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敦煌遗书《俗务要名林》中的"嘲、嫽哢、叫噪、谜"等问题作出考析,可以得出以下新的观点:其一,嘲不仅是普通的嘲笑,也不仅是文人的文字游戏,它还是唐宋时期艺人们于宴会上即席表演且较有难度的伎艺,并在元杂剧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二,嫽哢一词在传世文献中甚为罕见,但它和两宋时期流行的小唱在字面意义、表演人员、表演环境诸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二者应是同一类型的伎艺;其三,叫噪的叫是一种歌唱伎法,两宋时期的唱叫、叫果子、叫声等伎艺都在叫噪的基础分化、发展而成;其四,谜这种伎艺与乐舞表演有密切的联系,它与嫽哢、嘲、叫噪等词于《俗务要名林》中并列一起,不是没有原因的。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和乐舞的学科边缘交叉是一个亟待拓展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汉代诗歌和乐舞的关系为切入点,将汉文学乐府歌诗和汉乐舞相结合,是基于对中国古代乐舞综合性质的认同和考定。将汉代歌诗看作是汉代乐舞的“脚本”或“台本”,即舞辞。同时结合歌诗的文学语言价值,在对歌诗语言的文本细读中找到乐舞艺术语言的“蛛丝马迹”,从而为我们捕捉、理清、认知汉代乐舞找到一个文学依据,为已经消失、不可见的汉代乐舞找到艺术之根,更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开拓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和领域。本文立足于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基本史观1,参考借鉴文学、历史学、语言学、音乐学、考古学等学科的优秀成果,采用多学科边缘交叉的方法,为我们探索和研究古代乐舞提供一定的线索和依据,展示歌诗语言文学价值以外的艺术魅力,即诗歌的可唱、可舞、可诵。将文学性质的汉代歌诗与艺术领域的汉代音乐、舞蹈相结合,不啻为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史观在文学、艺术理论上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简介: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我国边境地区就已存在“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众多古代少数民族。其中“戎”和“狄”是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位于现河北、山西以北的塞外地区。据其当时的语言文化、族源族属、经济类型、风俗习惯及活动地带,大致可划分为五个系统:(1)匈奴系统-匈奴、北匈奴、南匈奴、屠各、卢水胡、铁弗;(2)突厥系统-丁零、高车(敕勒)、铁勒、突厥、回鹘、薛延陀、黠嘎斯、畏兀儿:(3)东胡系统-东胡、乌桓、鲜卑、柔然、库莫奚、室韦、蒙古;(4)肃慎系统-肃慎、挹娄、勿吉、革束羯、女真、满族;(5)西域各族-指西汉的“三十六国”及其在历代的演变,各族在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和族源族属上各不相同。如今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满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回族、藏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