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碳酸岩是揭示地幔地球化学动力学的“探针岩石”,迄今有关碳酸岩的研究集中在裂谷环境,而鲜见山带地区碳酸岩研究的报道。在四川攀西喜马拉雅期山带、秦岭山带和华北中央山带内均有碳酸岩产出,且蕴藏了大型稀土和钼矿床,是研究深俯冲、壳-幔作用和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实验室。传统观念认为碳酸岩形成于裂谷环境与地幔柱活动相关,而山带碳酸岩很可能是陆源富碳沉积物俯冲至地幔低程度熔融的产物。中国山带内碳酸岩地球化学研究均显示了地壳物质对碳酸岩地幔源区的贡献,这暗示地表碳俯冲至深部地幔,交代地幔发生熔融,这不仅为较还原的地幔源区提供富氧成分,还可以使碳酸岩的母体岩浆更富集稀土,形成稀土矿床。

  • 标签: 碳酸岩 沉积物俯冲 碳循环 造山带
  • 简介:广东省内诸广岩体的面积为2015km~2,是加里东—燕山晚期多岩浆旋回形成的复式岩体。区域构造上处于南岭东西构造带北带中段,万洋—诸广南北构造带及新华夏构造的复合部位。岩体为钙碱—亚碱性岩类组成,从早到晚总的演化趋势,由偏中性向偏酸、偏碱演化。岩石化学特征总体上酸度大、碱质高,钾大于钠,铝过饱和。

  • 标签: 造岩矿物 东西构造带 岩石化学特征 南北构造带 复合部位 燕山晚期
  • 简介:俯冲-碰撞环境中山脉如何形成、俯冲过程在其中的角色是板块构造理论中的基本问题之一。解释山带形成的端元(end-member)机制是薄层(thin-skinned)和厚层(thick-skinned)模式,前者强调变形仅限于上地壳,而后者则认为下地壳甚至岩石圈地幔都发生了变形。

  • 标签: 造山带 板块构造理论 地壳变形 岩石圈地幔 上地壳 端元
  • 简介:凹凸棒石黏土(凹土)对重金属类污染组分具有较强吸附作用,但受原状凹土固液难以分离的制约,目前尚未应用于实际工程。本文利用海藻酸钠对酸改性凹土进行粒,通过静态批实验分析了其对Sr和Cs的吸附性能,并利用柱迁移实验分析动态迁移规律。结果表明,Sr和Cs浓度为100mg/L,投加量为10g/L时,120min内达到平衡,粒后的凹土颗粒对Sr和Cs去除率分别为40.4%和45.9%,粒作用引起吸附效能低于凹土原土,具有明显负效应;柱实验结果表明,吸附剂用量为10.0g、流速为10mL/min时Sr和Cs的去除率达到41.8%和61.5%,随流速增加或降低,去除率均减小。因此,海藻酸钠粒改性凹土颗粒可作为含Sr和Cs废水处理的备选材料。

  • 标签: 海藻酸钠造粒 酸改性 凹凸棒石黏土 SR CS
  • 简介:位于中亚山带南缘的北山山带芦草沟地区发育多条酸性岩脉,对其开展系统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对再造区域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显示,芦草沟地区酸性脉岩的U-Pb年龄为(248.8±1.8)Ma,即早三叠世;具有高Si低Mg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Eu异常不明显;具低的Y、Yb含量,高的Sr/Y、La/Yb值和较低的Na_2O/K_2O值,与中国东部燕山期类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岩石成因研究显示其具较低的MgO、Cr、Ni含量,并强烈亏损Nb、Ta,其残留相可能由辉石+石榴子石+金红石±角闪石组成,是在后碰撞背景下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 标签: 酸性脉岩 岩石成因 埃达克岩 北山造山带
  • 简介:为探讨东昆仑东段牦牛山组英安岩的年代及其成因,对克合特一带牦牛山组底部英安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12.5±8.6)Ma,表明英安岩及牦牛山组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与柴北缘阿木尼克山牦牛山组流纹岩相似,具高SiO2、K2O及K2O/Na2O,富集Cs、Rb、Ba及Th、U、LREE等特征,负铕异常明显,可能为地壳中角闪岩经部分熔融及分离结晶形成。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东昆仑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化,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致使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分离结晶,形成本区及柴北缘牦牛山组酸性岩浆,同时也意味着东昆仑同柴北缘地区已进入海西-印支期构造旋回。

  • 标签: 牦牛山组 英安岩 锆石U-PB年龄 构造环境 东昆仑
  • 简介:通过国内外花岗岩体的412对角闪石-黑云母40Ar-39Ar年龄(tAr)与锆石U-Pb年龄(tZr)之间差值ΔtZr-Ar(tZr-tAr)进行的频数统计分析表明:ΔtZr-Ar呈对称正态分布(偏度系数CSK==-0.276,峰度系数CKU=16.52);ΔtZr-Ar既呈正值又有负值,其众数值为0.70Ma,均值为1.15Ma。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花岗岩体锆石U-Pb年龄与花岗岩角闪石-黑云母40Ar-39Ar年龄拟合出相关系数很高(R=0.996),回归系数接近l的线性回归方程(tAr=1.00453×tZr-1.932)。这些统计特征表明花岗岩角闪石-黑云母40Ar-39Ar定年测定结果与锆石U-Pb定年测定结果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不存在花岗岩锆石U-Pb年龄〉角闪石40Ar-39Ar年龄〉黑云母40Ar-39Ar年龄的规律。结合Dodson's矿物封闭温度计算公式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本文得出结论,按Dodson's公式计算得出的花岗岩矿物40Ar-39Ar封闭温度不能代表从花岗岩浆晶出岩矿物40Ar-39Ar体系的封闭温度。

  • 标签: 花岗岩体 角闪石-黑云母40Ar-39Ar年龄 花岗岩锆石U-PB年龄 封闭温度 Dodson's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