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每个民族无论大小强弱、发展先后、水平高低,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顺治元年(1644年),满族人问鼎中原,定都北京,为对人数众多的汉族实施有效了统治,必须尽快掌握汉语。但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下,满族逐渐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学习汉语汉字,开始了汉化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满族学者也对汉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都四德《黄钟通韵》即是其中一部,为近代汉语语音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黄钟通韵》以清代辽宁语音为基础,反映的诸多语音现象,至今仍保留在今辽宁语音中,对辽宁方音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简介:一、关于“梅县话”的概念语言学界把“梅县话”作为客家方言的代表,一般认为,梅县话就是行政区域梅县境内所有地方的话,即认为梅县境内所有乡镇的话没有差别,或认为只有松口话才有某些简单的差别。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梅县”,应包括现有的梅江区(梅城及周边乡镇),共28个乡镇。从方言系统的特点(主要是语音特点)看,这28个乡镇可以分划为四个片:1.梅城片,包括梅城(梅州市、梅江区政府所在地)、程江(现梅县政府所在地)、城北、大坪、城东、石扇、西阳、白宫、三角、长沙、梅南、南口、瑶上等13个乡镇,以梅城话为代表;2.松口片,包括松口、松东、松南、松源、桃尧、隆文、三乡、雁洋、丙村、白渡等10个乡镇,以松口话为代表;3.梅西片,包括梅西、石坑等2个乡镇,以梅西话为代表;4.畲坑片,包括畲江、径义、水车、河泗四个乡镇,以畲坑话为代表;二是既是方言区域的划分以方言语言、词汇、语法的一致性为标准,那么,“梅县话”应指“梅城片”的话,简称“梅城话”。
简介:历史上,随着各民族间的频繁往来,"译语"体分类词典应运而生。尤其在元、明两代用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译语"体词汇资料非常丰富,这对我们研究蒙古语发展史以及当时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时至清代,那种用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译语"传统似乎已中断。在清代,除大量的用满字标记的蒙古语资料外,还有叶西多尔杰用藏文字母标记蒙古语的《贤者之海》①,用朝鲜字标记蒙古语的《蒙语老乞大》、《蒙语类解》等②,以及清嘉庆年间(1801年)的满汉同文《新出对象蒙古杂字》③。后者实为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译语"体分类词典承上启下的重要资料,无疑对研究清代蒙古语的方言、口语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满汉同文《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