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朱元璋政权城隍改制考(日本)滨岛敦俊一、序论关于旧中国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城隍庙,过去曾有邓嗣禹、那波利贞两位作过概括性的论述(邓35.那波34),近年有中村哲夫、D·Johnson诸位在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探讨(中村76,D·Johnson8...

  • 标签: 城隍神 朱元璋 城隍庙 城隍祭祀 中书省 士大夫
  • 简介: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故自宣武以后,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其后高欢得六镇流民之大部,贺拔岳、宇文泰得其少数,东西两国俱以六镇流民创业,初自表面观察,可谓魏孝文迁都洛阳以后之汉化政策遭一大打击,而逆转为胡化,诚北朝政治社会之一大变也。”

  • 标签: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东魏 政权 鲜卑 北齐 汉化政策
  • 简介:<正>东吴政权建立初年,距汉末农民大起义不远,孙权亲身体受到人民力量的强大,故建立政权后,在经济上不得不实行某些让步措施,让人民休养生息,同时东吴政权建立后要想得到巩固与发展,也必须依靠雄厚的经济力量作支持,所以才奖励人民开发荒地,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在政治上,政权建立初期也此较清明,能选拔贤才充任将吏。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巩固,因此东吴才能割据江东与曹魏、蜀汉成鼎峙之势。孙权在位三十年,至公元二五二年病死。以后在位诸帝中都昏庸懦弱,权奸孙峻、孙淋乘此相继专揽朝政,营私舞弊。到东吴末代皇帝孙皓接位后,更是残暴荒淫,对人民不顾死活剥削,以致社会矛盾激化,各地起义烽起,加之外部司马氏西晋又日趋强大,东吴政权在内外因素的夹击中很快走向崩溃。东吴政权灭亡的原因具体说来是什么呢?究竟

  • 标签: 政权 起义 社会矛盾 三十年 黄河流域 司马氏
  • 简介: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极为惨烈的一幕,对这场战争的反思与研究因而也成为了史学界的热点之一。与研究抗战中的国共两党相比,对当年存在于中国的另一一种政治势力——汪精卫政权的研究目前则显得较为薄弱,而即使在这一薄弱的研究领域,也多集中于对汪伪政权的政治、经济或军事的研究,对汪伪教育的研……

  • 标签: 抗日战争时期 汪精卫 思想控制 "特种教育委员会" "奴化教育"
  • 简介:1964年巴西军事政变和军人政权的建立,其经济根源不是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收入分配的矛盾,也不是工业化升级的政治需要,而是进口替代工业化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危机,需要一个能够排除民众政治参与的政府来推行经济稳定政策;在建立威权主义体制的同时保留形式上的民主制,是巴西军人政权的独特性。产生这一独特性的原因,一是国际环境的影响,二是巴西威权主义联盟内部的利益冲突;70年代中期后巴西军政权主动推行政治开放的原因,一是军政府在体制与理念上与此前民主体制的连续性,二是军人统治合法性的下降。

  • 标签: 1964-1985年 巴西 军人政权 军事政变 经济政策 政治史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艰苦曲折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挫折,有失误;有缓慢发展,也有快速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37年10月至1939年夏为民主政权初步创建阶段;1939年夏至1941年冬为民主政权快速发展阶段;1941年冬至1945年8月为民主政权巩固和发展阶段。

  • 标签: 山东 抗日民主政权 发展历程
  • 简介:唐朝先后出兵灭掉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和高句丽政权,析其地置熊津都督府和安东都护府,又在新罗领土上设置鸡林州都督府,不但恢复了汉魏时期对朝鲜半岛北部的有效统治,而且在整个半岛地区普遍设立了府、州、县,把这一地区直接或间接地纳入唐王朝统辖之下,这是中国东北古史研究中不能回避的历史事实。

  • 标签: 朝鲜半岛 都督府 都护府 羁康州
  • 简介:隶所周知,和杨隋政权一样,李唐皇室出身北周宇文泰一系的开陇集团,然而,从李渊武德开国,到李世民贞观立国,两代之间对前朝,即隋代的态度却截然有别。本文通过相关史料的排比与释读,试图呈现高祖、太宗两代帝王在位三十余年间历史发展中的具体而微的政治情境转折,及其引发的官方舆论策略、历史叙事风格的调整与变化,即由强调天命与出身,到颂扬革命与勳功,再到编织祥瑞与正统的三个阶段。由此也可以看出,《魏书》的重修与不修、《隋书》与《晋书》的风格差异,都明确地呼应着特定历史背景下执政者具体的政治诉求,揭示出这一点,将有益於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唐朝初年政局的变动和走向.

