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戏曲生态与戏曲批评密切相关。当今中国的戏曲批评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官方主导的戏曲生态中的批评,这种批评事实上成为了戏曲创作、演出的附属品,丧失了独立的品格;一类是存在于网络环境中的戏曲批评,人人均可参与,自由灵活且富生气。这两类戏曲批评折射出戏曲生态的现状,并促使戏曲生态发生相应的变化。

  • 标签: 戏曲生态 戏曲批评 网络
  • 简介:中国电影与中国的戏曲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都是与戏曲分不开的。中国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这一天宣告了中国电影的诞生。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由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京剧《生死恨》。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拍摄、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彩色片是1954年拍摄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 标签: 戏曲电视剧 戏曲电影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电影 明星影片公司 彩色电影
  • 简介: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戏曲表演是"有声即歌,无动不舞",以歌舞为主要手段来表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其中的舞蹈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

  • 标签: 戏曲表演 戏曲舞蹈
  • 简介:山西是戏曲大省,有中国戏曲的'摇篮'之称,戏曲文化生态至今遗产丰富,有56个活态剧种。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的戏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发展,推出了一批戏曲精品力作,涌现了一批戏曲表演艺术家和戏曲优秀人才,其中有四十多人获得梅花奖,充分表明山西戏曲事业的蓬勃发展。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这是自1951年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以后,第二次从国家层面对戏曲

  • 标签:
  • 简介:中国戏曲在当代的生存状况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戏曲与电视“结缘”、“联姻”后,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两者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三十二年过去了,对于“戏曲电视”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积累还是实践探索,都需要梳理与总结。本文旨在梳理戏曲与电视各自的特点,廓清“电视戏曲”与“戏曲电视”的概念,对戏曲与电视的结合作一历史回顾,并回答在不同阶段,戏曲与电视的结合给双方发展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戏曲电视”为主体,以戏曲电视栏目为案例,对戏曲和电视的结合作一“解剖式”研究,以探求戏曲电视之未来走向以及戏曲应如何借用现代传媒力量吸引当代观众,并再次重申中国传统戏曲必须紧密依附于时代才能得到时代回应这一理念。

  • 标签: 戏曲 电视 戏曲电视栏目
  • 简介:十年前,偶然地看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信使》杂志,有一篇文章配合着十几张毕加索的草图,介绍他画一幅公牛图的演变过程。使自已眼界大开。毕加索的变形画法是举世公认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用极为抽象的几根线条“涂鸦”式地创作出那条公牛时,竟然在相隔一年的时间里画出了许许多多的牛,对创作对象进行了似乎永无止境的分析。至今我还记得那张刚开始画的一头牛,那么真实,那么毕肖,和最后一头牛相差十万八千里,而艺术评论家则十分深刻地指出:“他完笔的地方实在是他应该起笔的地方。”起笔与完笔这一事实,证明艺术基础与艺术革新

  • 标签: 戏曲教育 艺术革新 艺术评论家 创作对象 艺术基础 张刚
  • 简介:中国戏益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大多数欣赏者不但注重故事情节,更主要的是欣赏演员的演技。对戏曲演员来说,如何提高艺术功底?如何运用技巧、程式动作来刻画人物,将演技与角色的个性特征合二为一,做到形神兼顾,增强表演的艺术性、观赏性,确是我们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 标签: 戏曲表演 戏曲程式 戏曲演员 故事情节 刻画人物 程式动作
  • 简介:一、节奏与节奏感节奏与节奏感的区别.说到底是客观与主观的区别.一个存在于现实,一个存在于心理;现实与心理互为印照.互为影响。节奏对应于人的听觉、视觉,客观的节奏经由人的听觉、视觉的主观选择并反馈于人的心理.从而形成一种心理的节奏流。它便是节奏感。客观的节奏可以分析.甚至可以量化.而主观的节奏感则因人而异,难以言表。节奏感是一种美感.

  • 标签: 节奏感 戏曲 主观选择 心理 听觉 视觉
  • 简介:阳春三月,莺啼燕啭百鸟鸣,给苍茫大地带来无限生机。鸟儿,人称誉为“小精灵”,历来为男女老幼所宠爱,当然也被戏曲艺术家钟情,常常被请进戏曲舞台,为戏曲艺术添彩生辉。戏曲中的鸟儿,往往是通过剧中人物动人的唱词来渲染和突出的,这种形式在三百六十多个剧种中比比皆是。如誉满中外的越剧《梁山伯与英台》中“十八相送”的开头,祝英台的“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喜鹊对当对”;脍灸人口的黄梅戏《天仙配·满工对唱》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评

