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事例:1808年12月8日,维也纳大学大厅,贝多芬的《A大调第七交响曲》首演。慢板乐章结束,观众报以热烈掌声,要求重复演奏一次。这个乐章当时被听众如此地厚爱,以至于出现了一些指挥在演出观众生疏的贝多芬《F大调第八交响曲》时,将《第七》的乐章穿插进去,以博得观众的掌声。

  • 标签: 古典 维也纳大学 交响曲 贝多芬 乐章 观众
  • 简介:我拜读了《中国京剧))2001年第一期发表的张春雷先生撰写的《市场经济离京剧远些吧》一文,实有不同之感,愿与老先生探讨。京剧自徽班进京以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可称得起是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进入二十一世纪,“老人”虽然没有了往日的辉煌,然而它却像一棵不老松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不但会生存下来,而且还会发扬光大。何以见得?

  • 标签: 京剧 徽班 发扬 老人 撰写
  • 简介:一来龙去脉20多年前.上海人艺就计划演出歌德的也是世界的经典名剧《浮士德》.并且佐临先生当时就决定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徐晓钟先生来导演这部名剧。22年前(1986年)佐临先生在给我的信中写过:”这次在港开会虽无暇详谈,但进一步相识、甚快。《浮士德》已决定为人艺明后年剧目,由徐晓钟导演。届时有赖你的力量正多,先此道谢!……”为了演出《浮士德》,1987年黄老专门叫我去人艺给有关同志讲一讲《浮士德》,

  • 标签: 《浮士德》 演出本 真美 舞台 诗剧 中央戏剧学院
  • 简介:施林根西夫的《热爱奥地利》以双层戏剧交流结构的方式,充分利用戏剧符号的双重性,探讨奥地利极右翼对难民问题的态度。他不仅直接以难民为戏剧对象,更将社会各阶层对此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反应纳入戏剧之中,戏剧交流在对话和冲突中逐步展开,戏剧交流中的创作者和接受者既是交流主体又是交流客体,从而使戏剧成为自我反思的戏剧。

  • 标签: 施林根西夫 戏剧的双重性 戏剧交流模式 戏剧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