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诗歌是非常独特的文学体裁,我们在欣赏诗歌时需要注意到的是诗歌所选用的意象和所营造的意境。意象是作者把感情寄托于一事物,而意境则是诗歌希望传递给读者的整体印象。在《美学原理》中克洛齐提到了艺术的整体性,他指出了:“艺术作品的不可分性。每个表现品都是一个整一的表现品,心灵的活动就是融化杂多印象于一个有机整体的那种作用。”中国的古典美学尤其重视意境的理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认为“意境的基本规定是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审美客体不应是孤立的、有限的象,而应该突破有限、孤立的象,由有限进到无限。”“境是象外之象,是有与无、虚与实的统一。”意象和意境是诗歌欣赏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如果说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借物喻情,那么意境则是诗人想要营造的整体的氛围和想要传递的终极内涵,因此意境的理解是诗歌欣赏的灵魂,是点睛之笔。
简介:夏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旅行,置身于不同的国度、种族和文化之中,我兴致盎然地关注一路的所见所闻,每天以日记的形式将它们记录和保存下来。这里曾是米沃什所说的“另一个欧洲”,八九巨变之后又试图进入欧美主流,它作为一个小国的尴尬与艰难转型中呈现的活力并存,而它对文明的向往,自身传统与文化的魅力,是我最感兴趣的。特别是与一批作家、诗人的相识、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可谓“超过语言的边界”,令人想起陶渊明的诗句:“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我的尼康相机“消灭”了十五个胶卷,我带回了葡萄酒、巧克力、圣像画和诗人们赠送的诗集,带回了美好而珍贵的记忆。
简介:<正>据现代考古学,香港文化约于公元前三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从香港出土的陶器之形状、花纹看,隐约可见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影响.早期香港文化在秦、汉、宋时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可见自古以来,香港便是中华文明的一隅.远在500多年前的明朝,香港成为转口商埠.自19世纪中叶以来,香港逐渐发展为一个商业中心,挣脱了“地小土瘦”的不利客观条件的局限.但1842年,清政府与英殖民帝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使香港沦为屈辱的殖民地.香港的繁荣和现代化始于本世纪60、70年代,经过香港人民数十年的奋斗,香港终于被雕成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成为重要的世界经济中心和国际性大都市;是享有“购物天堂”美誉的世界十大商埠之一;是“银行多过米店”的世界第三金融中心;是世界最大的货柜码头;是三大黄金贸易中心之一;对外贸易产值居世界前十名之内;旅游业、轻工业等也相当发达……
简介:我是怎样离婚的,已经忘记,但我清晰地记得自己是怎样结婚的。由于是闪电决定结婚,办喜筵那天,我只能在城市的西郊订到个中档酒店。那场面仓促、略显粗糙,来的人也不多,十桌左右。我买了套当时流行的咖啡色雅戈尔西装,不贵也不贱。只记得妻子的妆化得很不专业,脸上被涂抹得像日本电影《玩偶》里的那个能剧女演员。可我们都不在乎场面,当时的我,血气方刚,刚刚从一家收入不错的房地产公司进入电视台。婚礼马马虎虎,差强人意。那个时候,还不流行新郎倌和新娘子在舞台上被发表感言之类。如果是这样,做新郎倌的我会很窘迫。我会脸红、呆滞,像一只浮在半空中的气球,表情难堪,眼睛无光,想不出说什么话。我就是这样的,木讷一词尽管我想甩掉它,可它像影子一样跟着我,形影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