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代谢旺盛、学习任务繁重,脑力和体力活动都很活跃,营养要求很有特点。结合我校及本地区女大学生的营养发育水平、膳食结构、饮食习惯等方面的调查资料。对产生的原因做出分析,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膳食结构、身体发育情况以及营养疾病等方面较以前有所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从1980年到2010年间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其相关研究现状。方法对过去30年间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杀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杀研究存在研究方法单一,研究工具不统一等问题。在大学生自杀问题上,男女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比率高(分别为8.45%和10.8%),自杀计划比率高(分别为5.7%和6.08%)。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自杀意念比例(Z=20.68,p<.0001),否定的自杀态度(Z=4.47,p<.0001),同情自杀者(Z=9,p<.0001),和对安乐死持肯定态度(Z=1.16,p>.05)。也就是说,虽然女生都能客观的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消极面,但是在个人主观情感上还是认同自杀行为,是较高危的群体。结论本文提倡关注大学生自杀问题,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杀研究的水平,开展控制严谨的实验研究,以剖析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求助特点,为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简介:目的 了解大学新生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为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整群普查的方法,选取2004-2006年入校新生为检查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血清进行HBV的5项标志物检测,结合肝功能的检查,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年17421例新生中,HBsAg阳性人数2469例,阳性率为14.17%,男生与女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5.42%和1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1.17%和1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省内与省外学生HBsAg阳性率分别为16.36%和1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5种HBV感染模式:大三阳(HBsAg、HBeAg、HBcAb)占12.76%;小三阳(HBsAg、HBeAb、HBcAb)占15.03%;HBsAg和HBeAg阳性占2.39%;HBsAg和HBcAb阳性占2.96%;单纯HBsAg阳性占66.87%。结论 新生中HBsAg阳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HBV感染状况不容忽视,应加强学生乙肝疫苗的接种,针对不同感染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简介: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父亲依恋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父亲依恋问卷对重庆市371名大学生进行父亲依恋水平的调查。结果当前大学生的父亲依恋在6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中值3;女生在依赖、支持维度上得分高于男生,在独立维度上得分低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父母生活和与父亲生活学生在依赖、沟通上的得分高于与母亲生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父母一起生活学生的沟通得分高于单亲家庭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学生的独立、牵挂得分高于城市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非贫困学生的依赖、沟通、支持得分高于贫困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及是否独生子女间在各维度上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学生父亲依恋的程度较高;男生更独立,而女生更依赖父亲;家庭结构对父亲依恋有重要影响;农村大学生更独立,更牵挂父亲;非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父亲依恋程度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当代大学生自律性的现状并探讨建立干预性的培养对策。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本地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自律性现状,从道德、生活、学习自律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并抽取部分观察单位进行干预效果的探讨。结果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总体自律性差异不大,新生生活自律性明显偏低(P<0.05)。全部调查对象约64%的学生能够做到道德自律,55%的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仅有49%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部分调查对象进行干预后生活与学习自律性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大学生自律性普遍不高,管理者应进行针对性教育管理和指导干预,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