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正>不久前我写了一篇短文(见《民族语文》1983年第2期,第56—59页),谈了弄模瑶族布努话1‘至4‘调的产生与连读变调的关系。本文讨论弄模瑶族布努话连读变调的产生与双音节词或词组的音节重读的关系。弄模瑶族布努话共有十二个调值:1((?)33深)、2((?)13来)、3((?)43敲)、4((?)232读)、5((?)41杀),6((?)221死))、7((?)32"盖"印)、8((?)21咬)、1‘((?)55针)、2‘((?)35鸡笼)、3‘((?)54八角枫)、4‘((?)454竹箱),其中1‘至4‘调是从1至4调分化出来的。在连读中,主要是1至4调发生变调,33变为55、13变为35、43变为54、232变为454,变调后的调值分别与1‘至4‘调的调值相同。变调的主要规律是:

  • 标签: 布努话 连读变调 双音节词 瑶族 调值 重读
  • 简介:摘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往更多的烙上了教师思维的烙印,而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本文试着从自读感知阶段朗读的“量”,精读领悟阶段教师指导的“度”,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朗读的“质”,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 标签: 朗读 感知 领悟 表达
  • 简介:“语法化”或“虚化”理论最早起自于我国元代周伯琦《六书证谲》的观点得不到原书内证和中国古代虚实语法体系的支持,周伯琦所论实为六书理论中假借造字法的“语辞之借”。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第一次把语音假借从虚实关系中撇开,具有语法化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形态和先驱地位,但其仍未彻底摆脱假借说影响。

  • 标签: 虚字 实字 语法化 假借
  • 简介:海南语有较复杂的变调现象,它们受调类配合、调值高低、语法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条件地发生变调。

  • 标签: 村语 连读变调 规律
  • 简介:一1978年巴黎影印的《巴黎国家图书馆藏藏文文献选集》第一集中,有《尚书·周书》中四篇的藏文译文。藏文原件是敦煌石室手卷,编号为pelliottibeminTouch-houang986号.影印件在《选集》第292—296页,共5页,156行。第292页左上角有十行残缺,其余各页尚完整,有几页中间有少数字母缺损或模糊,大部份清晰可认。《尚书》有古文和今文两种文本,这份手卷是《尚书》古文本的译文。从《泰誓中篇》

  • 标签: 古藏文 武王 伪孔传 百夫长 千夫长 国家图书馆
  • 简介:<正>0.汉语声调的拟测,近年来出现了好几篇论文。有的从历史的研究入手,就韵尾辅音的性质与演变推论声调的调形与演变,有的利用连调变化的现象从事调值的内部构拟,都各有所获。本文准备引用连调变化的资料作方言的比较。主要的兴趣,一方面固然在拟测古代声调的调形,一方面则在试验把成段音位的比较研究扩展到上加音位的拟

  • 标签: 闽南话 声调系统 变调 闽南方言 比较研究 调形
  • 简介:文章采用古今南北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汉语普通话及41个方言点之间相对应的义位"吃"在聚合、组合方面的共时差异和历史演变.1)"喫"在东汉时的汉译佛经中就已出现,至少在晚唐五代"吃"语义场基本上完成了"食"与"喫"的更替.不同方言相对应的词位区域分布特征可以看作北方官话、近江方言、远江方言在类型特征上的表现,同时反映了源流特征和地域特征.2)普通话和方言相对应的义位"吃"在组合关系上存在着差异,这与古代共同语的传承、汉民族义位"吃"义域范畴扩展、不同方言自身整合特点有关.

  • 标签: 汉语 普通话 方言 “吃” 词汇
  • 简介:平声的“治(鱼)”在汉语中长期使用,且仍在汉语方言中广泛使用,当是去声的“治(理)”变调构成的,不大可能是借词。其与表示“死、杀死”意义的南岛语词的音义关联是偶然的,二者并不同源。闵语中表示“杀、屠宰”的“创”则可能是南岛语的底层词。

  • 标签: “治” 同源词 底层词
  • 简介:全浊声母舒声字的弱化是益沅小片湘语中十分突出的语音演变现象。在音值上,全浊声母弱化后今读浊擦音、近音、鼻音、边音、零声母等;在地理分布上,弱化程度由西北向东南渐次递减;在弱化顺序上,浊擦音最容易弱化,浊塞擦音次之,浊塞音最难弱化;在弱化的语音条件上,调类以及韵母的读音对弱化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 标签: 益沅小片湘语 古全浊声母舒声字 弱化 韵母
  • 简介:摘要声调是所有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方面。普通话的韵味,主要由声调体现出来。可以说,是否使用普通话声调是判断说的是不是普通话的关键,而声调的准确与否,又直接显示了一个人普通话水平的高低。山东威海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的辨正有一定基本规律。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山东威海方言也有四个声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调值不同。有人概括为“上声不变阳平变,阴平去声两相颠”。就是说在威海方言里读上声的字普通话里也读上声,都是读降升的调型;阳平字读的要有变化,普通话调型为中升,而威海方言读成了高平;普通话阴平、去声的调型分别为高平和全降,而威海方言正好相反,读成了降调和平调,只不过调值稍有差别。本文将对这个现象做出分析,以便为山东威海方言研究增砖添瓦。

