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日本人也就是日语母语者有一种在认知语言学中称之为〈主观识解〉的倾向。把自己置身于事态之中,通过身体直接体验去认识事态。这与客观地把握事态、甚至把话者自身也以俯瞰的视点去认识的西方语言大相径庭。日本人的这种视点特征体现在各个方面,特别以绘画和庭院、建筑为代表的视觉艺术最为典型。本文拟探讨这种视点特征如何反映在文艺以及日语表达上。日本视觉艺术的关键词之一「見て」与〈所见〉有密切相联。所谓「見て」就是以眼前实际看到的"近景"和由此拟看到的"远景"的双重视像构成。这种特点也体现在日语中,因此日语与视觉艺术存在着〈相同性〉。

  • 标签: 视点 見立て 近景·远景 主观识解 相同性
  • 简介:表题中的五个他动词,都含有“催促”的意思,意义很相似。它们之间的异同相当复杂,不易辨别。本文拟对这几个词的语感和用法,作一初步的探讨,以供大家共同研究。“”的意义和用法,大致可归纳为三种:①表示催人赶快做什么(例1~6);②表示唤起或促使人的注意、警戒、自慎、回忆等(例7、8);③表示促使某一事物成长、发展、变化等

  • 标签: 他动词 国语辞典 连体形 动作概念 下乙 女房
  • 简介:《心》因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而在评论界始终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了文本中有关自我应当如何处理与他者之间关系的"他者伦理"问题。小说主人公先是由于自我对于他者性的褫夺欲而陷入伦理困境。为了解决这种困境,主人公做出的伦理选择带来了理性意志的回归,但其"自我"上升为"无我"之后,更进一步形成了与他者之间的阻隔和伦理悖论。主人公最终为"明治精神"殉死,这一行为实则包含深刻的时代伦理。夏目漱石通过对个人伦理悲剧的描绘,揭示了明治社会知识分子的伦理模型,隐含着漱石对于民族道德危机的深刻认知,也折射出他对"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该如何达到理想之境的省思。

  • 标签: 《心》 夏目漱石 文学伦理学批评 他者伦理 明治精神
  • 简介:《我是猫》与《Q正传》在叙述语言上都属于幽默讽刺类小说,同时,在叙述结构上也显示出相似处。即,叙述者与主人公的距离发生了由远及近的变化;叙述者的视角也不固定于单一视点,而是在不同人物之间转换。本论文将从由此产生的特殊叙述视角和叙述结构对两部作品进行详尽的文本分析比照,进一步论证鲁迅受到夏目漱石作品影响的可能性,从而为今后二者的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叙述者 主人公 叙述视点 距离 比较
  • 简介:近些年来,日语测试研究在国内外学界中备受瞩目。为明确我国日语测试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动向,本研究梳理了国内近35年(1982年~2016年)的日语测试研究,并以此为分析数据,进行了量化与质性分析。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日语测试研究自1982年发端,2008年后呈明显增长;研究成果数量年度分布不均,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实证性研究较少。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国内日语测试研究经历了由介绍测试理论、测试方法到探究测试内部因素、测试与教学的关系、测试评价指标的发展过程;近些年来,有关测试评价指标即信度、效度等的研究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认为,今后,有必要更多开展基于理论的实证性测试研究,同时,有必要开展基于国内日语课程教学的测试研究,真正发挥测试试对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以推动我国日语教学的发展。

  • 标签: 日语测试 研究现状 发展动向 量化与质性分析
  • 简介:本文针对安倍晋三就任日本首相以来历次施政演讲中关于朝鲜主题的政治话语文本进行归纳整理。运用语篇一历史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安倍在施政演讲文本中涉及的主题、使用的语言手段和话语策略。用以揭示安倍借助政治话语进行阐释与传播意识形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安倍在历次施政演讲中运用了所指策略和辩论策略,为争取国内民众对其政策的支持进而营造自身“敢作敢为”的政治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语篇-历史分析方法 日朝关系 安倍晋三 施政演讲
  • 简介:本论文以主题非省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省的方法主要从主题非省略的定位及其功能特征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得出具体结论:(1)主题非省略的提出虽然来源于主题省略,通过分类的过程、与“は”的功能关系以及和主题的势的关系确立了其区别于主题省略的独立性和特质性。(2)主题非省略的功能特征可以从两大方面来探讨。第一为主题的凸显性,第二为句子衔接性。具体来讲,主题的凸显性包括主题的强调和主题的补充;而句子的衔接性包括新信息的再确认、歧义的消除、时空间的调和和表达视点的统一。

  • 标签: 主题非省略 主题省略 主题 定位 功能特征
  • 简介:日本文献《古事记》(712)用汉字写成,基本为汉文却有所变异。故其词义与汉语不尽相同。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尝试分析其与汉语词义的差异,并将其异变归纳为义位的异变、异域的异变、义位与异域均异变三种类型。这对于研究汉日语词汇比较及日本语言文字史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古事记》 变体汉文 词义异变 义位 义域
  • 简介:同音近义汉语词汇的意义分析北京师范大学谢秀忱日语中存在大量发音完全相同而意义近似的汉语词汇,而其中最多的是二字汉语词汇,这些词在发音上完全一样,主要靠汉字来区别其意义,其数量也相当可观;本文就具有代表性,常用的这类词进行意义上的分析。爱惜:表示对事物...

