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运用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叙述视角理论对鲁迅小说进行分析,并指出文本在这种叙述视角下的叙述特色.
简介:“跳角”是小说和电影叙述中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指的是“人物视角叙述”中出现的不规则变异,是对人物视角整齐性的违反。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四种原因:跳角可以是精心安排的,有的在叙述结构上合理,有的因为情节安排而不得不如此,也有的是由于道德观的压力必须如此,还有相当多作品完全没有必要地破坏视角的统一。所有这些情况,都是叙述作者和文本分析者不得不细察研究的。
简介:散文与小说的区别在于散文是真实的,小说是虚构的。但是,真实的与虚构的文体却经常交叉,交叉点时常体现在第一叙述者的身份之中。鲁迅有十三篇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者的小说,这些叙述者的身份与心态,经常与作家经历发生重叠。在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中,既有介入故事,也有不介入故事的现象。
简介:女性叙述文体的散文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天然的亲近散文文体,虚构文体的文体意识比较模糊;习惯使用日记体、书信体等自叙传的叙事策略;消解文体之间的体式疆界,跟着感觉走是其基本的叙述语态.所以如此,是女性的生存处境、文化习性、审美心理以及女性与散文文体之间的默契等因素所决定的.
简介:"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文坛上,现代主义小说以其独特的魅力存在着。而《现代》派作为具有鲜明的烙有现代主义印记的流派,在艺术上以新鲜、奇特、怪异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审美感受。而从叙事学的角度,辨析传统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叙事技巧,可以突出现代派小说的创新之处。所以本文试图从视角、时间、结构和语言四个方面来捕捉这种与传统小说迥异的新小说给人们带来的新感觉,探索其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变革。
简介: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评论家对《呼啸山庄》的研究此起彼伏,经久不衰。造成这一持续热潮的原因除了作品表达的极具野性、吞噬生命本身的纯净爱情以及广博的思想内容之外,还因为其别具一格的叙述者策略。从叙事学理论角度,对作品中的叙述者进行研究,探求作品的叙事魅力是很有意义的。
简介:叙述学是法国结构主义学说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兴理论。它采用语言学的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是一门有较强生命力的学科。在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其叙述视角的多样性和叙述结构的独特性,充分体现了莫言独具特色的叙述理念。以叙述学为视域,从叙述视角的多样性、叙述结构的独特性、叙述策略的模糊性三大方面评析《红高粱家族》,挖掘小说内在的结构规律以及独特的结构层次,以期加深读者对于该小说的理解和认知。
简介:基于我国电视剧独特的视像本体和文化品性,从理论与实践互动、从符号呈现与现实建构、从艺术生产与观者感知、从技术革新和艺术拓展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视剧视像叙述的可能性和创新性。
简介: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通过音响结构的流动来表现人的情感的。具体地说,音乐是以节奏、旋律、和声以及配乐来展示人的情感变化过程的。沈从文则以流动的叙述角度、进程中的人事叙述和开放式的结尾设计及疏密相间的叙事节奏来完成作品情节的构筑和情感的表达,从而在叙述方法上体现出音乐性特征,实现他对作品音乐性美感的追求。
简介:西方叙事学作为一种西方文论,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叙述"和"叙事"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存在模糊现象。本文在梳理赵毅衡和申丹两位学者关于该问题的论争观点的同时,对近年来叙事学研究中"叙述"和"叙事"的使用现状进行考察,结合西方小说的发展线索提出目前对这两个概念的处理办法,即在侧重讲述过程的情境中采用"叙述",而在侧重故事内容的情境中采用"叙事"。同时,要兼顾在同一篇论文或者著作中保持术语使用的前后统一性。
简介: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的“说书人”与《汤姆·琼斯》中的叙述者在叙述特征上享有共同点,即以第一人称自称和拥有全知的叙事视角。文章运用日奈特有关叙述者"交际功能"理论,从叙述者与读者沟通的方式和程度两个方面着重剖析两者的差异,并试图从创作动机上探寻差异的根由。
