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从20世纪70年代起,为应对世界文明单一化带来的精神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文化遗产的文件(从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的提出到2003年出台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它们的出台和实施尤其在国人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一时间风生水起,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由上而下全面展开。但欣喜之余,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热火朝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背后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构架做支撑。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如何保护?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学术界尚未有统一认识。体系化、学科化的理论建构的缺席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瓶颈”。

  • 标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世界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精神危机 科学系统
  • 简介:于小强小时候喜欢撒网打鱼,手上有什么拿什么当网撒。撒得最多的是小褂小棉袄和毛巾,地上捡起大半片纸也要撒一撒。于小强弯着腰,上身前倾,双手平摊着往前一送,手上的东西出去了。嘴里嚷嚷着,“打鱼喽打鱼喽。”三岁多一点,于小强把一件小棉袄扔进石灰池。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1949年以后,沈从文被迫搁笔,从文学创作转向物质文化研究。他的物质文化研究关注的是民间的、日常的、生活的杂文物的研究,与其文学创作息息相通,是一种呈现其生命形态的“抒情考古学”。其物质文化研究的基本路向是“为物立传”,以大量文献追溯“物”的前世今生。他对物质性存在的高度重视,既与现代考古学相呼应,也与其长期对“物”的兴趣密切相关,有效地将传世文物、出土文献、出土实物相结合。这种“为物作传”的物质文化研究,突破了原来的学科界限,将文史研究与文物研究相结合,穿梭于技术史、美术史、美学史、文化史等不同学科之间,体现了鲜明的跨学科性。沈从文的物质文化研究,既是一种历史解释的方法,也成为理解与修正文学史叙事的重要依据。他的研究是联接历史、沟通人我的工具,使那些充满生命情感的“物”,“千栽之下百世之后还如相晤对”。

  • 标签: 沈从文 物质文化 抒情考古学 为物立传
  • 简介:新世纪开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之中。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逐步走上了全面的整体性保护阶段。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元宵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举办。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在此之前,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已日益深入人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正在朝着更广阔的领域、更深入的屡面拓展.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国务院办公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昆曲艺术 非物质遗产
  • 简介: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大兴水利工程和旅游业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因此而毁掉的古迹要远多于两次世界大战对古迹的破坏。埃及在尼罗河上游修建了阿斯旺水坝,致使两座千年神庙毁于一旦,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为了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使之免于毁灭,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它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由于这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因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人类这一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和内涵要比物质遗产更为多姿多彩,更加博大深厚。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人类为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开展的一项极其伟大的文化传承工程。

  • 标签: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文化 两次世界大战 水利工程
  • 简介:她叫薛涛,字洪渡,长安人。她与刘采春、鱼玄机、李冶并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又同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列蜀中四大才女,但她的毕生遭际却不似声名那样光彩夺目,恰恰相反,她情路坎坷,身如浮萍,又极富传奇。八岁那年,小小的她,才情初露头角。

  • 标签: 开花 花蕊夫人 鱼玄机 女诗人 薛涛 李冶
  • 简介:讨论了非物质社会的形成及其对设计艺术的影响。分析了非物质背景下设计艺术表现出的多元化特征.并对多元化的具体体现和积极意义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非物质社会 设计艺术 多元化
  • 简介:文化责任是指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中,人们需要认识和把握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自觉地肩负起文化发展、创新和繁荣的责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文化责任是时代的赋予和呼唤。《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责任 地方高校 民族复兴 伟大复兴 文化发展
  • 简介:茅盾有一篇题目稍长的短文,我二十多年前读时就不禁心头一喜。其实他说的是件让人一点也乐不起来的事。是回忆他中小学的生活,说教图画、国文的老师如何“先立定了格局”,把他们引入一味临摹《芥子园画谱》、学庄(子)学韩(愈,不是“韩流”)的套子里面。题目叫做《我曾经穿过怎样紧的鞋子》。

