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期注射HBIG及新生儿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0例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在妊娠28、32、36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新生儿出生后12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加乙肝疫苗(10μg),出生后第4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IU,并自满月按照1、2、7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5μg),出生后第8个月取静脉血测乙肝两对半结果检测100例婴儿仅2例HBsAg阳性,婴儿获得保护率97.8%,100例中有94例获得保护性抗体HBsAb,免疫成功率达94%结论联合免疫有助于减少母婴垂直传播,提高婴儿保护率和免疫成功率

  • 标签: 乙型肝炎 母婴垂直传播 联合免疫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的一个很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母婴传播,也是造成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控制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母婴阻断成功。

  • 标签: 母婴传播 防治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其新生儿脐血乙型肝炎检测指标及预防。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感染产妇6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新生儿脐血HBV5项指标。结果60例新生儿HBV感染发生率为56.7%,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较高,而HBsAg、抗-HBc双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并没有发生感染。结论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母婴垂直传播,对母婴传播进行阻断的主要措施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孕期HBV检测以及新生儿被动免疫、主动免疫,针对HBeAg阳性产妇进行有效管理,在经过科学治疗、HBeAg转阴后才能结婚或者妊娠。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产妇 新生儿脐血 乙型肝炎检测指标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方式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收治的HBsAg(+)产妇286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于肌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宫内感染情况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6.99%,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5.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3例患者中,90例可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出率为62.93%,对照组143例患者中,57例可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出率为39.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产妇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经足三里注射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出现宫内感染的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注射位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RP多糖在体内对DHBV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内实验以先天感染DHBV的雏鸭为动物模型,将雏鸭(10只/组)随机分为5组(RP多糖高、中、低3个剂量组、3-TC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均以20mg/kg/d灌胃给药10天。给药前1天、给药后5天、10天及停药后3天,均采用斑点杂交法观察血清中DHBV-DNA表达。结果各剂量组RP多糖对DHBV均有相应的抑制作用。其中给药后第5天,高、中剂量组血清DHBV-DNA为0.77±0.27、0.69±0.15,第10天为0.57±0.11、0.49±0.19,与生理盐水对照组(1.32±0.56、1.24±0.53)相比明显降低。给药后第5天,RP多糖高、中剂量组对DHBV-DNA的抑制率为25.16%、25.35%,第10天为45.94%、48.28%,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对比显著提高。结论RP多糖可降低血DHBV-DNA含量,对DHBV有抑制作用。

  • 标签: 菲律宾蛤仔多糖 鸭乙肝动物模型 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是在全球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病因。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水平检测是非侵入性的血清诊断参数,临床上可以监测HBV感染及相关疾病的进程,提高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疗程优化和管理。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肝表面抗原 核苷(酸)类似物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减少住院患者HBV传播感染,有必要探讨HBV在住院患者中的感染状况。方法对2009~2011年收治的2270名住院患者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五项血清标志物。结果住院患者HBV感染率62.47%,其中HBsAg阳性率12.73%。正常对照组HBV、HBsAg阳性率为50.10%、3.87%.对28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住院患者进行分型,E抗原阳性率35.99﹪,E抗原阴性率64.01﹪。正常对照组E抗原阳性率10.13﹪,E抗原阴性率89.87﹪。对各感染率进行标化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标化后住院患者HBsAg感染率为健康体检组的3.50倍(P<0.01),E抗原阳性率为健康体检组的3.55倍(P<0.01),HBV为健康体检组的1.23倍。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住院患

