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与步军司三衙,是宋代至关重要的强力军事机构。与遂行“掌禁卫军之政令”和“守京师,备征伐”拱扈皇宫、卫戍京师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军政职能相适应,除了马军司在宋孝宗朝移屯陪都建康之外,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步军司三衙皆在京坐局,置衙署於京师。殿前司之帅衙,更始终是紧邻皇宫。宋代三衙事实上皆为一长制,南宋时期又增设了计议、主管机宜文字、干办公事等多员幕职属官,为主帅出谋划策、参赞军机。两宋三衙皆行案司体制,分设诸案司、置吏胥办事。以宋神宗朝界,北宋三衙经过了五案制和六案制两个发展阶段,南宋三衙则为五案制。南宋三衙吏胥不仅规模大幅度地超过了北宋,吏胥的实际出职前景也要优於北宋。宋代三衙还先後设有监狱、都作院、差使剩员所等直属附属机构.

  • 标签: 三衙 两宋 南宋时期 军事机构 出谋划策 附属机构
  • 简介:在客家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罗香林的五次大迁徙说:客家由五胡乱华时晋室南渡、唐末黄巢之乱时衣冠南迁、两宋之间宗室南播、元蒙入侵时华族南移等形成。但果真如此么?笔者《粤东客家新县的形成》①已初步讨论过,现继续深入。粤东老县,指在宋以前已设的程乡、龙川、

  • 标签: 客家研究 粤东客家 梅州 罗香林 两宋
  • 简介:绪言《三厨经》是以道教经典《五厨经》基础撰出的佛教伪经。赖敦煌遣书和日本古写经的发现,这部曾经亡佚的经典得以重现于世。本经被发现之後,由於其中强烈的道教因素而获得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但前贤的研究往往以相对静态的视角分析其中的佛道教因素。

  • 标签: 交涉 佛道 道教经典 敦煌
  • 简介:志书篇幅膨胀的情况,从第一轮新方志编修一直延续到第二轮修志,虽被志界所诟病,却日趋严重,有损志书的质量和价值。理论界以往对志书篇幅膨胀的问题多着重于从控制篇幅的意义及做法上进行讨论,而对于志书篇幅的适度范围却鲜有所论,这是控制志书篇幅的先决问题。本文以省志考察中心,选取旧志、第一轮省志及第二轮省志若干送审稿作比较研究,探讨并提出省级志书适度篇幅的标准,以此切入探讨造成志书篇幅膨胀的原因及控制途径。

  • 标签: 志书 省志 篇幅
  • 简介: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的扩张活动基本上偃旗息鼓。相应地,元首制时期的罗马军队经历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兵源募选日益本土化,这使军团和辅助军之间的区别日渐淡化。二是行省驻军日益定居化,这使军队作为自成一体的社会具有隔离于非军事区的趋势。由于这两个变化,军队在和平时期的非军事功能日益突出。对不列颠罗马驻军的考察表明,军队对行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军队对城市化进程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向军队供应粮食带动了不列颠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军队是普及罗马公民权的重要渠道。关注这些非军事功能有助于更充分地理解作为罗马帝国主义工具的军队。

  • 标签: 罗马军队 罗马不列颠 罗马化
  • 简介:本文以许渊冲的“三关论”理论基础,以李清照词《声声慢》的16个英译本研究对象,旨在以小见大,探讨宋词英译的策略。文章首先概述了李清照词英译及其研究情况,然后将译本分为三类,通过问卷调查,主要考察“形美”和“意美”两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从译本的词数和韵律角度分析“音美”问题。最后,将“三美论”与宋词英译相结合,归纳出翻译宋词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 标签: 李清照《声声慢》 三美论 宋词英译
  • 简介:《汉书》版本很多,由于时代变迁,旧本多不易得,现今使用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新标点本。它征收王先谦《补注》所引诸家旧说,同时吸收杨树达《汉书窥管》等新说,择善而从,析出注文(只收颜注,不收补注),分段标点、校理,对部分古字、异体字进行处理,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被誉为集以前《汉书》各本之大成。这个眉目清楚、阅读便利的新版本,出版至今已超过40年,重印11次,印数达10余万册。它是人们学习和开展《汉书》研究工作最常用和最权威的本子,同时也是人们开展《汉书》考校研究的一个新起点。后出的各种整理本、注译本、选读本等多以之为底本,点校本事实上已成为后出各类《汉书》读物的源头之本。

