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以塑造一个备受摧残、沉默寡言的黑人女性这一表象为掩护,藉"女同性恋小说"文本形式向男权统治宣战,颠覆和否定了黑人女性所处的"他者"地位.小说运用双层文本叙述策略既揭示了黑人妇女生存的困境,又强调了黑人女性团结的重要性以及重建和谐平等的两性关系的必要性.

  • 标签: 表层文本 隐含文本 女同性恋 妇女主义
  • 简介:本文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出发,探讨了翻译文本的解构策略.解构翻译的目的是要在译作文本中使原作升入一个更高、更纯粹各种语言相互融合臻至完满的境界.这种境界尽管难以企及,但解构无疑为我们指出了通往这一境界的途径.

  • 标签: 诗性哲学 翻译文本 解构策略 符号系统 话语结构
  • 简介:近年来,法国文学批评界积极探索,不断突破,形成了“可能性文本理论”,且影响渐盛。该理论由法国学者马克·埃斯科拉、苏菲·拉博等学者在米歇尔·夏尔、皮埃尔·巴雅尔、雅克·杜布瓦、斯坦利·费什等人的学说基础上形成,包括一系列理论主张及其指导下的批评实践,它再次对作者权威性和文本同质性提出了质疑,主张从“可能性”角度而非现实角度去考察文本,将阅读与批评的重心从论证文本必要性转移到拓展文本和文学潜力上来,强调文学批评活动具备元文本与超文本双重维度,为审视作者、文本、读者、创作、批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不同视角,有可能对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实践甚至写作实践都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 标签: 可能性文本理论 埃斯科拉 文本潜力 批评双重维度
  • 简介: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文学阅读及批评的模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文学文本与影视改编的关系究竞如何?改编的原则与理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探讨?视觉产品在文学教学中有什么意义?本文从电影时代的文学研究语境、述说文本的时代与文本述说的时代、传播意义与受众范围的革命等几个方面探讨改编研究的起源、发展和研究意义。文章认为,改编研究彰显了文学作品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不仅是文学与其他媒介互动的重要原因,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文学跨学科研究视野。

  • 标签: 改编 文学 银幕 跨学科研究
  • 简介:杜拉斯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东方情结,"东方"这个在其文本中几乎缺席的语汇却像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幽灵盘桓不去。作为在法属殖民地印度支那出生并长大的法国人,杜拉斯文化身份的暧昧决定了她写作立场的暧昧。东方主义复杂矛盾的双重表现在于作者一方面逃避童年亲历的"东方事实",另一方面又通过回忆和想象重构了她所认识和理解的东方:"印度+支那(即中国)=印度支那",这也是西方人对东方固有的一种简单化的认知范式。本文将通过杜拉斯文本中对印度支那、印度和中国的描述和建构来揭示杜拉斯"东方立场"的历史性和复杂性。

  • 标签: 杜拉斯 东方 自撰 写作
  • 简介:是20世纪末西方具先锋性的性别解放文本.小说塑造了新型的叛逆者、性别边缘人跨性别者形象,展示了西方社会发展的新态势:追求个体生命的完全自由,拒绝一切规定性,包括性别的规定.但由之引发的却是恐惧、惶惑与自我的失落.小说沿袭的是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模式.跨性别者具有革命性,但它在人性的提升、完善,人类的生存、繁衍等方面也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 标签: 费雷思 | 性别解放 跨性别者形象
  • 简介:尽管纪弦曾断言,“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但考察二十世纪的中国新诗文本,就会发现纪弦的说法未免武断,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从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开始,二十世纪的新诗创作和评论鉴赏,都程度不同地禀承了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小到

  • 标签: 古典诗歌 新诗 传统文化 创作手法 艺术风格 意象
  • 简介:早在1979年,利奥塔在《后现代情景》中指出,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现正改变着知识的性质,任何称作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转化为新的形态,终将遭到淘汰,而学术研究的方向将取决于其成果是否有可能转换成计算机语言。随着信息处理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利奥塔的预言似乎正迅速成为现实。除了互联网上每天涌现的新信息、新知识以外,

  • 标签: 东西 后现代 预言 现实 利奥塔 情景
  • 简介:莎士比亚作品经常为人所用,在现代战争中亦然.莎士比亚作品的模糊性使之既可以被用来支持战争,也可以被用来反对战争.莎士比亚作品的电影改编往往反映了导演和时代的解读.而对于莎士比亚文本的解读,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本文主要探讨莎士比亚文本和电影在战争中的利用,而作者的另一篇文章则涉及国际政治和战争对于文本之外、纯粹作为文化符号的莎士比亚的利用.