  • 标签: 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2013年期间,在我院分娩的孕期或住院时检测HBsAg阳性而肝功能正常的单胎妊娠母亲及其儿童271对,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两组新生儿均正规进行主动及被动免疫治疗,随访以7月-1岁龄时HBsAg阳性作为母婴感染的指标,比较两组婴儿的病毒母婴传播率。结果两组的母亲HBeAg阳性率和母乳喂养率等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122例阴道分娩组婴儿有9例发生了母婴传播,感染率为7.38%;149例剖宫产组婴儿有6例发生了母婴传播,感染率为4.03%,两组婴儿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剖宫产没有降低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 标签: 乙肝病毒 母婴垂直传播 分娩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家族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不同种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08年7月山西医科大学收治的79个家族129例家族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根据其所选抗病毒药物进行分组,分为干扰素a-2b组26人;阿德福韦酯组65人;恩替卡韦组38人;拉米夫定组10人,疗程均为6个月,对其抗病毒疗效进行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抗病毒药物以阿德福韦酯所占比例最高为50.39%,恩替卡韦29.46%,干扰素(IFNa-2b)20.16%、拉米夫定7.75%;服用ADV、ETV及IFNa-2b抗病毒治疗,疗程结束后普通人群组与家族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其疗效有效率分别为69.0%和83.3%3,88.9%和91.0%5,26.9%和35.0%6,两组人群比较ADVx2=6.67,P<0.05,ETVx2=0.038,P>0.05,IFNa-2bx2=0.591,P<0.05。三种抗病毒药物在家族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抗病毒疗效为ADV组与IFNa-2b组(x2=13.28,P<0.05),ADV组与ETV组(x2=4.05,P<0.05),ETV与IFNa-2b组(x2=16.37,P<0.05);结论抗病毒药物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干扰素及拉米夫定;家族性乙肝人群抗病毒效果差;ETV抗病毒疗效在家族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最好,ADV抗病毒疗效较差,IFNa-2b最差。

  • 标签: 家族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作用和机理。方法将100例HBsAg(+)孕妇分成两组,预防组50例,自孕妇20周起多次注射乙肝疫苗(HBVac)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照组50例,不用HBVac和HBIG。母婴血清HBsAg、HBeAg和HBs用固相放免法检测,HBV-DNA用有套式PCR检测。结果预防组新生儿血清HBsAg和HBV-DNA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预防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妇于孕期通过HBIG和HBVac免疫,可有效预防HBV母婴传播,在免疫规划中有一定有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免疫球蛋白 肝炎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探究,为乙型肝炎病毒的预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所有标本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IA)进行检测,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病毒血清标志物(HVB-M)表现模式进行分类,其中A为最主要模式,占74.9%,B即小三阳模式为第二主要类型,占7.50%;同时对男女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比较,单独分布在每组的感染模式例的患者,男性多为女性的2倍多。结论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其结果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血清标志物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巨细胞病毒(CM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围产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以我院收治的72例围产感染CMV的患儿和80例围产感染HBV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于我院分娩的90例健康儿为对照组。采集患儿及其母亲血液标本,检测CMV感染组患儿和母亲的CMV-IgM和CMV-IgG指标值,检测HBV感染组患儿和母亲的HBV标志物和母亲HBVDNA,对照组健康儿和母亲做上述对应检查。结果CMV感染组患儿母亲的CMV-IgM、CMV-IgG阳性率依次为44.44%、83.33%,均高于对照组母亲的12.22%、23.33%(P<0.05)。54例母乳CMV-DNA阳性配对的患儿尿CMV-DNA阳性的配对率为81.48%(42/54),18例母乳CMV-DNA阴性配对的患儿尿CMV-DNA阳性的配对率为22.22%(4/18),二者比较,P<0.05。同时,80例HBV感染组患儿母亲HBeAg、HBVDNA阳性率依次为80%、75%,均高于对照组母亲的17.78%、13.33%(P<0.05)。结论母体感染CMV、HBV是造成围产感染的重要因素,加强孕前和围产期检查对防治围产感染的意义重大。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围产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三明市健康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者输血传播病毒(TTV)的感染情况,探讨三明市人群所感染TTV的基因群别分布情况。方法准备106名健康人群、64名HBV患者和36名HCV携带者的血浆。设计24对序列特异性引物,G1-G5群特异性巢式PCR,分别检测三组血浆中TTV的5种基因群的DNA。结果(1)使用群特异性PCR检测TTV,G4群TTV感染率最高,为52.0%,然后依次为G539.1%,G332.7%,G125.7%,G28.4%。(2)TTV常常混合感染检测出2种属于不同群TTV感染的实验标本为数不少(19.8%),有4份标本甚至检测出属于3种不同群TTV-DNA。HBV患者组,检测出2种属于不同群TTV的比率占56.3%,有5个实验对象和2个实验对象分别检测出3重(群)和4重(群)TTV感染。结论1-5群的TTV都可以在三个组别中被检测出,HBV组和HCV组各群TTV的感染率比健康人群组高。TTV易发生混合群感染,

