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试图归纳出文化旅游业消费模式中的重要“运动”和变化,并将它们视为更广义的文化模式的表现。传统与创新不再对立,而是彼此对话,共同为新生的地方、知识和事件的表达寻找答案。地方的创造性得以提升,艺术和文化的空间都重新设计,不再封闭,而是向日常生活的对话敞开。这就重新定义了文化娱乐的时空一一根据格构模型,它的维度包括了过去、未来和在别处的虚拟时空。本文描述的旅游者把自己作为参与的主体,不再按照预先安排的一整套旅游计划、必游之地和必做之事的列表做事,而是寻求沉浸在当地文化中,成为与文化、娱乐、休闲和环境密不可分的体验的探索者和积极行动者。本文还定义了寻求真实性的演员式旅游和数码自助游,认为真实并不是“对传统的表演”。成为一个社区的“临时居住者”非常重要,他们可以体验到地方的真实精神,这种精神在传统与现代上都能得到体现。因此,居所是最适合的术语,它暗示了文化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文化居所,它是为这样的游客而设计的:他们是全球化中的个体,也是当地社区的临时居住者,同时还是全球消费方法和模式的使用者。
简介:该研究分析了摇滚新闻业中关于假想唱片的评论。假想唱片因其特有的爆发性和似是而非的性质,成为具有启发作用的小众音乐批评。文稿还论及整个乐评写作领域的主要特征。作者选取了来自美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家有代表性的(即有历史意义的、有几分名气的、特别有趣的)九个评论文本作为个案研究(从六七十年代摇滚新闻业的黄金时代直至今天;相关作者包括:格雷尔·马库斯、莱斯特·邦斯、里卡尔多·贝尔通切利、毛里齐奥·比安基尼、马西莫·库托、维托雷·巴罗尼、迪奥尼西奥·卡普阿诺、西蒙·雷诺兹和保罗·莫利、理查德·梅尔策),由此建立了一种类型,强调它们的异同点。这些评论表面上是同源物,但在意图、语境、风格和接受上却有所区别:大体上可以区分出确有其人艺术家的假想唱片与假想艺术家的假想唱片;假想唱片评论可分为意在施行传媒恶作剧的评论,以及几乎明确地旨在成为与读者共谋的游戏的评论。后一种分类以卡普阿诺的专栏《使命:它是可能的》(从2005年至2012年在《爆破》月刊上发表)作为显著例证,成为最有趣且最复杂的个案。这些评论酷似游戏且具有互文性(他们建构了一个需要专业领域知识的参照网络),反映出音乐批评(他们通过假想唱片谈论现有音乐),尤其是元批评(他们的理想读者首先本身就是音乐评论家)的规范形式;同时这些评论因强调音乐批评实践的主观、叙事及变形特征而超越了规范的音乐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