  • 标签: 中华书局点校本 《汉书》 整理出版 时代变迁 标点本 王先谦
  • 简介:魏晋隋唐方志的兴起与发展对后世方志的定型、完备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明确魏晋隋唐方志外延是研究该段方志的难点。通过《续修四库全书》"方志部"著录之书倒推其在前代目录的著录,描写出方志类目的历史发展轨迹,其次结合"方志"语义及方志内涵,将尚存争议的方志种类与《续四库》"方志部"方志在历代目录的著录情况进行对比。推知魏晋隋唐方志包括各级行政区综合志及不以官府修志通用名目命名而记述一地综合情况的志书,如区域图经、区域地记(《国史经籍志》史部地理类"郡邑"中的区域地记、"蛮夷"类中今属中国行政区划的区域地记及《华阳国志》);不包括全国性地理总志、专志、域外地理书或区域文学作品。

  • 标签: 魏晋隋唐 方志 外延 目录 《续修四库全书》
  • 简介:宗教对於汉唐之间中国社会的变迁产生了巨大作用,虽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还有进一步具体分析的必要。事实上,宗教的影响已经非常深刻地渗透到中古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反映在正史中则是《魏书.释老志》的出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封建王朝的礼仪制度也曾与之发生了某种互动关系,而以道教更为突出。这一课题近年来颇受学界瞩目,例如劳格文(JohnLagerwey)先生曾揭示了道教的醮坛与汉代郊祀坛的渊源关

  • 标签: 唐代 道教 国家礼仪 唐高宗 封禅活动 历史研究
  • 简介:惭愧祖师又称“祖师菩萨”“惭愧祖师公”“阴林山祖师”或“荫林山祖师”①,是梅州客家人的守护神,也是闽台地区的重要神明。惭愧祖师在梅州地区的神格形态是高僧模样的客家乡土神祗,其神格职能主要表现为祈雨救灾、御敌弭寇、助佑学业和灵签降示等②。台湾的惭愧祖师信仰,基本上沿续其禅师崇拜,但由于特有艰困环境衍生出来的生存需求,惭愧祖师信仰的功能化、世俗化趋势增强,其形象演变为“头戴王爷冠,身着文武装,跷足坐王位,举剑斩魍魉”的凶煞武将造型,其神格型态是移民守护神、防番之神、灵医天尊和灵占能神③。梅州地区的灵光寺作为祖庙,长期以来以惭愧祖师中心,与地方社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宗族势力的推动下形成了较为稳固的地域组织。同时,随着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移民的流动以及旅游开发,惭愧祖师信仰的地域范围也在逐步扩展。

  • 标签: 梅州地区 地域范围 祖师 信仰 区域经济文化 闽台地区
  • 简介: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自上而下构筑了一条党政并行的政治双轨。但在战前,其党的组织触角基本上止于县城,而行政轨道则逐渐延伸到县以下乡村社会。国家政权的下延,与20世纪乡村政治文化生态的衰颓相激荡。自治名义下的区乡组织实际成为国家政权的行政末梢;原本偏重政治控制的保甲,最终沦为社会征取的重要工具。区乡保甲体制的相继建立,恰逢其会地土豪劣绅提供了一个纵横驰骋的舞台。国家政权的深化与地方精英的恶化相伴随,乡村社会日益沦为贫穷与动荡交错的深渊。

  • 标签: 国民党 区乡行政 保甲制度
  • 简介:丘濬在其重要著作《大学衍义补》中提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海运构想”,表面上从运输漕粮的经济角度出发,力主恢复“河海并运”,以海运来补充河运之不足,实质则为基于国家战略层面的设计。对于已停罢海运多年的明朝来说,这种表面谨慎的提法已然是一种突破。随着《大学衍义补》在朝野产生巨大影响,此构想也成为此后朝廷“海运之议”的重要依据,“海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体现了明代“四书学”中的“经世致用”精神。然而“海运构想”终未实现,失败原因颇为复杂,既有弘治朝政治环境与现实需要之制约,又有国家决策中各集团利益博弈之扰动,且在义理上的弱点与技术条件上的不足也多为反对者所诟病,而究其根本则为明代国家发展重心之限制。

  • 标签: 丘濬 《大学衍义补》 海运构想
  • 简介:这是作者2008年12月2日在济南举办的全国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上的演讲稿。作者以文献内容中心,提出古籍鉴别的一些方法,包括从避讳、官制、地名、译名、作者生卒年及古籍要件等方面判断古籍的真伪、年代及是否残缺。并以杨继盛请诛严嵩疏稿本的鉴别作为实例。

