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道、自然是老庄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由它们可引申出自由、平等的基本政治理念,由此确立了无为的政治方针和公正的政治准则。据此,道家描绘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小国寡民与至德之世,并为实现这样的理想社会提出了五条途径,即:人民自治与直接参政、民主宪政、小政府大社会、地方自治、消除盗贼和反对战争。这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 标签: 道家 理想社会 政治 自由 平等
  • 作者: 王再荣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1-11
  • 出处:《大舞台》 2010年第1期
  • 机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少。如果不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而教师若能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地讲解,诱导学生积极投入,使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那么学生就能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教学的效果就好。怎样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呢?以下就谈一谈这方面的粗浅认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郝延斌在《文艺研究》2011年第10期上发表文章指出.“新时期”电影在把农民指认成传统中国的象征时.也都不约而同地把农民的身体挪用为有效的修辞装置。小到漱口刷牙.大到生病、怀孕与身体的残缺,借由农民的身体衍生的故事,往往是“新时期”电影在想象一个现代中国时所不可或缺的情节单元。

  • 标签: “新时期” 身体 农民 电影 政治 传统中国
  • 简介: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希波战争和雅典民主改革的亲历者,他对爱国主义和民主制有着独特见解。他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巧妙地融入悲剧创作中,将剧场当成了他宣扬政治主张的阵地。

  • 标签: 埃斯库罗斯 悲剧 政治
  • 简介:知青戏剧具有较强的政治话语功能。其政治功能的强化、消解与时代语境下作家的创作心理机制不无关系。在文本内涵方面体现为由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向人性悲歌、边疆风情的书写转变。

  • 标签: 知青戏剧 政治话语 强化 消解
  • 简介:周信芳先生是一位有高昂政治热情的京剧艺术家,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生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那一年,他学艺和演戏正是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时代。周信芳继承了汪笑依等前辈艺人的爱国传统,并不断接受新思想,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直到新中国建立后,

  • 标签: 周信芳 艺术创造 演戏 艺人 京剧艺术家 传统
  • 作者: 黄李娜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09-10-20
  • 出处:《戏剧之家》 2009年第10期
  • 机构:今晚在洪山礼堂看了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汇演之十堰市艺术剧院的现代豫剧《乡试》,感慨颇多。话剧和戏曲和谐交融的表演模式,大胆新颖的舞美设计以及对官场现状的大胆披露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女主人公——金台乡新任80后女乡长田亮亮的三次眼泪,让我沉思良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莎翁剧作中,个人危机总是不可避免地和政治危机相关联,身体被卷入某种政治,男性权力的运作依赖于对身体的控制。《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从一个开心少女变为手捧花束的疯癫歌者,最后溺水而亡,她的形象也从甜美温顺转向幽灵般行走的疯癫,直至最后成为漂在水面的溺亡的白色身体。从顺从男权体制到质疑并挑战理性的权威和合理性直至变成终极的死亡嘲讽,奥菲利娅疯癫及死亡的女性身体变成了男权社会里的不安的想象和政治肿瘤,成为颠覆男权权力的潜在威胁。

  • 标签: 身体政治 男权 疯癫 理性
  • 简介:在品特前、中、后三个时期的戏剧作品中,对于女性问题的态度是发展变化的。前期的女性是妇道的体现者与压迫的受害者,表现出作者对于女性的人道主义同情;中期的女性是道德的反叛者与自我的张扬者,她们以“身体”为武器,颠覆父权制度,表现出激进的女性主义色彩;在后期作品中,品特将女性问题置于更宏观更普遍的与权力相联系的政治问题之中进行考察,将女性划分为政治权力的受害者与附庸者两类,揭示在政治权力的支配与压迫下,女性所遭受的特有肉体与心灵的苦难,进而说明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实质上是现存世界上统治者对于被统治者的压迫的组成部分,从而将批判的矛头更加明确地对准一切霸权。

  • 标签: 品特戏剧 女性 女性主义 政治
  • 简介:<正>我很愿意在这样活跃的学术交流气氛里,汇报自己表演的体会。就从我在《西安事变》中怎样扮演张学良这个历史人物谈起吧。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的前夕,国际国内形势都处于危机状态,日本侵略军已侵入我华北地区,国家民族到了最后关头。我们党由于王明路线的错误,从江西到陕北剩下不到三万人了。那时,蒋介石调集了几十万军队、一百多架飞机到陕西,我陕北根据地处于危急状况。