  • 标签: 鞋子 《芥子园画谱》 “韩流” 中小学
  • 简介: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近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首发式于2006年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参加了首发式并发表了讲话。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研究员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写作和出版的整个过程。在首发式上发言的还有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刘锡诚研究员、国家博物馆宋兆麟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刘魁立会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吴文科所长、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邢莉教授、文化部社图司张旭司长、中国傩戏学会曲六乙会长、文化部社图司屈盛瑞副司长。首发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研究员主持。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民俗学会 中国科学院
  • 简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很多的民间文学,特别是在我国动漫行业的发展方面,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历史传承着几千年来的华夏文明。民族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不断地继承和发扬,让更多新时代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我国民族文学的博大精深。我国民间文学动漫传承的成功案例十分丰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大范围地积极传播和细心保护,让人们都能够树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 标签: 民间文学 动漫传承 成功案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途径
  • 简介: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辽西地秧歌的沿袭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传递出深邃而复杂的民俗内涵,承载着修护乡村道德秩序、重建人类精神世界的人文功能。辽西地秧歌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要积极申报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将辽西地秧歌纳入到人类共有的文化体系之中,还要依托高等学校平台,努力扩展艺术传承的文化生存空间,结合信息时代全新的审美质素,提升辽西地秧歌的审美价值、扩大辽西地秧歌的接受群体。

  • 标签: 辽西地秧歌 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 简介:油画的创作方式丰富多样,同时油画创作的工具也多种多样,不同的绘画工具创作出的作品风格各不相同,将绘画工具分类,分别创作同一幅作品,观察画面效果,分析工具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绘画效果,将作品放大具体的分析画面作品在笔触,色彩,肌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为以后的创作提供参考素材。

  • 标签: 油画创作 中西结合 画面效果 工具 影响
  • 简介:<正>董之林、张兴劲在《近十年来国外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述评》(《文学评论》90年1期)一文中指出:一些外国学者从文化学角度考察中国当代文学,他们认为当今中国文坛有两种不同文化走向:“土—乡土的,传统的,中国的;洋—外国的,现代的,城市的,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广阔道路上,攻守交互,互相撞击”。这不但是中国的问题,也许

  • 标签: 文化走向 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中国文学 研究述评 广阔道路 文学评论
  • 简介:传承是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独特灵魂的关键所在,“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也是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传承是我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无文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伯舞”逐渐被外界所了解,但同样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生存濒危的现状。

  • 标签: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白马藏族 文字 传统民族文化 民族共同体
  • 简介:本文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诗言志”作为一种古老的经典理论,为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赋诗行为所继承,并被诸子论诗所引述与发展。在与其他经典并存的体系中,“志”成为《诗》的经典属性。论文还对由“诗言志”到《周礼·春官》的六种“乐语”、“六诗”、《毛诗大序》的“六义”这一对“言志”方法的展开历史做了探讨,并指出了《乐记》对“诗言志”说的发展。

  • 标签: 诗言志 诗歌本体论 先秦诗学 诸子诗学
  • 简介:<正>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人的特性问题,同时使用了“人的本质”和“人性”两个概念。多年来国内外的流行看法是: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张奎良、张念丰在《论人的本质和人性概念的区别》(《江汉论坛》八一年第五期)一文中认为,“人的本质”和“人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章说,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的本质一般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劳动和社会性就是人的本质所在。作为能够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

  • 标签: 人与动物 人性观念 本质属性 概念 马克思 根本特征
  • 简介:<正>中国是一个大国,应该有多种声音。而我们总是习惯于一种声音。不仅是一种声音,还把什么东西都往一起搅,这样就越是说不清中国是一个大国,应该有多种声音。而我们总是习惯于一种声音。不仅是一种声音,还把什么东西都往一起搅,这样就越是说不清楚,无助于问题的梳理和解决。

  • 标签: 参拜靖国神社 勃兰特 南京大屠杀 中日关系 毒品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本文特意标明是“一种表面的叙述”,主要是因为在这种以产代和叙述“事实”为主的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受到限制。我试图通过对章太炎、王国维、鲁迅等的思想进行重新阐释和叙述,探讨中国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原有文化资源的考掘和重造、现代意识与个人性承担、现代主体的确立及其位置、现代主体内部的精神世界等问题的;通过对中国新诗的现代焦虑、中国都市文学兴盛一时等文学现象的考察,描述和分析现代意识的文学表达,并试

  • 标签: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 文学 现代意识 现实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