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简要总结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二叠纪地幔柱构造与地表系统演变》的主要研究进展:(1)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形成于一259Ma,持续时间小于1Ma,是地幔柱头熔融的产物;塔里木大火成岩省为多阶段喷发(~300,~290,280Ma),持续时间超过20Ma,是孕育地幔柱活动的产物。(2)利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发现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上下地壳界面“消失”、下地壳增厚且具高波速特征、岩石圈地幔减薄,是地幔柱熔融产物在地壳不同深度底侵和内侵的结果。(3)完善了大火成岩省岩浆矿床的形成机理,构建了地幔柱成矿系统的基本框架,提出地幔柱结构、岩浆源区特征、结晶分异过程、硫化物饱和、地壳混染和岩浆侵位过程等是地幔柱成矿的关键控制因素。(4)从相对和绝对时间角度确证了西伯利亚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分别对应于二叠纪末(PTB)和瓜德鲁普统一乐平统界线(GLB)生物灭绝事件;重建了华南二叠一三叠纪海水温度和pH值的演变历史,使甄别二叠纪朱生物大灭绝的直接诱因成为可能。
简介: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西的第四纪火山活动自北往南贯穿兴蒙造山带和华北克拉通2个大地构造单元,可以分为北、中、南三部分,展现规模不等的火山群:北部诺敏河火山群和绰尔河—哈拉哈河火山群,中部阿巴嘎火山群和达里诺尔火山群,南部大同火山群和乌兰哈达火山群。这些火山群主要由单成因火山组成,少则几十座,多则200余座,如阿巴嘎火山群向北延入蒙古达里干加,构成亚洲东部面积最大的新生代火山区。因此,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以西的第四纪火山成为探讨大陆内部火山活动构造背景与成因机制的重要场所,也是获取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东西两侧和兴蒙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2个大地构造单元岩石圈差异演化信息的重要窗口。本文介绍了这些火山的分布、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
简介:为探讨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圆珠状”灰岩的内部组成及形成环境,开展了野外调查与室内研究,结果发现“圆珠”外部成分主要为泥微晶方解石,内部成分则以亮晶一连晶方解石为主,亮晶方解石约占“圆珠”的70%~80%,构成其核心,泥微晶方解石主要构成“圆珠”的纹层。“圆珠”状灰岩的典型构造类似核形石,发育不规则断续纹层,由于后期的白云石化、黄铁矿化和褐铁矿化作用,纹层多已模糊不清。结果表明,“圆珠状”灰岩形成于能量较低的局限台地,其作为一种微生物岩,可能为P-T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生物迟缓复苏即“错时相”在马角坝地区的表现,在区域上表现为由南西向北东变薄,反映当时的水体由西向东变深,其尖灭位置为局限台地与开阔台地的界线。
简介:采用超高分辨率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技术,结合常规的色谱质谱分析,对鄂西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和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抽提物中NSO极性大分子化合物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有机杂原子类型和分布的研究发现,2个层位中均缺少含氮化合物,且因为成熟度过高,DBE(等效双键数)值普遍较低,陡山沱组页岩中极性大分子化合物是以O3S类化合物为主,而龙马溪组则以O2类化合物为主;陡山沱组沉积环境相对闭塞,有一定的蒸发量,而龙马溪组沉积环境相对开阔,这是导致震旦系O3S类杂原子化合物含量远大于龙马溪组的原因;由于出露地表,可能遭受生物降解,龙马溪组中杂原子化合物含量远高于陡山沱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