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关上窗,放下窗帘,打开音乐,一曲《橄榄树》像沉稳的小溪,缓缓地流淌着。流浪,那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个过分遥远的话题。一身破旧的牛仔服,手提式绿色的帆布包,一双老式的回力鞋,还有满满一袋自幼珍爱的东西。背上行囊,从此踏上流浪的行程。这是我对流浪者的全部想像,我想像着流浪者如侠士般抛开身前身后的一切名利,独自一人孤寂,满脸落寞地行走,寻找心中的圣地,悲壮地如同余纯顺和他的罗布泊;却不愿看见那些所谓的流浪者们心满意足地背着席子睡水泥管子,捡别人吸剩的半截烟头。然而现实很残酷,它告诉我如今的流浪者只是在家乡混不下去了,在大城市游走,闲了累了还可以在天桥底下来一盘扑克的人物。我失落着说不出话来,真的,我没说错,过分遥远的流浪。
简介:<正>一年多以前,报上相续出现了“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北京市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这样一些专有名词。自那时以来,“儿童少年”这一新提法便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开始冲击传统的提法“少年儿童”,而且势头有增无已:各省、市、自治区纷纷成立“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今年六一前夕命名一批“全国儿童少年工作者”和“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隆重举行“儿童少年工作者大会”;等等,等等。除专有名词外,在普通名词中,“儿童少年”也在不断扩大阵地。以今年5月31日至6月2日三天的人民日报为例,单用“少年儿童”(通名)的文章(包括简讯、说明文;下同)有十篇,而单用“儿童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