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由经济相对贫困农村向发达城市涌动的民工潮持续高涨,如何有效地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需求已成为实施全民教育、巩固城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地位的北京市,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据国家农业部报告,2001年农民外出打工7800万人,比2000年增加5%,已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16.3%,其中北京现有流动人口多达300万之众。由于我国现行的由户籍所在地政府支持的义务教育体制,人口的流动造成了义务教育的供需错位。从而使得农村流入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北京教科院的研究人员自2000年开始与北京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基层学校共同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流动人口密集的朝阳区、石景山区开展了有益的实践干预活动。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热切关注。现将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摘登如下,以便对缓解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有所助益。
简介:教职员是大学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力量,其规模与流动水平不仅与大学办学成效密切相关,甚至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高教和人才培养水平。以民国时期清华大学为个案,通过交叉比对并量化分析历年该校的《教职员录》等史料发现:一方面,清华教职员存在着高流动性。多数的助教、教员等初级教师,因需要出国留学或进修而离职,体现出追求上升的整体和规律性流动;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和1952年的"院系调整"等重要外部性政治、军事事件更几乎造成了教职员群体的大换血。另一方面,若排除外部政治等因素,教职员的自主性流动相对有限,校方发起的辞退更是少之又少。总体而论,在高职业流动性的表象下,清华大学也拥有稳定的核心骨干教职员群体,并在二十多年里形成了两代甚至三代新老学者学脉赓续、薪火相传的状况,这为理解民国清华的办学经验提供了新视角。
简介:工资对于教师供给及教师队伍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了解幼儿教师工资和其他因素对幼儿教师流动和流失的影响。通过对4省市649名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建立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绝对工资水平对于幼儿教师职业内的流动影响作用较大,而相对工资水平对于幼儿教师职业外的流失作用显著,此外,编制、办园类型、职称、工龄、本单位工作时间等对幼儿教师流动、流失也有显著影响。该研究结果对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完善有如下启示: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加强不同性质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完善工资管理机制,提高教师薪酬满意度;保障幼儿教师的权利,增强其职、止认同感.提高社会蚰.位。
简介: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地高等学校开始前所未有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纷纷出台一些培养、吸收和使用人才的优惠政策。如某经济发达省份的“三不政策”:对愿调入本省高校的优秀人才,可以不要档案、不要户口、不要人事关系等。应该承认“三不政策”,再加上高工资、高福利、高待遇的“三高政策”,确实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对促进该省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起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如该省实行“三不政策”以来,有一所高校一年内就从全国各地吸收了一百多名学术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授,仅从邻省一所同类兄弟院校就挖来了十几名教授。但这并非皆大欢喜,因为这些引进的人才,几乎都是国内高校中的教师,甚至如以上就是邻省周边学校的高校教师,所以此长肯定彼消。导致一家欢乐,多家愁。一方师资力量确实加强了,但另一方损失惨重。还是以上述为例,受“三高三不政策”的吸引(有人称之为诱惑,用词不同,意义可能相近),那个邻省的同类兄弟院校一下子就被挖走了十几名教授,这十几名教授都是近几年来刚晋升职称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由于“三不政策”,他们不顾与原所在学校签定的所有人事合同,擅自离职,有的人甚至连招呼也没有就不辞而别。之所以如此毫无顾忌,是由于新单位不要档案、户口等等。而如此行为,使原工作学校的教学、管理乃至整个办学活动遭受权大损失,师资队伍建设大伤元气,因为这一走使该校长期以来辛勤积累起来的教授锐减十分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该校又有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因受此影响而人心浮动,而那所实施“三不政策”的兄弟院校依然毫无同情之心,又略略准备开始新的一轮挖人。长期以往,经济不发达省份,特别是西
简介:利用2013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资料,论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机会的最新状况与特点,探讨了制度排斥与流动儿童学前教育机会的关系。结果表明,尽管城-城和乡-城流动儿童的在园比例和概率与户籍儿童没有显著差别,但他们就读公立幼儿园的比例分别只有52.6名和40.1名,大大低于户籍儿童的67.9名;即便控制其他变量,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幼儿园的概率也仅为户籍儿童的38%。流入东部地区儿童的在园概率低于西部地区,但就读公立幼儿园的概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这表明,经济发展与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机会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制于制度安排和资源丰盈与否。户籍类型、流动范围、父母在流入地居住时间对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机会没有显著影响,这再次说明,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机会受到了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双重排斥。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由经济相对贫困农村向发达城市涌动的民工潮持续高涨,如何有效地满足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需求已成为实施全民教育、巩固城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地位的北京市,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据国家农业部报告,2001年农民外出打工7800万人,比2000年增加5%,已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16.3%,其中北京现有流动人口多达300万之众。由于我国现行的由户籍所在地政府支持的义务教育体制,人口的流动造成了义务教育的供需错位。从而使得农村流入城市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北京教科院的研究人员自2000年开始与北京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基层学校共同就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在流动人口密集的朝阳区、石景山区开展了有益的实践干预活动。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的热切关注。现将他们的部分研究成果摘登如下,以便对缓解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的问题有所助益。
简介:〕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的问题,说到底是能不能在我国真正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真正保障人民权利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问题,也是我们的政府能不能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问题。
简介:当从宏观层面对大学教师流动的分析难以回应现实情境下的诸多问题时,一种动态的、全景式的、社会性的微观机制的考察就成为一种积极选择,也成为改进大学管理的理性追问。而以探究“组织与社会之关系”为己任的组织社会学自当对大学组织的教师流动现象和过程提供特殊而内在的解释力:从流动实质上讲,兼具“社会人”和“学术人”双重性格的大学教师与大学之间存在一种主观与客观的“人和组织”的博弈关系;从过程上讲,大学教师流动经历了酝酿阶段、讨价还价阶段、流动执行阶段和反馈阶段等过程,不同阶段各方力量的行动策略也有不同;从针对性建议上讲,大学教师流动要从教师自身层面、大学层面、国家层面及微观管理层面等加以完善和改进,其中既有理念上的也有现实上的,有管理上的也有文化上的。
简介:为了探讨父母陪伴对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以及此关系是否在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间存在差异,对北京市436名4—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父母陪伴总体处于中上水平,母亲陪伴水平显著高于父亲;(2)城市儿童的父母陪伴水平与自我价值感均显著高于流动儿童;(3)父母陪伴各维度均与儿童自我价值感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养育陪伴和学习陪伴与儿童自我价值感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父亲;(4)无论是城市还是流动儿童,父亲、母亲陪伴均可显著预测儿童自我价值感,两组儿童的父母陪伴对自我价值感的总体作用无差异,只是城市儿童的母亲陪伴对其自我价值感的路径系数显著高于父亲,而流动儿童的父亲陪伴对其自我价值感的路径系数高于城市儿童较多。父母陪伴与儿童自我价值感发展密切相关,母亲陪伴的作用总体高于父亲,且这种作用在城市儿童身上更加突出,父亲陪伴对于流动儿童可能比城市儿童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