  • 标签: 政权合法性 官修史书 承继 革命
  • 简介:在汉末、三国割据战争中,战马和骑兵兵员、将领呈现出从草原向中原、从中原向江南的流动。三国政权都面临着北来骑兵人才层与当地政治、社会的整合问题,并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使得三国政权的骑兵运用策略、水准出现明显差异。蜀汉缺乏骑兵人才;东吴统帅擅长运用骑兵,但受制於战马不足;魏晋政权的骑兵运用能力则呈由而弱的变化过程。三国割据战争和骑兵人才流动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内迁,影响及於西晋的崩溃和之後漫长的南北分裂局面。

  • 标签: 三国 魏晋 骑兵 游牧族 割据
  • 简介:20世纪70年代,南非种族主义政权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制定了“总战略”。“总战略”在南部非洲区域层面体现在要将相关国家纳入南非控制的体系,而对拒绝接受控制的国家,南非则采取“扰乱政策”,对它们进行多种形式、不间断、低烈度的“扰乱”。南非的“扰乱政策”给这些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阻碍了整个南部非洲区域的发展。但是,随着种族主义政权的垮台,南非的这一政策最终归于失败。

  • 标签: 种族主义 南非 南部非洲 总战略 扰乱政策
  • 简介:湘军,从1853年开始组建,至1864年攻陷天京,曾国藩将其解散为止,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了12年之久,在大清王朝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挽救了清廷即将覆亡的命运.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带来出人意料的后果,湘军在征服太平天国的同时,也对晚清的国家政权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 标签: 湘军 清朝 国家政权 曾国藩 太平天国 哥老会
  • 简介:明末清初,西藏的黄教对中国三北地区影响日益增大。其间既有蒙古等游牧民族对该宗教的虔诚与信仰因素,又有黄教僧侣政权利用有利时机扩大自身影响的需要;同时还有各游牧部落力图通过对黄教的扶持来扩大自身影响的考虑。正是在这些相互影响,相互利用中,满洲政权在东北日益壮大,它同其他游牧部落一样对西藏以及黄教加以密切的关注,同时主动采取行动加强自身与西藏及黄教的联系,并且利用黄教在三北地区的巨大影响来为自己统一中国,成为新的华夏共主服务。

  • 标签: 明末清初 黄教 西藏 政权 满洲 政策
  • 简介:新疆盛世才政权与苏联的关系是民国时期中苏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而又缺乏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就其中一个方面──盛世才与苏联结盟的原因作一初探,笔者认为盛苏同盟是建立在盛苏相互利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的,即盛世才为击败政治、军事对手,巩固自己在新疆的统治地位,需要取得、利用苏联的援助,苏联为维护其中亚地区的社会稳定、远东安全,并谋求在新疆的权益,也需要利用、扶植盛世才。

  • 标签: 盛世才 盛苏同盟 新疆 苏联远东地区安全
  • 简介:魏晋南朝地方政权军事化表现于多个方面,都督统兵,军号泛滥,无军号的刺史、太守领兵,军政官兼管民政,军府僚佐重于州府僚佐是常规表现.非军事场合,尤其中央处理非军事情况也使用军法,以及以节而不以虎符发兵是特殊表现.军事化自汉末、曹魏直到南朝,有逐渐加强的趋向.军事化给南朝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政治情态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延及以后的隋唐.

  • 标签: 军事化 军法 发兵符信 地方财政 地方政治
  • 简介:抗战前夕,中国共产党宣布放弃"武装暴动"夺取政权。此后的抗日根据地是如何掌握与巩固农村政权的?这是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太行根据地发动群众进行"合理负担"和"反对坏官、坏绅",初步完成了对农村政权的改造。随后通过"三三制"村选及减租减息激发农民广泛参与,并通过干群反省大会达到了"宝贵干部历史、又宝贵群众热情"的目的。来自上级和农民的双重压力,促使农村政权与群众的关系得到改善,最终使得共产党在农村扎下根来。太行的历史经验证明,党的领导与群众的支持,是根据地农村政权得到改造与巩固的重要基础。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太行抗日根据地 政权建设
  • 简介:抗战时期山东农村两面政权的出现,初期是中共变通抗日策略的产物,后来与中共调整抗战战略息息相关。从两面政权的具体形成过程看,有中共成功争取伪政权而成的,也有安插地下党员或进步人士实际控制伪政权而成的,甚至有的是中共主动建立的。除中共实际控制的两面政权外,一般两面政权对中共的态度犹疑不定,持续可以依靠的两面政权数量有限。尽管如此,乡村两面政权作为潜在的抗日力量,对中共在敌后立足、扎根,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发展抗日力量,开创抗日根据地提供了掩护、救助、情报、物资供应等多方面协助。中共与日军力量对比悬殊、日伪对农村控制力薄弱、中共对伪职人员严惩与教育争取相结合的政策、巧妙的斗争策略、乡村民众自保诉求与心中民族大义意识,都是抗战时期山东农村日伪基层政权走向两面性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抗战时期 中共 游击战争 山东农村 两面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