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颈动脉超声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到12月间收治的颈动脉粥斑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同期到院接受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行相同检查,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RI、PI、D/S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60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共检出颈动脉斑块126处,其中,稳定斑块57处,占比45.24%,易损斑块69处,占比54.76%,前者略低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对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态、稳定性以及新生血管血流状态、微灌注状态进行充分诊断,为患者的病情预测与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MR〕和多层螺旋CT检查在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纳入8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为我院影像科收治,对所有患者行MR和多层螺旋CT检查,以数字剪影血管造影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种方式疾病诊断价值。 结果 两种方式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多层螺旋CT比较,MR对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准确性更高(P<0.05);比较两组不同类型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R与多层螺旋CT均可准确诊断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但前者在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中更具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紫杉醇药物包被球囊治疗对罪犯血管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本课题,依据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样本容量均为42例的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予以PCI+DES和PCI+PCB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手术指标和罪犯血管情况,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四项水平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基于超声技术分析颈部血管内膜厚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本次共调查XX地区798名颈部血管超声受检人群的检查结果,按照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组,其中,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627例,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171例,分析颈部血管内膜厚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结果:798名受检查者中,有627例存在颈部血管斑块,171例无颈部血管斑块。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有斑块的患者颈部血管内膜厚度大于无斑块;同时血管内膜厚度较高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较高(P<0.05)。冠心病和脑卒中虽有差异但不明显(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在检查颈部血管内膜厚度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早期表现为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经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膜中层厚度,脑部疾病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研究期(2021年6月-2022年6月)内,入组案例对象(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0例,经随机数字分组后,分别对案例对象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n=25)与常规降压治疗(对照组,n=25),对比在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差异。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中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硬化斑块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观察组中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硬化斑块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显著,可参考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拜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疗效及对患者动脉斑块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梗塞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对照组行拜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行拜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结合治疗。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CD-63为(1.51±0.85)%,CD62P为(5.72±2.62)%,PAC-1为(23.90±3.40)%,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CD-63为(0.20±0.10)%,CD62P为(1.36±0.34)%,PAC-1为(11.02±2.5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Hs-CRP为(10.66±2.50)mg/L,IL-6为(12.60±3.05)ng/ml,IL-8为(90.45±17.25)ng/ml,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Hs-CRP为(5.13±1.22)mg/L,IL-6为(6.15±1.65)ng/ml,IL-8为(64.60±10.35)ng/m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组治疗前的全血黏度为(4.55±1.10)mPa·s,血浆黏度为(2.10±0.16)mPa·s,血小板聚集率为(83.05±12.10)%,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全血黏度为(3.15±1.02)mPa·s,血浆黏度为(1.49±0.08)mPa·s,血小板聚集率为(55.15±6.99)%,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脑梗塞应用拜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结合治疗的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各个指标,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近期在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并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与观察组(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结果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动脉斑块面积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动脉斑块面积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小,将上述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具备统计学学差异(P<0.05)。结论将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治疗方法运用于脑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同时能够有效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及分布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针对院内2019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5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以及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原发性高血压病患为研究组,健康体检者为参照组,两组均给予超声检查。结果 研究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中膜-内膜厚度、粥样斑块形成率(67.92%)明显高于参照组的(20.7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临床诊断过程中应用超声检查可以充分提升诊断精准度,临床价值突出,值得广泛运用。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 308nm 准分子光联合钙泊三醇倍他米松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入选临床确诊的 91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60例,对照组 31例,全部患者皮损予钙泊三醇倍他米松外涂,治疗组同时予 308nm 准分子光照射治疗 , 疗程 10 次。比较 2组治疗前、后 APSI评分,治疗 10次后 2组疗效。结果 2组治疗前 AP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 10次后 ,治疗组 APS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 91.67%,对照组为 6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308nm 准分子光联合钙泊三醇倍他米松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3月到2021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分别接受血清尿酸检查和超声影像学检查,记录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和不稳定斑块面积,同时将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和脑梗死(102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的区别,分析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着血清尿酸水平升高,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面积相应增加,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粥样硬化斑块超声表现和预测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血管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12月我院行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根据超声结果分为下肢血管疾病(LEAD)组48例,无LEAD组42例,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超声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LEAD组冠状动脉粥样发病率(54.17%)比无LEAD组(28.57%)更高(P<0.05)。LEA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下肢血管超声检测对预测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和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