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正>“双关”是指“一个语词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本文拟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它赖以存在的基础,以求获得对其新的认识,希望能得到方家的指正。一、双关的产生机制。语言交际是一个动态的流程,它始发于写说者,而终结于读听者。人们运用语言一般是为了“传情达意”,也就是说语言总是要负载一定的信息量。从言语的交际角度来看,言语应明确显豁,尽可能避免对信息传送的干扰,以保证信息的畅通,使其能被对方准确地接收,而

  • 标签: 生存机制 说写 听读 黛玉 传递信息 曾文清
  • 简介:<正>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时,《三峡晚报》发表了一篇预测新闻,其标题是:《全球关注一球——世界杯,一个令人心醉的话题》,它的主标题让人眼睛一亮,拍案叫绝。这个标题运用换义的修辞手法,前一个“球”指地球,借代全世界关心足球世界杯赛事的人们,后一个“球”是指体育用品足球。在同一条标题中,前后相同的语言符号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乐趣自然而生。“换义”这种修辞手法,郑远汉先生在《辞格辨异》一书中说:“换义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这个条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将原来表示甲义的词语换来表示乙义,并使这两种意义建立起联系的修辞手法。”汉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多义词语和一定数量的同音同形词语,为换义的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换义修辞生动灵活,幽默风趣,启迪思维,具有鲜明的审美价值,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富有理趣,突出了客观事物的内在

  • 标签: 换义 心理机制 修辞手法 主标题 三毛 人人中意
  • 简介: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了单位词汇的新义获得机制,解释了语际共性和语际差异现象,揭示出单位词汇的新义获得与人类认知心理及民族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认知 语际共性 语际差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传统的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语言中的一种修辞。从认知语言学发展起来,很多语言学家已证明隐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饰手段,它还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本文在转喻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转喻和隐转喻思维模式对越南语“Tay”(手)进行分析。从拓展义项,分析了其多义项产生的内在机制,从而可以证明转喻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

  • 标签: 认知语言学 转喻 隐转喻 越南语
  • 简介:文章从汉语史的角度论证了“王冕死了父亲”的衍生过程和机制。“死”本来只能出现在“对象+动词”的结构中,但是当“丧”在甲型句(当事+丧+对象)中衍生出“死亡”义时,由于“丧”、“亡”、“死”在乙型句(对象+动词)中属于同义句式,驱动了“亡”、“死”也可以用于甲型句。同义句式竞争的结果,“死”代替了“丧”,并继承了“丧”的句法功能。

  • 标签: 语义演变 类推
  • 简介:反讽叙述,是指一个叙述文本被解释出两个相互冲突的意义。叙述文本包含隐舍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等多个主体,他们在认知、道德一价值和审美这三个轴上的距离是反讽形成的重要机制。反讽叙述的主要类型有:第一,叙述者与隐含作者距离形成的反讽;第二,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形成的反讽;第三,叙述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形成的反讽;第四,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形成的反讽;第五,复调与反讽。

  • 标签: 叙述 主体 隐舍作者 距离 反讽
  • 简介:摘要“X哭(爆)了”格式在网络上兴起并广泛流行于现实生活中。它是一种述程式结构。“X”作述语。“哭(爆)了”作程度补语。本文首先分析了“X哭(爆)了”与“X1哭(爆)了”格式的不同。再从语义、语法和语用角度探析“X哭(爆)了”格式流行起来的原因。

  • 标签: X哭(爆)了 流行机制
  • 简介:先秦并列式连用词序的制约机制张博宁夏大学汉语复合词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和动补式五种。其中后四种复合词中词素的先后顺序受句法关系的制约,与语法性质枪应的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相一致;而并列式复合词中哪个词素在前、哪个词素在后,并不...

  • 标签: 并列式 词素序 词序 序排列 制约机制 制约因素
  • 简介:本文试图澄清文本被给予时间意识的基本方式.在柏格森和胡塞尔时间哲学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描绘时间意识的两个主要特征.首先,根据柏格森的观点,对象在时间中的原初给予并非一些同质的、数学性的“点”在一个同质中介中的单纯并列,而是一些不同质的感知的整体,柏格森将这种整体称为“延续”.进一步讲,根据胡塞尔的观点,不同符号乃是在时间意识中被联结的:他把这种原初的时间意识描绘为一个由前瞻和后顾所组成的场域,而解释行为则主要是一种前瞻.本文的第二部分将着重描述这种作为前瞻的解释行为的诸种特质,包括以一种消极综合的方式作为其引导的过去经验,它在不同文本层面上的具体面貌,以及其“期待”落空的诸种可能.

