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研究证实科学合理的太极拳锻炼具有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的作用,对预防老年人跌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goodbalance测力系统对28位健康老年人足底压力进行检测,从而比较出长期练习太极拳(实验组)和长期久坐不运动的老年人群(对照组)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受试者睁眼状态下左脚X轴上最大偏离位移为596±125mm,平均速度为29±6mm/s,而对照组最大偏离位移为671±191mm,平均速度为33±9mm/s,(P<0.05)Y轴上实验组睁眼左脚最大位移为490±110mm平均速度为24+5mm/s,对照组为518±158mm,平均速度为25±7mm/s,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在闭眼状态下平衡力差异较大,实验组闭眼左脚X轴上最大偏离位移为1011±520mm,平均速度为50±26mm/s,而对照组最大偏离位移为1731±565mm,平均速度为86±28mm/s,(P<0.05)Y轴上实验组闭眼左脚最大位移为1048±446mm平均速度为52±22mm/s,对照组为1642±548mm,平均速度为82±27mm/s。(P<0.05)实验采用睁闭眼两个方向,用XY两轴上的最大偏离位移和平均速度可以表示人体稳定性。从数据上显示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简介:为探讨全身振动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不同作用以及为振动力量训练更好的应用于运动训练实践活动中提供参考,我们以上海体育学院24名田径跳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经6周力量训练后。发现全身振动力量训练结合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实验组,其CYBEX等动练习机上的峰力矩、每次作功、平均作功、到峰力矩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只进行传统力量训练方法的对照组。提示振动力量训练能够更有效的提高田径跳跃运动员起跳腿的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
简介:目的:在高强度跑至力竭运动中,探讨外加紧身压迫对下肢运动特征和实际运动成绩的影响,以了解紧身服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为紧身装备的设计和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12名男性田径运动员为受试者,分别以下肢轻度、中度、高度紧身压迫状态完成高强度跑至力竭测试,运用表面肌电和录像解析技术对主要发力肌群相关指标的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无氧和有氧混合供能模式的高强度跑至力竭过程中,中度外加紧身压迫对维持运动表现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而高度外加紧身压迫则会促进肌肉力竭;2无氧代谢供能模式的高强度跑至力竭过程中,高度外加紧身压迫更有助于促进运动表现;3运动员自身的运动技术等级水平越高,外加紧身压迫对下肢高强度跑至力竭运动特征的影响效应越明显。
简介:探讨青春发育期男性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值与下肢跳跃能力的关系及运动训练对其影响.对10~20岁男性青少年63名,依据年龄分为10~15岁和16~20岁组;依据是否从事规律的运动训练,再分为运动员组和非运动员组.超声法测量跟骨BMD,下肢跳跃能力指标使用日产ReboundJumping测跳仪测量.结果:男性青少年的BMD在整个青春期呈上升趋势,且10~15岁和16~20岁组BMD有显著性差异;运动组和非运动组的BMD也呈显著性差异,提示早期运动训练可以改变骨密度;男性青少年的BMD与反映下肢跳跃能力的指标具有明显相关性,且此相关度受运动训练的影响,运动训练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锻炼年限24式简化太极拳练习中下肢左右侧骨骼肌的参与状况。方法:采用芬兰造16导Mega6000型便携式肌电图仪,对18名老龄人进行24式简化太极拳运动中下肢骨骼进行积分肌电图(IntegralelectromyographyIEMG)量化评定测试。结果:对照组右侧胫骨前肌和股外侧肌IEMG大于左侧,实验组右侧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IEMG大于左侧、左侧臀大肌IEMG大于右侧;对照组右侧下肢胫骨前肌承受的负荷相对较大;太极拳锻炼缺乏对股二头肌、腓肠肌等大腿和小腿后群肌力的练习。结论:对照组在练习太极拳后更应当注意对右侧胫骨前肌、股外侧肌的放松练习,实验组更应当注意对右侧股内侧肌和左侧臀大肌的放松练习以消除疲劳,同时本研究对太极拳的合理化锻炼提供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