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乙肝大三阳的配偶的乙肝两对半情况间接反映乙肝在人群中的传染性。方法选取乙肝大三阳男37人,女25人,化验其配偶乙肝两对半。结果(1)男性大三阳的配偶两对半HBsAb、HBeAb、HBcAb阳性18人,HBsAb、HBcAb阳性8人,HBsAb、HBeAb阳性2人,HBsAb阳性5人,全阴性4人。(2)女性大三阳的配偶两对半HBsAb、HBeAb、HBcAb阳性9人,HBsAb、HBcAb阳性5人,HBsAb、HBeAb阳性1人,HBsAb阳性7人,全阴性3人。结论乙肝大三阳其配偶无一人被传染,多数可自行产生抗体,因此乙肝对周围人正常生活接触应该传染性很弱。
简介: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为人类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成人较少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呈多样化改变,全身多器官系统可受累。因为本病成年人患病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在病程早期易误诊。现将我科通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发现异形淋巴细胞并最终确诊的一例病例的诊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63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方法。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肝脏肿大、双眼睑水肿、咳嗽及皮疹。实验室检查显示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者57例,EBV-IgM检测阳性60例,异性淋巴细胞检查>10%者55例,伴随血小板减少、贫血、肺炎和肝功能受损等。给予患者阿昔洛韦治疗的临床有效率为98.4%(62/63)。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伴随多器官、多系统损害,且EBV-IgM检测和异性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能够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给予阿昔洛韦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家庭成员督导下农村传染性(痰涂片阳性)肺结核病人短程化疗管理效果和可行性,探索适合现时农业生产和卫生体制下结核病化疗管理模式。方法对西充县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发现登记的158例初治菌阳和178例复治菌阳病例分别采用家庭成员督导(简称家督)和医务人员督导(简称医督)。按照卫生部《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治疗方案和管理技术实施督导管理,观察预期防治效果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家督组和医督组初治菌阳规则服药率分别为90.66%、90.11%,治愈率分别为97.67%、93.06%;复治菌阳规则服药率分别为88.78%、78.75%,治愈率分别为91.48%、86.25%。结论家庭督导模式化疗管理肺结核病人,方便患者,节省经费,治愈率高,可操作性强,适合农村结核病人的化疗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有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肾损害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6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肾损害患儿的资料,并随机抽选该病未发生肾损害的患儿资料46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观察中,肾损害组年龄在3~7岁段肾损害发生率为45.65%(21/46),男性患儿肾损害发生率76.09%(35/46),病程(7.6±3.1)d、发热时间(9.1±3.6)d,重症率为60.87%(28/46),均高于非肾损害组数据。全部患者随访一个月,均预后良好。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病程、发热时间及病情程度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疆居民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为制定和评价慢性病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3000个调查户,按KISH表法在每户随机抽取1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调查,调查采取健康问卷调查、健康体检及生理生化检测的方法。结果调查人群中高血压病、血脂异常、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糖尿病、哮喘、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和脑卒中的患病率分别为27.9%、14.9%、8.8%、5.2%、4.2%、1.5%、0.8%和0.6%。调查对象中吸烟、饮酒、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的发生率分别为14.9%、17.5%、34.4%、19.0%和57.7%,男性接触吸烟、饮酒两项危险因素高于女性,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为女性高于男性;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结论新疆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应针对其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并且加强控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09年2月-2012年1月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3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分为对照组(69例)和联合治疗组(68例),分别采用干扰素单用和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率,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等。结果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患儿临床改善总有效例数分别为44例,59例,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63.8%,86.8%;联合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高热消退、淋巴结肿大缓解、咽峡炎改善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白细胞计数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患者白细胞降低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与干扰素二联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简介:摘要目的经过对患儿的病史分析,提高对该病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水平。方法对我院儿科30例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诊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结果30例患儿治疗有效率为100.0%,在治疗期间未发生已知的不良反应。结论经过对科室病案回顾性的研究总结,可以加强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治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治,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1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随访复查结果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误诊率高,主要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颈部淋巴结炎、腮腺炎、下呼吸道感染等。当发现发热伴有扁桃体化脓病灶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体征的患儿时,均应考虑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可能,给予细致的体格检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是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方面考虑,探讨更昔洛韦在其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了解更昔洛韦在使用中的安全性。方法首先,研究了古今相关学说,事先预习了解详细情况。其次,研究学术思想,重点针对病因分析,适当用药,分析并总结临床治疗及用药量度中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对照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并探究更昔洛韦对其的影响。结果更昔洛韦在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牛黄清心散对IM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0~2011年在本科室住院的确诊为IM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对照组29例。分组时临床表现相同。具有可比性。两组在相同的抗病毒治疗措施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小儿牛黄清心散,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恢复正常,咽峡炎缓解。淋巴结显著缩小,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住院期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小儿牛黄清心散对小儿IM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集2015年我院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7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既往未使用更昔洛韦治疗的41例此病患儿作对比研究。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更昔洛韦治疗,患儿的热程缩短,肝、脾、淋巴结明显缩小时间明显改善,一般情况好转时间缩短。结论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缩短病程,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