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隐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是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从历史上看,隐逸的思想和行为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明代的隐逸思想最能体现这种变化。从明初以不合作姿态出现的以道自高,到洪武以后“太平逸民”式的抱道以隐,到吴中地区追求精神圆融的“市隐”思想的流行,再到弘、正之际形成的以讲求治生之道和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隐逸思想,晚明在王学影响下提出了“道隐”思想,而在现实中,“通隐”成为人们追求的隐逸方式。

  • 标签: 以道自高 抱道以隐 市隐 治生与隐逸 通隐
  • 简介: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糜公,自称“清懒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史》卷二百九十八《隐逸传》载,陈眉公自幼颖异,能文章,得到后来任首辅的同郡徐阶的器重;为诸生时,与董其昌齐名;当朝宰相王锡爵曾招他与自己的儿子王衡一起读书;“文坛盟主”王世贞“亦雅重”之。可以说,如果有意仕进的话,陈眉公的确具有许多便利条件。可是,他却出人意料地在二十九岁时,焚弃儒冠,隐居昆山。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时,“招之,谢弗往”;朝中官员多次举荐,“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终生杜门著述,闲时与黄冠老袖登山临水,吟啸忘返,足迹罕入城市。《明史》认为他“通明高迈”、“志尚高雅”,但也有人尖酸地讽刺他是“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翩然一只云间鹤,飞来飞去宰相衙”(蒋士锉《临川梦》)。本文拟从晚明“山人”心态这一角度切人,对陈眉公“隐逸”之举加以评析,以便通过这一典型个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晚明“山人”的人格以及作品。

  • 标签: 陈眉公 袁宏道 晚明文人 《红楼梦》 自然人性论 士大夫
  • 简介:魏晋《高士传》与中国隐逸文化朱子仪“高士”是古人给予隐士的许多名称中较常用的一个,取《易经》“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意思。这里的《高士传》用作总称,包括魏晋南北朝文人编撰的各种隐士史传。蒋星煜说:“隐士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扮演一种最受人家喝采拍掌的角色。...

  • 标签: 皇甫谧 高士 隐逸文化 隐逸观念 世说新语 魏晋南北朝
  • 简介:隐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隐逸传统源远流长,产生了众多的隐士,他们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天下"有道"与"无道"之时,或"见"或"隐"。汉语成语以其含蓄、凝练的特质为我们别开生面地再现了中国士人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与封建统治政权之间的矛盾,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隐与仕的情结。

  • 标签: 成语 隐逸文化 隐士
  • 简介:王阳明终其一生都具有“隐逸情结”。结合王阳明中后期诗文可以看出,王阳明退隐情结的发生,主要是出于其政治上的原因,以及其家族文化中“隐儒”的传统和其自身个性气质上的追求等。王阳明深久的隐逸情结表现了他深受道家影响而对自然山水和简单真朴、自由洒脱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而王阳明的隐逸情结中所交织着的进与退、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正反映了其所包含的亦儒亦道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一种儒道圆融互补的人生境界。它在王阳明中后期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王阳明 隐逸情结 道家影响 儒道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