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在持续性高浓度胰岛素与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不同浓度胰岛素的条件培养液的作用下,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ECV304)分泌一氧化氮(NO)的相应变化,从而进一步探究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血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及致病机制。方法本研究用体外培养的HUECV304细胞作为试验对象,研究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对HUECV304细胞NO分泌的影响。试验共分为4组,即含100nmol/L胰岛素条件培养液与1nmol/L胰岛素细胞培养液轮换培养的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含1nmol/L胰岛素细胞培养液的正常浓度胰岛素组,含100nmol/L胰岛素细胞培养液的持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不含胰岛素细胞培养液的阴性对照组,各组每间隔8小时均更换新鲜条件培养液1次,总共作用72小时。内皮细胞培养液上清中NO的含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结果含不同浓度的胰岛素条件培养液作用内皮细胞72小时后,正常浓度组、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与持续性胰岛素组细胞分泌NO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别为对照组的2.21倍(P<0.05),7.13倍(P<0.001)和4.50倍(P<0.001);其中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内皮细胞分泌NO增加尤为明显,明显高于持续性高浓度胰岛素组内皮细胞分泌NO(P<0.05)。结论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相对于持续性高浓度胰岛素能增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O的分泌。提示血管内皮细胞NO的过度合成可能是间断性高浓度胰岛素损伤血管内皮的功能、促进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的产生及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给予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间断性的护理方式对患者病情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74例急性左心衰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治疗措施,其中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抢救、心理、营养及生活等方面的不间断性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收缩压和心率的变化及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措施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两组护理前的收缩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经过不间断护理后的收缩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护理前后的收缩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措施满意率83.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间断性护理方式对患者的病情影响较显著,使左心衰竭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间断性血液透析和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在心肾综合征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94例心肾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间断性血液透析,实验组患者接受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实验组治疗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等心、肾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间断性血液透析和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治疗心肾综合征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其中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的效果更好,具有更大的临床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间断弧形切口手术在复杂性肛周脓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特定时间段内(2023年8 月-2024年8月)的48例复杂性肛周脓肿,按“数字1∶1法”分为不同组别,即对照组(24,采用放射状切口)与研究组(24例,间断弧形切口手术),重点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围术期指标、疼痛评分。结果:对各组患者治疗前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对比分析后,观察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较短(P<0.05);术后第1、3、7天观察组疼痛评分较低(P<0.05)。结论:间断弧形切口手朮治疗复杂性肛周脓肿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创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因此,值得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积极推广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断冲洗加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难愈性创面的应用观察与护理。方法选取我科---到----收治的—例难愈性创面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间断冲洗加VSD治疗,同时给予相应护理。结果----例难愈性创面患者通过间断冲洗加VSD治疗结合护理后,感染控制有效,创面渗出明显减少,肉芽生长良好,未发生创面继续感染,患者治疗时间缩短,无护理并发症。结论采用间断冲洗加VSD治疗各类难愈性创面,并给予综合护理,能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治疗疗效,加快患者康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间断腰大池引流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以Fisher分级it-IV级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不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95例。出现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与体征时(不包括脑外伤再出血、脑积水、水电解质紊乱等),同时经脑多普勒(TCD)检查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V.MCA)>120cm/s确诊为脑血管痉挛。结果每日分2~3次经腰大池引流排放血性脑脊液总量80~122.5ml,平均(102.3±0.71)ml,连续7~10天,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8例,均在治疗后5天内缓解;痊愈55例,中残16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11例,死亡2例;出现脑梗死1例,无脑积水发生。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间断腰大池引流排放血性脑脊液清除蛛网膜下腔致痉挛物质,可以预防和缓解血管痉挛,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效的治疗措施。
简介:目的研究骨桥蛋白在青年、中年、健康老年人及存在骨质疏松老年人中血清中含量改变,探讨其增龄性变化及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单盲法收集太和医院干部病房健康青年、中年、无骨质疏松组老年人及存在骨质疏松老年人血清标本各20份(各组均以骨密度测定结果作为入组标准),收集所有标本电解质(主要为钙、磷值)、骨密度值,并进行Westernblot法检测其中所有标本中骨桥蛋白的表达。结果青中年组电解质中钙、磷值均正常范围,老年组两组中钙、磷值波动较大,有正常范围亦有明显偏低者,与骨密度值无明显相关性。在Westernblot实验中,骨桥蛋白在健康老年组和患病老年组中呈阳性表达,而在青中年组呈阴性,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骨桥蛋白在老年组和骨质疏松老年组之间的表达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组较青中年组中骨桥蛋白量明显增高,提示骨桥蛋白存在增龄性变化。骨桥蛋白含量在骨质疏松老年患者中明显增高,提示骨桥蛋白在人体老化后含量增高,并对骨质代谢造成影响,进而存在某种正向反馈机制,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症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评价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骨龄发育、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抽选210例儿童青少年展开研究,以X线方式获取儿童青少年骨龄发育情况及骨密度,并测量其体质量与身高,而后分析骨龄发育、骨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儿童青少年成长阶段,骨龄发育高于生活年龄,P<0.05;观察发现,伴随骨龄发育,骨密度呈上升走向,但儿童青少年年龄达到14-15岁阶段时,骨龄发育放缓,骨密度的上升速度随之下降。结论:骨龄提前发育情况存在于大部分儿童青少年群体中,骨龄发育能够促使骨密度增加,骨龄发育速度降低时,骨密度增加速率减小,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布洛芬混悬液针对治疗小儿发热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小儿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4年12月儿科门诊收治的发热患儿60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给药种类不同将60例患儿分为布洛芬组30例和氨基比林组30例。布洛芬组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氨基比林组给予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观察两组临床资料中退热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三项数据并比较。结果布洛芬组总治疗有效为93.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平均退热时间均优于氨基比林组73.33%,33.33%以及退热时间。两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意义,且P<0.05。结论小儿发热治疗中采取布洛芬混悬液可持续快速退热,口服便捷易被患儿所接受,可为儿科常用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