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对[木夂土]俈柲冒、包山楚简和郭店楚简中的"[木夂土]"字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该字当读作"绥",指古代的一种旌旗[木夂土],俈柲冒之"(率)[木夂土](绥)"指先行引导之绥。在此基础上,认为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两件有箍殳,应该是当做"绥"的旗杆来用的。殳自古有有刃和无刃两种,本文认为古代的"绥"应当是在无刃殳上制作而成,而不会在有刃殳上制作。同时指出河南汲县水陆攻战纹鉴画像中首部无戈矛的旌旗就是"绥",曾侯乙墓竹简中的"晋杸"应为北方晋国或晋地形制的"殳"。通过实物比对,最后指出有刃殳起源于南方,属于南方文化传统;无刃殳起源于北方,属于北方晋地的文化传统。南方称有刃殳为"殳",无刃殳为"晋杸";北方称无刃殳为"殳",有刃殳为"锐殳"。后世不解,遂将二者混为一谈。注释中还对楚简遣策中所见之"中干"和"羊车"进行了新的解释。
简介:作为民族化的哲学范畴,“阴阳”是“贯穿中国文化的基本原则”。在此范畴统辖下,划归“阳”之系列的有天、父、雄、刚、上、动、大,划归“阴”之系列的有地、母、雌、柔、下、静、小。词序排列上。“阴阳”是先阴后阳,“乾坤”是先乾后坤;若对应使用,要么是以“阴阳”对“坤乾”,要么是以“乾坤”对“阳阴”,依此类推,方才合乎汉语表达习惯。譬如,《周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阴阳——柔刚)《庄子·天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静动——阴阳)王弼《周易注·屯》:“阴求与阳,弱求于强,民思其主之时也。”(阴阳——弱强)诸如此类,都可谓是符合常规的“对位使用”。然而,与此相异的“错位使用”,在古籍里也常见。例如“天地有官,阴阳有藏”(《庄子·在宥》)、“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管子·四时》)、“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苟子·礼治》)、“推天地之精,运阴阳之类,以别顺逆之理”(《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等等,其中跟“阴阳”对举的都不是“地天”而是“天地”,这种现象值得学人注意。
简介:20世纪50年代,川西考古工作队对新津县龙马乡宝墩村古蜀文化遗址的初步调查,预示对古蜀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将有突破性的进展。1995年7月上旬,四川大学考古专业、成都市考古工作队、日本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考古工作队对该遗址的重新调查,拉开了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神秘的帷幕。为了证实龙马古城是否为长江上游早期城邦和古人类的发祥地,同年10月至12月,上述三单位联合进行了发掘,揭示出一个从未发现过的文化类型——宝墩文化。1996年,都江堰芒城遗址发掘,1997年,崇州双河遗址试掘,继后温江鱼凫、郫县古城,崇州紫竹等史前城址相继被揭开面纱。2000年后,又在大邑发现同一文化类型的城址。这八座同属宝墩文化类型的城址都在成都西南,其中有四座在文井江流域、六座在古江原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