  • 标签: 山东威海方言 声调易错字 古入声字
  • 简介:-k韵尾字与二合无音au、ou、ai、ei的对应,从现代汉语的情况看,是北纬37°以北地区方言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北纬37°以南地区的汉语方言中,根本不存在这种对应。本文以文献和方言资料为依据,认为-k韵尾字与二合元音的对应在历史上曾经普遍分布于北纬37°南北的广大地区。只是由于后来(大约从北宋开始)在北纬37°以南发生了新一轮的语音变化(二合元音au、ai等趋于单化),而在北纬37°以北则没有发生,这才造成了两个方言区现在的上述差异。本文还以为,共同语读书音的发展滞后于口语音的现象有助于推测口语音中一些变化产生的时代;现代北京方言中古药、铎、觉、陌、麦、职等韵的所谓文读,也并非从北京方言自身中发展出来,而是来自洛阳、开封方言较新阶段的读音。

  • 标签: 二合元音 方言 韵尾 洛阳 韵字 开封
  • 简介:四邑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溪、透、滂三母及定、蓝二母平上声字不同程度地擦音化。这几个塞音声母变读擦音的音理是一致的,即在送气成分作用下,为了协调发音,它们各自的发音方法、发音部位都产生了相应的调整。这种音变出现之后,四邑方言声母系统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 标签: 送气塞音 擦音化 送气 声母系统 连锁反应
  • 简介:《中国语言地图集》指出,“全浊声母字徽语都读清音,多数地点也读送气音。休黟片送气音比不送气音多.送气与否,总的说还看不出条例。婺源北部古人声送气,严州片的建德去声送气,条例比较清楚.”本文具体讨论徽语全浊声母今读的几种类型.

  • 标签: 徽语 古全浊声母 演变
  • 简介:现代苏北江淮官话里普遍存在着部分中古阴声韵字今读韵母收m尾现象。这些字主要来自中古遇摄、流摄和果摄,其中以遇摄居多。在实读中这种m尾表现出双唇闭合、鼻音色彩不太明显的发音特征,收m尾的韵母所占据的位置恰是传统记录的当地音系中的U和Y。究其原因是当地音系内部正在进行的元音推链式高化(Э→0→u)和同化音变。元音推链高化引起本来已经是高元音的u被迫高顶出位,并同化带动同样是高元音的Y高顶出位。U和Y高顶出位首先表现为擦化,进而发生鼻音化,最终带上m尾。

  • 标签: 江淮官话 阴声韵 m尾 高化 同化 擦化
  • 简介:全浊声母在通山方言中的读音按照清化后送气与否可分为四种类型:(1)客赣型:今读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一律送气;(2)杨芳林型:平声不送气、仄声送气;(3)通羊型:不论平仄一律不送气;(4)燕夏型:不论平仄多读不送气,但亦有不少字读送气。通山方言全浊声母字的今读表现并不影响其作为赣语的系属。

  • 标签: 赣语 通山方言 古全浊声母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勐养镇曼景坎傣族的和谐语言生活。用统计的方法对傣族使用母语和语言兼用的情况作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勐养镇曼景坎村 傣族 和谐语言生活
  • 简介:元人陶宗仪在其《南辍耕录》中收有元达达曲31种,由于演奏技法和演唱方式的特殊,更由于胡汉语言之间的隔阂,对这些曲目名称的释读已成为相当困难的事情,因而学术界很少有人涉足这一领域.惟见乌兰杰《元代达达乐曲考》一文有过考述,然其文对陶氏所收曲目未能全面考索,已考释之名目亦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本文依据大量历史文献,对这31种曲目逐一细致考索,以期推动该项研究.

  • 标签: 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达达曲
  • 简介:苗瑶语的*ts组音从来源来看可能是从汉语借入的。它们的今读从发音方法来看有塞音、塞擦音、擦音等,从发音部位来看有齿间音、齿龈音、硬腭音等。这些不同的读音类型,有区域分布特征,是语言接触和自然音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古苗瑶语 *ts组音今读类型 分布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