  • 标签: TTVHBVHCV 巢式PCR 基因序列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云南某高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09级入学新生血液,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并用SPSS18.0统计分析。结果2020名大学生中检出HBsAg阳性者79名,其中男生32名,女生47名;汉族学生55名,少数民族学生24名;云南省内学生41名,云南省外学生38名;城市户口学生28名,农村户口51名。总体HBsAg携带率为3.91%,男生携带率为4.42%,女生为3.63%(χ2=0.778,P=0.403);汉族学生携带率为3.83%,少数民族为4.12%(χ2=0.092,P=0.8);云南省内学生携带率为3.08%,省外为5.52%(χ2=7.162,P=0.011);城市户口学生携带率为3.29%,农村学生为4.36%(χ2=1.507,P=0.246)。结论该校该年级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外学生携带率高于省内学生,男生与女生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城市与农村户口学生之间携带率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产妇母乳喂养的安全性问题。方法对98份产妇初乳标本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分5组,A组乳汁取自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的产妇,B组乳汁取自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产妇,C组乳汁取自仅HBeAb,HBcAb阳性产妇,D组乳汁取自HBVM全阴产妇作对照组。结果A组乳汁HBV-DNA阳性检出率高达90.6%,B组达34.1%,C组15.0%。结论A组类产妇应停止母乳喂养,B组和C组类产妇应结合血清HBVM和乳汁HBV-DNA检测结果酌情指导母乳喂养。

  • 标签: HBV携带产妇初乳 PCR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感染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脏病变的关系及HBV-GN患者肾脏病变与肝脏病变的关系,总结经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1995年8月至2010年8月期间住院诊断的血清乙肝病毒抗原阳性的肾小球肾炎病例97例,其中经病理诊断为HBV-GN病例32例。对32例HBV-GN病人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学检查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1、一般资料32例HBV-GN患者,男性22例(68.7%),显著高于女性(31.3%),平均年龄为26.3±13.2岁。2、97例乙肝抗原阳性的肾炎患者,确诊HBV-GN32例,血清HBeAg阳性或HBV-DNA定量>105copies/mlHBV-GN的发病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或HBV-DNA定量<105copies/ml组。3、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尿蛋白、BUN、肝功能、肾脏病理学积分均无显著性差异,血清HBV-DNA定量对它们亦无影响。4、肝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相比,尿蛋白、BUN无显著差异。结论1、HBV感染及其复制状态与HBV-GN的发病密切相关,HBV相关性免疫复合物在肾组织的沉积可能是HBV-GN的主要发病机制。2、HBV的复制状态并不影响HBV-GN患者的肾脏病变程度。3、HBV-GN患者肝脏病变程度与肾脏病变程度无关。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肾小球肾炎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我院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低病毒载量组对比,高病毒载量组尿蛋白定量/24h和胆固醇明显更低,P<0.05;同时血清清蛋白、血清、IgA、IgG明显更高,P<0.05。Ig沉淀物主要分布在血管,也有的分布在系膜区;MsPGN分布的区域主要在系膜区;MPGN分布在系膜区和血管;HBsAg和HBcAg分布的位置和Ig的分布位置相同。结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属于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发病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应当注重落实乙型肝炎免疫计划,从而从根本上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乙型肝炎病毒 肾炎 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