  • 标签: 古籍鉴别 文献内容 时代标志 古籍要件
  • 简介:本文从慕容农的个人沉浮入手,重新审视後燕复国运动。後燕复国运动并不能简单地视为慕容垂及其子侄们的个人壮举,实则在复国大旗下存在着不同的政治集团,在河南是丁零翟斌领导的“新安集团”,在河北是慕容农领导的“列入集团”。在复国运动初期,慕容农作为慕容氏之代表整合黄河以北的故燕势力,缔造了“列人集团”,这支势力是他赫赫武功的基石。慕容垂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在西征与北伐的掩护下密谋瓦解“列入集团”,这也正是慕容农末年境遇悲凉的原因。在君位传承与政治集团两大因素的作用下,後燕政权在内斗中丧失了支柱力量,进而丧失了华北,盘踞於龙城一隅,最终走向灭亡。

  • 标签: 慕容农 后燕 列人集团 复国运动
  • 简介:本文通过尼布楚条约相关满文文书,探讨将条约内容用满文、俄文、拉丁文刻写石碑,安置在中俄两国边界的问题。本文利用五件满文文书记载,寻找制作石碑的石材,最终报告未能找到石材结果来看,在当时确实未能具体立碑的事实。其结果发现历来中外史学界公认的尼布楚条约界碑问题,实际上石碑并没有设立的一个事实。从汉籍资料对分界石碑的不同记载与满文文书中搜寻石材未能找到石材的结果来说,从根本上否定了界碑的存在。从而可以说满文文书,不仅可以填补许多汉文资料的不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写历史常识提供了一个例证。

  • 标签: 尼布楚条约 满文档案 界碑 石材
  • 简介:本文以黄宗羲线索探讨了清代初期宁波文人群体对于西学(天主教文化)的回应与处置态度。首先论述了明清之际浙东学术精神领袖刘宗周的西学观,认为刘氏本着体用无间、道器合一的逻辑理路,对于西人西学持彻底否定的立场;其次论述了黄宗羲本人的西学观,指出他对于西学,总体而言是斥其神学而纳其技艺,但西学对于其在上帝、魂魄、天堂地狱等方面的见解实有间接之影响;再次以万斯同、黄百家、全祖望个案论述了黄宗羲学生辈的西学观,认为这个群体在回应西学冲击时虽非铁板一块,但其基本态度则少有轩轾,这就是在正邪之差、夷夏之防、文野之分的思维定势之下必然延展出来的对作为“他者”之西学的怀疑和否定,西方技艺之“用”也只能在“中源”的招牌之下被接纳到儒学“道体”之内。这种应对与处置西学的态度,在当时是主流立场。

  • 标签: 刘宗周 黄宗羲 宁波文人 西学观
  • 简介:无论从史实出发批评罗香林过分强调客家的中原汉人血统,还是从族群理论出发批判其“族群中心主义”,可能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罗香林先生研究客家时的社会情境和他对客家判定的标准。罗香林注意到了客家与畲民之间的血缘融合,从而发明和解释了“民系”理论,并注意从文化上来论证客家民系之优秀。罗香林先生对客家的界定,依据了客家人士的访谈,暗合了族群理论,也揭示了他那个时代客家人自我认同的地域范围。1930年代前后,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存在着对客家人和客家地区的自我认同,

  • 标签: 客家研究 罗香林 导论 族群理论 客家民系 自我认同
  • 简介:荆州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与刘表息息相关,在汉末三国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在刘表的治理下,荆州安定、富庶的环境使得大量人才聚集,在刘表的发起和带动下,最终形成了以讲《易》为主的荆州学派;刘表的易学思想既可从其所撰《周易章句》中看出,也体现在其治理荆州的实践中;作为一个当时在湖北荆州地区形成而名震全国的学派,荆州学派对汉代学术的传承,对江东、巴蜀地区思想学术的影响以及对王弼玄学的形成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 标签: 荆州学派 刘表 易学
  • 简介:黄裳(1044—1130),字冕仲,号演山居士,南剑州剑浦(今福建省南平市)人,是北宋中后期重要的词人与词学批评家。黄裳交游之状况,据其《演山先生文集》曾考得四十余人,兹选取与黄庭坚、张仲时、秦观、孔武仲、章质夫等人之交游,考证如下,借以补正此数人事迹之阙讹。

  • 标签: 交游 黄裳 考证 事迹 宋人 北宋中后期
  • 简介:从秦汉里制和基层社会结构入手,古今学者对闾左含义的种种分歧可以涣然冰释。闾本是基层居民组织,后指里门,闾左即里门左侧。里的设置和居民分布有严格规定,街巷墙垣、道路林木、里门数量依制而定;里民则根据身份等级,各有相应居住区,五家为伍,比邻而居,相互监督。闾左是浮浪人群居住区,其来源复杂,既非贱民,亦非破产流亡人员,使之居于闾左,是秦统一之后基层社会秩序化的体现。"发闾左"则体现了秦朝徭役制度的严肃性,不能简单地看做秦政残暴的证据。

  • 标签: 闾左 浮浪人群 社会控制 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