简介:符号是丹.布朗小说中永恒不变的要素之一,《失落的秘符》中的符号元素更是被运用得淋漓尽致。为了使小说的故事情节不显单薄,丹.布朗在叙述中采用了闪回的手法,并利用娴熟的叙述技巧,在时间、空间与视角上巧布迷局,使看似传统的情节模式被赋予了独特的感知。
简介:"人物抢话"是小说叙述中很常用的一种特殊语言方式,至今尚未见到中国或西方叙述学界讨论这个问题。抢话是叙述在进行过程中,某些个别形容词或副词,突然采用了只有人物才会用的某种语汇。因为这种现象比较细微,本文加以细致的甄别:抢话不同于叙述者评论,不同于人物视角的描写,抢话可以说是一种简短的间接自由式引语。在第一人称叙述中,人物"我"也会与叙述者"我"争夺话语权。因此,抢话是叙述文本多元化,复调化的方式之一。
简介:通过大量使用仿格体、讽拟体、暗辩体语言和对叙述视角进行独特的选择,文本的多义性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超的语言叙述技巧不仅为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彰显了他多义性叙述背后的本质——对话精神。
简介:思维风格在文体研究中指概念化在语言表现上的特点。这个概念由Fowler提出,经过Leech&Short、Black、Bockting、Semino和Swindlehurst等人的发展完善,并由传统研究转向认知研究。传统研究注重概念化和言语表现,分析的重点是词汇、语法和及物性,而认知研究把概念化、认知和个体的心理联系起来,分析的对象扩展到隐喻、图示和概念整合等新的层面。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泄密的心》叙述者的一系列隐喻,发现其思维风格受到神经过敏的影响,始终摆脱不了焦虑和痛苦。认知分析确实深入到了个体的心理。
简介:多丽丝·莱辛的《老妇与猫》虽然并不是最能代表她创作风格的作品,但是分析这篇小说却对当下一些社会问题具有相应反思作用.女性作家的细腻笔触,低吟浅唱的悲伤叙述,在字里行间展示一个异化的世界.利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文本分析模式可将文本存在的深层意义予以剥离、展现.
简介:《百合花》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娟的代表作,作者以第一人称同故事叙述方式来呈现人和事,在故事的可信度,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独具艺术魅力。本文用西方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探讨其叙述模式、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
简介:《澳门史略》从历史的细节与文化的现场感切入澳门发展历程,跳出传统史学的叙述化、史料学派的唯科学主义,摆脱了事件化、政治化的叙述模式,代之以对历史文化形态中精神因素的发掘,赋予澳门史研究生命气息和文化特质。这既是澳门史研究模式的创新,也是研究者续接澳门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在诉求。
简介:《汉英语对比纲要》一书吸收了国内外英汉对比研究成果,在汉英语法和词法方面作出了重点阐述。
简介:“格物”还是“格心”,可以说是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分歧的核心。朱熹解释“格”之义的弊端,在于几乎否定了认识主体面对感知对象之后的主动挑选过程,王阳明则对“格”的意义进行了扩充。朱熹将“格物”之“物”视为“事”,而“格心”“正物”在阳明心学之中是一组近似的概念,都表达着对主体意向行为的自律调整。在符号学看来,“格物穷理”虽然对应了符号接收过程的开始,却可能在中途无法继续进行下去。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格物”内在包含了“正心诚意”两种有区别的符号化过程,两者共同构成了意义生成的“格物”双向过程。
论鲁迅小说《离婚》叙述视角的叙述特色
论叙述中的“跳角”
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述身份与叙述姿态
女性叙述文体的散文化倾向
《现代》派小说叙述模式的变革
《呼啸山庄》的叙述者策略
叙述学视域下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电视剧作为视像叙述艺术的探讨
沈从文作品叙述方式的音乐性特征
叙事学研究中“叙述”与“叙事”的困惑
“说书人”与《汤姆琼斯》中的叙述者
《失落的秘符》中的符号因素与叙述技巧
抢话:叙述各主体争夺话语权的特殊方式
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多义性叙述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泄密的心》叙述者的思维风格
低吟浅唱的悲伤叙述——浅析多丽丝·莱辛《老妇与猫》
叙述的可信与人物形象的真实——再读《百合花》
历史著述中的叙述、史料与文化形态——论《澳门史略》的编撰观念
《汉英语对比纲要》评述
“格物”初探--浅析《大学或问》与《大学问》中的“格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