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邓丽君的绵音柔曲在大陆的蔓延,香港电影伴着流行歌曲和蛤蟆镜、喇叭裤风行内地,人们从录像厅租来《赌神》系列和香港的功夫片也成为当时的时髦娱乐。对于香港电影,我们有着太多说不尽的故事和喜爱的面孔。有人说香港电影是庸俗的商业产物,然而综观近百年来香港电影的起伏与今日的蒸蒸日上,这个人口仅680万的都市却能够年产电影一二百部,也曾经是两岸三地唯一可以在票房上抗衡进口大片的电影市场,如此的“东方好莱坞”怎能让我们一言以蔽之?作为华语电影的一部分,对香港电影的正视也是对中国百年电影的另一种审视。
简介:论渊源.“独立电影”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40年代晚期的美国“地下电影”。“地下电影”形成于40年代,兴起于50年代,成熟于60年代。1960年夏季号的美国《电影文化》杂志,发表了该刊编辑,电影评论家,独立制片人卓纳斯·麦卡斯的文章《新一代的电影》。在这篇文章是,麦卡斯宣布新一代的电影人已经崛起,并将其称为“独立电影制作者”,并于9月30日首次发表宣言提出“电影完全是一种个人表现,因此电影的拍摄,应拒绝制片人,发行商和投资者的干涉”,“拒绝电影审查制度”,“寻求新的电影筹资方法”,“打破高成本电影神话,提倡低成本制作”,“摧毁不合理的电影发行放映制度,建立自己的合作发行放映中心”,“创立举办自己的电影节”等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伍迪·艾伦、马丁·西科塞斯,大卫·林奇、斯派克·李,斯蒂芬·索德伯格,科恩兄弟、格斯·范·桑特、奥利弗·斯通,吉姆·贾木许,昆汀·塔伦蒂诺等新一代导演的闪亮登场,“独立电影”终于获得了知识界的广泛认同,但同时,它也加快了向商业电影靠近的步伐。但无论是昔日“独立”,还是今日受主流商业所“招安”,那些曾经在电影体制之外浴血奋战的前辈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简介:反美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尖锐的思想问题之一。“冷战”结束后,美国谋求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世界。“9·11”恐怖袭击以及随后发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不仅导致世界地缘政治力量的急剧变化,而且引起了全球各个区域反美情绪的高涨。尽管俄罗斯对美国的官方政策是高调而务实的,然而自发的大规模的反美主义暗流却像恶性疟疾一样不断涌动。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弗拉基米尔·帕顿诺夫和南茜·康蒂主持的题为“傲慢与妒忌”的研讨会,旨在讨论俄美之间根深蒂固的、历时悠久的恩怨,其题旨为苏联以及俄罗斯电影中的反美主义。在这个更加类似于心理分析,而不是传统的电影研究的主题中,蕴含着研讨会的一种谋略,它首先是并非常见的研究电影的方法论。
简介:<正>我看过南京部队某部战士业余小话剧队演出的《一百个放心》等三出小话剧。剧本好,演的好,看了还想再看!感谢电影工作者把这三出优秀小戏拍制成了影片,满足了多少多少观众想再看的愿望!我看到这部影片,如好友重逢,喜悦难以形容!我也想象得到,没有看过那三出好戏的,一定会非常高兴,能在银幕前和它们见面。在我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可有点不放心:首先是,这三出小戏在舞台上原是人物少,布景道具都极简单,道具不足之处则用戏曲中虚拟的手法补充上去——《烧煤问题》里既无真炉灶,也不真炒萝卜;而以桌代灶,以手式表示烹炒。这样,此种小戏才能够轻装就道,深入连队,云崖海岛,到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