致的界定内容。当下,涉及其主体范围的观点主要存在身份说、公务说、身份与公务兼具说以及新公务说等。通过对主体范围争议的评介,结合我国立法认定与司法实践的现实情况作出恰当的界定,即采用新公务说将渎职罪的主体范围确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法律法规及规章授权、委托及聘任从事公务的人员。

  • 标签: 渎职罪 主体范围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简介: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后,关于交通肇事罪指使逃逸共犯问题非议频出。文章在阐释交通肇事罪指使逃逸共犯问题相关概念后,通过对其条件简析、辩证解读,科学指出争论背后的症结,最后提出了交通肇事罪指使逃逸共犯问题的完善路径。

  • 标签: 交通肇事罪 指使逃逸 共犯问题
  • 简介:【内容摘要】随着贿赂犯罪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演变,“居间人”参与行、受贿犯罪的情况与日俱增且日益复杂,监察机关在办理贿赂案件时,关于涉嫌贿赂犯罪的“帮助”行为如何定性的问题,常存在认识分歧:定性为介绍贿赂罪还是行贿罪、受贿罪的共犯?理论界、实务界对介绍贿赂罪之构成要素认定难以达成一致,致使定罪量刑标准无法确实、清晰。笔者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典型案例,从犯罪论体系、本罪认定要素、共同犯罪理论及受贿共同犯罪认定方面予以浅析,以使本罪与受贿罪共犯彻底区分开来。

  • 标签: 介绍贿赂罪 受贿罪 共犯 辨析方法
  • 简介:摘要:所谓渎职就是玩忽职守,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我国法刑法典对渎职罪有明确的说明,并且虽则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更迭,国家工作人员会根据事件事实和法律规范对渎职的概念进行变迁。目前来看,渎职犯罪主体涵义正处在逐步适应的阶段之中,根据刑事政策的变化,渎职犯罪的定位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本文对渎职犯罪主体刑事政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刑事政策的完善方向。

  • 标签: 渎职犯罪 刑事政策 政策完善
  • 简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颁布以来,共犯的正犯化这一现象愈发广泛.此立法技巧并未违反传统共犯理论,而其可罚性在于造成了法益侵害或者法益侵害之危险.现行刑法中类似共犯正犯化规定可分为共犯的量刑正犯化和定罪正犯化,后者进一步细分为共犯(行为)完全正犯化和共犯(行为)部分正犯化,对不同性质的正犯化应当以不同的方式处理.未来立法中,共犯的正犯化将会常态化,立法范围进一步扩大,而处罚更加精细,但同时也要注意对正犯化加以限制.

  • 标签: 共犯的正犯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 共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