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近年来,法国文学批评界积极探索,不断突破,形成了“可能性文本理论”,且影响渐盛。该理论由法国学者马克·埃斯科拉、苏菲·拉博等学者在米歇尔·夏尔、皮埃尔·巴雅尔、雅克·杜布瓦、斯坦利·费什等人的学说基础上形成,包括一系列理论主张及其指导下的批评实践,它再次对作者权威性和文本同质性提出了质疑,主张从“可能性”角度而非现实角度去考察文本,将阅读与批评的重心从论证文本必要性转移到拓展文本和文学潜力上来,强调文学批评活动具备元文本与超文本双重维度,为审视作者、文本、读者、创作、批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不同视角,有可能对文学理论研究、文学批评实践甚至写作实践都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简介:20世纪的形式主义批评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再到结构主义批评,聚焦于文学文本尤其是诗歌文本的语言结构形式:俄国形式主义主要是在传统语言学和布拉格学派的框架下研究具体诗歌语言的特点与功能;新批评同时受到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影响,语义为其研究核心;而结构主义批评则直接受到了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和乔姆斯基的影响,探讨的是宏观的诗歌语言结构系统和读者的“文学能力”。从俄国形式主义以诗歌语言形式为绝对的批评对象,发展到新批评包纳形式之外其他传统因素的批评理论,最后是结构主义的涵盖历史文化和读者范畴的阐释结构,体现了一种从表层到深层、从具体到系统、从极端到折衷的发展脉络。
简介: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中,灯塔这一核心意象常常被看作一个涵义丰富的象征,它的象征意义也往往成为评论家纷争的焦点,但本文试图切换提问的方式,把关注重点从灯塔的象征意义转移到灯塔在文本结构中的作用中来。在这部意识流作品中,灯塔在时间上为文本划定始终,却又让生活的洪流溢出这人造的边界;在空间上,灯塔成为小说画面的焦点,却又让这个焦点成为一个缺席的中心;就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而言,灯塔赋予无序的生活以秩序和意义,却又暗示意义的脆弱与虚幻。伍尔夫对灯塔的处理不仅透露出其个人对于小说结构的艺术自觉,也体现出现代主义作家试图在无序与混乱中制造意义的集体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