  • 标签: 汉语词汇 意义分析 新规定 近义 同音异义词 意志薄弱的人
  • 简介: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PナガぅQ”结构的语义类型。一方面,将工藤(1995)指出的シぅイル的四种语法体意义和语篇功能应用到“PナガぅQ”语义的分析中,考察其时间关系的语义类型,其中对P为运动动词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另一方面,提出“方式”、“并列”和“对比”等逻辑关系语义类型,并从语法化和主观化的角度分析它们以及“逆接”关系产生的机制,然后通过与汉语和英语中同类表达方式的对比,指出ナガぅ的语法化现象在类型学上的普遍性。

  • 标签: ナガぅ 语义类型 时间关系 逻辑关系
  • 简介:语篇指示是指向语篇中某一完整信息的指示功能。本文将信息结构理论运用到指示研究中,发现语篇指示中的指示语、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之间成等价关系,但在文脉照应中则不等价。本文借助语料库分析了日语指示语的使用情况,发现当指示语修饰言语及思想类词汇时,大多显示语篇指示功能。而语篇指示中各因素的等价关系符合这种较大信息量传递的需求,从而验证了信息结构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本文提出的信息等价关系可以有效区分语篇指示和文脉照应,不仅限于日语指示语的研究,也可以为汉语、英语指示研究提供语言类型学上的参考。

  • 标签: 语篇指示 文脉照应 信息结构 已知信息 新信息
  • 简介:本文以中国传奇小说《牡丹灯记》以及日本江户时期出现的『牡丹灯籠』、『吉備津の釜』三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围绕这三篇作品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与其他中日文学的关系展开论述。并且在前人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新的发现,用文献对比、文本分析的方法加以论证、阐释。

  • 标签: 牡丹灯记 影响 情节 人物 结构功能性人或物
  • 简介:纵观建国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五十年代,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的对外交往主要是面向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应地国内的外语教学也非常重视俄语,俄语在中学的外语教育中占有很大份额。第二阶段是自1960年前...

  • 标签: 日语教学 日语专业 日语教育 英语 高校 等院校
  • 简介:漏译是影响口译质量的一种常见传译错误,也是困扰同传初学者的一个难题。在相关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针对中日同传课堂上的口译语料,从漏译比例、漏译位置和漏译性质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对于中日同传初学者来说,除背景知识不足、外语基础较弱之外,源语语速快、信息密度大也是主要漏译原因。

  • 标签: 中日同传 漏译性质 课堂语料 实证分析
  • 简介: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帮助我们从规模庞大、内容纷繁的文本数据中准确、高效地提炼出研究者难以通过遍览有效捕捉的隐含信息或趋势。其中,词频统计帮助我们获取分析对象的词汇总量、高频词汇以及词汇构成等信息,并据此对文体特征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词表比对揭示了对象文本的叙事方式、所含关键人物、场所和物品等。词语共现网络使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文本中的高频人物、组织等,并揭示这些热词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快速构建热点事件的基本框架。而通过计算共现强度,我们可以轻松、准确地挖掘出与特定关键词关系密切的共现词,从而有效捕捉与之相关的热点话题和媒体动向。

  • 标签: 数据挖掘 词频统计 词语共现网络 MI-score 语料库语言学
  • 简介:处所「デ」格句首分布表示事件发生的处所,句中宾语前分布表示动作进行的处所,句中宾语后分布凸显处所焦点。三者可共现于同一句中,其语义范围为:句首分布>句中宾语前分布>句中宾语后分布,符合时间范围原则,受包容原则支配。处所「デ」格的语义有多种指向,受客观现实、句法位置、谓语语义特征等因素制约。其中,客观现实是最优先的制约因素,在其允许实现的前提下,处所「デ」格的句法位置与谓语的语义特征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 标签: 句法位置 语义特征 语义指向 时间范围原则 包容原则
  • 简介:本研究以日本视频新闻为题材,重点放在新闻内容的理解上,通过分析学期初与学期末的两次测验和参考测验后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学生在高级日语视听学习上的进步之处,发现应引起注意的问题,明确难以提高的地方,为以后的教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 标签: 日本视频新闻 试卷分析 视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