  • 标签: 张学良 蒋介石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舞台 杨虎城
  • 简介:傅学敏在同题文章(《戏剧》2009年第1期)中论述了抗战时期我国街头戏剧的出现及意义。文章指出,“街头剧场的出现使底层民众能够直接感受话剧。这些底层民众的社会特征、年龄结构、职业特点、居住区域、文化层次等各方面均不同于戏院的观众。他们人数众多,

  • 标签: 抗战时期 政治行为 街头 大众 《戏剧》 社会特征
  • 简介:新世纪以来,在前所未有地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后形成了主流大片这一新类型,不仅在生产模式发生根本变化,而且在价值取向上也出现明显不同。主流大片在政治叙事上过于依赖“数星星”的娱乐主题,导致政治仪式的弱化,很难阐释政府所提倡的政治观念及其价值。我们认为,主流大片的高票房与自身的艺术性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取决于能否有效设置社会议题,引起大众的参与。构建国家形象绝非国内单一维度,更带有国际政治的视野。主流大片应当从国内/当下社会与国际/政治实践的两个维度上,设置吸引国际关注、大众参与的政治议题。

  • 标签: 主流大片 国家形象 政治叙事 社会议题
  • 简介:中国共青团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一个培养优秀青年干部和先进青年的组织,是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知识的学校。在当下科学发展观的影响之下,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维护共青团发展的必备前提,是中国共青团组织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在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共青团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进行了讨论并提供了一些方法。

  • 标签: 共青团 思想政治 工作改革
  • 简介:抗战时期的街头剧是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和官方意识形态向民间社会发出的共同呼唤,民族主义情绪最终使知识分子、政府当局以及民间社会达成最大共识。而民间社会也以其执着于日常生活的韧性向戏剧提出了趣味与热闹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淡化了街头剧浓厚的教诲气息。街头剧场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唤醒大众民族意识和大众表达政治行为的重要场所。

  • 标签: 抗战时期 街头剧 民族意识 日常生活
  • 简介:关汉卿通过窦娥的贞烈孝行,展示了儒家礼教的人格美;通过这位受过封建文明洗礼的民间弱女子冤死之前的“三桩誓愿”及其应验的“天人感应”,向野蛮、暴虐的元蒙统治者示警。关汉卿还通过平冤狱的光明结局,向统治者预滚了解脱社会危机的政治道路:通过科举取仕、改革吏治、名教治国等“用夏变夷”的方略,使倒退了的元代社会最终恢复和重建封建文明。

  • 标签: 儒家礼教 文明冲突 “用夏变夷” 伦理政治
  • 作者: 姚福海
  • 学科: 艺术 > 戏剧戏曲
  • 创建时间:2010-01-11
  • 出处:《大舞台》 2010年第1期
  • 机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中学思品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正面临着新世纪创造性事业的挑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缺乏创造性思维的人将不能适应于社会。因此,作为中学思品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现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莎士比亚的传奇剧《辛白林》中有大量的旅行,从行动情态来看,有主动旅行、被动旅行;从旅行的原因来看,有流放之旅、打赌之旅、爱情之旅、报复之旅、避难之旅、谈判之旅、战争之旅、赎罪之旅。从旅行所反映的本质来看,有两性之争、王位之争、民族之争;两性冲突、政治冲突和民族冲突导致了旅行,旅行又缓解了诸种矛盾。从主题来说,“旅行”拓展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从戏剧功能来说,“旅行”这一行动元是该剧场景转换的内推力,它扩大了场面,丰富了戏剧冲突,构成了戏剧的循环结构。

  • 标签: 辛白林 旅行 性别冲突 政治冲突 民族冲突
  • 简介:20世纪一些科学家提出了回归生活的理论,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与之遥相呼应。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滞后的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的教学理念大大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果。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于如何确保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如何更好的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我们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真正的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帮助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 简介:[按:美国纽约杂志《戏剧评论》举行笔谈研讨会,总题如上,共分七个问题。被邀请笔谈者为:黄佐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名誉院长)陈颙(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范逸松(上海戏剧学院形体教师)赖盛昌(台北艺术研究院戏剧系主任)钟德民(台北艺术研究院戏剧教授、导演)钟金发(香港表演艺术学院教务长)雍念生(香港表演艺术团艺术总监)郭宝昆(新加坡表演实验中心负责人)张渝(纽约泛亚剧院艺术总监)1992年十二月底在纽约出版。原稿英文,由作者自译成中文。发表时原稿有删节。

  • 标签: 艺术剧院 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评论 戏剧系 张渝 传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