  • 标签: 十八相送 剧中人物 火焰驹 鸟鸣 苍茫大地 莺啼
  • 作者: 徐少成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1-11
  • 出处:《大舞台》 2010年第1期
  • 机构:戏曲乐队为什么又叫“场面先生”?戏曲乐队的位置最初设在哪儿?您知道多少名琴师、名鼓师?这些问题等待我们来回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事物的审美不断地提高,在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音乐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交往之间就免不了要谈起音乐,并且在谈论音乐时也经常会谈到戏曲音乐。那么什么是戏曲音乐呢?或许有人会说,戏曲音乐不就是指戏曲里的歌唱与伴奏么。这话乍听起来似乎没错,但这并不能作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因为这只是大家所共知的外在现象,对于戏曲为什么要有音乐,为

  • 标签: 戏曲音乐 四大声腔 中国戏曲 曲牌联套体 板腔体 锣鼓经
  • 简介:本文在略述“红楼”戏曲的历史概况后,从改编、演出和价值三个方面进一步予以探讨。“红楼”戏曲作品在各个时期红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下,反映着剧作家对原著人物和思想的审美评价,故不妨把这些作品当作以形象书写的论文,看作是红学的一个分支。

  • 标签: 《红楼梦》“红楼”戏曲 改编 演出 价值
  • 简介:戏曲面临着危机”。危机?拟乎是存在着。它确实失却了好些观众。失却了观众还有何生存价值?于是有“自然淘汰”说,其实是“消亡论”。于是有“戏曲的天地在农村”说,其实是“抛弃论”。

  • 标签: 戏曲发展 美学思考 生命 消亡论 危机 观众
  • 简介:<正>戏曲现代戏剧作的艺术形式(主要指剧作的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唱词道白以及相关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技巧等)做为剧作内容的存在方式,直接规定和制约着舞台演出的基本方式。二度创作的各部门,从导演、演员到音乐、舞美设计人员都是直接从这里寻找创作依据、创作风格而发挥各自的艺术才情的,所以戏曲现代戏演出的“戏曲化”首先取决于其剧本艺术形式的“戏曲化”。何谓“现代戏演出的戏曲化”?一方面,人们的思维贯性很容易以传统戏曲的演出样式做为参照系,认为“戏曲化”就是应当“象”传统戏曲的演出样式。这一来往往就会束缚创作者的手脚,使之不敢在戏曲的革新发展上迈出步伐,也很难创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现代戏。另一方面,有些人从革新探索的良好愿望出发,把当代文学(主要是小说)、电影、话剧艺术的发展状态做为参照系,而不甚顾及戏曲原有的演出样式和艺术特点,或稍有顾及但并未做深入研究,认真揣摩,

  • 标签: 戏曲现代戏 戏曲化 传统戏曲 艺术形式 现代戏剧 戏曲演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通过对戏曲舞台调度“点”与“线”的研究,依据传统美学观念,把诗词、书法、绘画等文学艺术形式中的创作方法及美学原则,引申到舞台调度的创作中来,以此说明在传统戏曲艺术创造中存在的共同规律。由此提出戏曲舞台调度的“九点”论。为使谈论的问题更加集中,本文把所涉及的范畴,主要限定在戏曲传统表导演空间。对现、当代戏曲舞台调度更多的创新形式和手段,不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 标签: 戏曲导演 舞台调度“点”与“线”
  • 简介:戏曲情感表达问题的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戏曲根本性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从包括文学在内的多元角度对戏曲进行解读,但“上演”仍然是戏曲存在的最根本的方式。戏曲演员的成长和一部戏的排演都离不开对现实世界的体会和领悟,对于演员的成长,“体悟”可以理解为能使戏曲学员更快进入复杂化、抽象化程式表演的语言提示和心理暗示;对于一部戏的排演,“体悟”是为了使程式能够达到最佳的排列组合状态,以期最大限度地符合特定角色的性格特征。“体悟”与自然的真实再现方式无关。

  • 标签: 情感表达 表演性 体悟
  • 简介:<正>戏曲艺术要革新,大家都是同意的,怎样革新?大家的看法很不一致。戏曲用景问题,就是一个突出问题。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它的艺术形式的基本特征又是什么?这是讨论戏曲用景必须明确的前提。如果我们不从研究戏曲本身的艺术规律着手,戏曲用景的讨论是不可能取得成效的。从当前戏曲用景存在的问题看,有一些情况是对于如何继承戏曲传统舞台装置的原则,没有正确理解,因而引起一种脱离戏剧内容、单纯追

  • 标签: 中国戏曲 戏曲艺术 舞台布景 艺术方法 艺术原则 写意性
  • 简介:<正>一明清小说,如《金瓶梅》《梼杌闲评》《歧路灯》《红楼梦》《品花宝鉴》《海上花列传》等,各自描写了不同时期的戏曲活动,从院本、杂剧、戏文、传奇、地方戏以至二黄,应有尽有。对于研究我国戏曲艺术发展说来,这是一条值得开拓的新途径。在它们之中,比较早的要算是《金瓶梅》。据我考证,这部小说的写作年代,大约在明代嘉靖末年到万历

  • 标签: 海盐腔 戏曲活动 明代戏曲 西门庆 笑乐院本 北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