  • 标签: 莎士比亚 英国 《亨利五世》 电影艺术 现代战争
  • 简介: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所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和"异质同构"原则对古典诗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理解、意象空白的留舍以及意象的建构有着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 标签: 格式塔心理学 意象 整体性 闭合性 异质同构
  • 简介:本文以张爱玲文本的悲剧意识渗透出的遁世心态为切入点,从张爱玲文本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显示出的遁世心态以及张爱玲遁世思想形成的根源三个方面,梳理其文本的重要思想特质,对张爱玲创作中表现出的"遁世心态"进行解析。

  • 标签: 张爱玲 悲剧意识 遁世心态
  • 简介: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灯塔这一核心意象常常被看作一个涵义丰富的象征,它的象征意义也往往成为评论家纷争的焦点,但本文试图切换提问的方式,把关注重点从灯塔的象征意义转移到灯塔在文本结构中的作用中来。在这部意识流作品中,灯塔在时间上为文本划定始终,却又让生活的洪流溢出这人造的边界;在空间上,灯塔成为小说画面的焦点,却又让这个焦点成为一个缺席的中心;就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言,灯塔赋予无序的生活以秩序和意义,却又暗示意义的脆弱与虚幻。伍尔夫对灯塔的处理不仅透露出其个人对于小说结构的艺术自觉,也体现出现代主义作家试图在无序与混乱中制造意义的集体焦虑。

  • 标签: 伍尔夫 《到灯塔去》 灯塔 边界 秩序 意义
  • 简介:《诗歌》一诗是毕晓普61岁时的创作,通常认为这是一首关于历史与现代、艺术与生活、诗歌与绘画之间关系或家族关系的诗歌。笔者通过潜文本发现《诗歌》文本与潜文本之间存在裂痕,进一步发现这是一首关于毕晓普诗歌创作艺术观的重要诗篇。毕晓普用诗歌形式阐述其艺术美学观如下:1.诗歌再现画面层次和细节;2.诗歌高仿个人经验,但二者不可等同;3.打造诗歌形式的"布里斯托板"。这些为我们深入理解毕晓普诗歌创作艺术观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 标签: 诗歌 画面 仿真 “布里斯托板”
  • 简介:<正>孙绍振教授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事实证明,文本细读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坎,只有细读文本,才能真正完成阅读和欣赏。那么,如何才能跨好这道坎,真正细读文本呢?下面是笔者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摸索,以求正大家。

  • 标签: 阅读教学 孙绍振 现代散文 听听那冷雨 山重水复疑无路 阅读欣赏
  • 简介:本论文主要从"作者之死"、漂游、解构、阅读、叙事、文体和快感这几个方面探讨了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罗兰·巴特的著作比较多,涉及不同的学科或领域.这篇文章试图从巴特众多的著述中梳理出一条线索,勾勒出他的文本理论的轮廓.本论文还尝试着对他的理论转向--从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作出描述和说明,尝试着将他的理论和文本分析的实践相结合,探讨其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标签: 罗兰·巴特 文本理论 文本分析 叙事 解构 后结构主义
  • 简介:蒲松龄笔下的婴宁身具狐、鬼、人三性,独具"撄而后宁"的性格,被描述为"容华绝代",令人暇思绵绵。而影视作品对于婴宁故事的改编只是关注到了其外在的"笑",并未真正触及其内在的"哭",这正体现了读图时代文学接受的形象确定化、固定化、媚俗化倾向。

  • 标签: 读图 读文 性格变化
  • 简介:今年是端木蕻良诞辰一百周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重读端木蕻良是一件极具意义的事情,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回顾端木蕻良研究,我们发现,文学的外部研究一直占据强势地位,尤其是人事纠葛以及历史主义成见在很大程度上对端木蕻良文更多还原

  • 标签: 端木蕻良 文本细读 意义空间 外部研究 审美价值 语言特色
  • 简介:玄想是体现博尔赫斯小说创作个性的一面旗帜,借助于对博尔赫斯小说文本中的玄想的分析,我们既可以发现博尔赫斯小说感知世界的独特性,又可以了解他在创作时所依据的特殊的创作原则,博尔赫斯总是用心灵去感知世界,他的小说创作就是借助于玄想把只能感知,不可触摸的心灵世界具像化、对像化,在内在的生命意志和外界的客观表象之间寻找到对应.而在创作中,他没有遵循寻常的叙事路径,而是设法铺设一条又一条花园路路径,他和读者共同迷失在其中.

  • 标签: 博尔赫斯 玄想 小说 文本 艺术叙述 创作原则
  • 简介:本文以《德伯家的苔丝》歌唱文本中描写的三类歌曲民谣、世俗小调和圣歌以及三位主人公苔丝、亚历克·德伯和克莱尔分别对它们的歌唱为出发点,结合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对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展开系统研究。本文重点分析苔丝如何受到母亲民谣的教诲从而建构婚恋伦理认知,如何受到亚历克世俗小调的引诱触犯伦理禁忌,又如何在失贞后转向从克莱尔的圣歌中寻求庇佑和救赎,由此发现影响苔丝悲剧命运的三个重要的歌唱阶段及其所产生的伦理教诲价值。

  • 标签: 托马斯·哈代 《德伯家的苔丝》 歌唱文本 伦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