  • 标签: 现象学 时间意识 解释 胡塞尔 柏格森 符号学
  • 简介:本文是基干联结主义人工神经网络并以汉语学习者汉字认知为参照的模拟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索本研究构建的“汉字部件识别模型”汉字知识的获得机制。根据人工神经网络的心理现实性和生物有效性,文章就模拟研究的结论深入分析了模型汉字知识获得的衔接机制和知识积累机制,并对对外汉字教学提出了建议。

  • 标签: 认知机制 汉字认知 联结主义
  • 简介:摘要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快各类人才培养,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一项核心工程,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研究并结合工程建设公司实践经验,本文从健全三项机制,完善三项制度,强化三项措施进行探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 标签: 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 制度机制 目标责任
  • 简介:摘要“赏识”以“爱”为基础,以“信任”为前提,用它来浇灌花蕾,音乐课堂便繁花朵朵开。在实施课堂评价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认识到赏识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作为老师,要懂得赏识每一位学生,感受每一颗心灵,才能让落后的孩子从黑暗中看到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才能让优秀的孩子喜出望外,备受鼓舞,充满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

  • 标签: 赏识 评价 音乐课堂
  • 简介:在鲍德里亚看来,女性范例是消费逻辑对“女性依附于男性、其审美价值来自于男性”这一机制所进行的符号化规训过程。在女性消费广告中,女性范例通过符号机制将女性置于消费逻辑的隶属之下来完成。通过将广告中女性的言语、姿态、表情、形象等各种能指进行编码,先将女性个性、特性统统纳入女性范例的逻辑之中,而后通过“无意识”的一体化的消费意识形态调节机制,将其纳人消费社会的整体秩序之中。正如波伏娃所说,“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女性的消费体现了一种代入感身份,

  • 标签: 女性消费 符号化 广告 消费逻辑 消费意识形态 鲍德里亚
  • 简介:文章认为“动宾+宾语”的语体功能一方面是由“动宾结构”在词和语两重特征的作用下无法实现其具体时空性造成的,双音节短语、离合词、双音节动词句法特征与此不同,语体功能有所差异;另一方面是“动宾结构”的核心移位降低了原来状语表处所、时间等将事件具体化的功能,进一步增强了泛时空性造成的,代体结构尽管也发生了核心移位,但其中的动词具有较强的具体时空性,故具有口语性。

  • 标签: “动宾结构+宾语”双音节动宾短语 离合词 双音节动宾式动词 代体结构 泛时空化特征
  • 简介:本文以日常生活文化为研究对象,在模因学与符号学的视阈下,对其深层传播机制展开了综合性考察,试图解决El常生活文化进化及传播中的几个根本问题,即日常生活文化的延续、维持、变异、更新的深层机制及内在动因。结合文化符号学的标出性理论,本文提出日常生活文化是作为文化中项而存在于文化三域之中的;同时,日常生活文化作为模因库,模因则成为其传播活动中的基本单元,因此,每一个模因都先天携带文化中项所特有的、排他性的中项性与无风格性特征。基于此,本文进一步对日常生活文化的模因复制传播规则,此规则背后的权力运作机制,以及传播诸模式进行了深入考察和分类辨析。

  • 标签: 日常生活 模因 复制 传播 符码规则
  • 简介:摘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拓展学生的基本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在讲解志愿者Volunteer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一个单词,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汶川地震为学生讲解志愿者,拓展它本身蕴含的知识和传达的精神。志愿者在汶川地震中,积极参加抗震救灾,勇敢地完成了一项项艰巨的任务,为抗震救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这样的实例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志愿者的了解,学习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对汶川地震的讲解,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难兴邦的气概和中国人民坚强的勇气和决心。

  • 标签: 初中 英语 创新 教学 教育 引入
  • 简介:文章主要讨论疑问代词“谁”的虚指意义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文章尝试证明虚指用法的“谁”字句通过不确定性陈述语气,来消除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但是保留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虚指用法的“谁”表示“不能确定一定存在的某些个人”。而否定用法的“谁”字句通过质疑和反驳等反问语气,在“疑有信无”原则的指导下,不仅消除了疑问代词“谁”的询问意义,而且消除了它的预设意义“存在着某些个人”,从而使否定用法的“谁”表示“确定不存在的某些个人”。最后,文章还分析了“谁让我小呢?”之类特殊句式的意义,说明它跟一般的“谁”类反问句在语义解释上具有一致性。

  • 标签: 疑问代词“谁” 询问意义 虚指意义 否定意义 疑有信无 语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