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的姑息及赡养服务以及姑息护理的需求将增大。在我国不同民族对死亡的理解不同,衍生出的丧葬习俗,丧葬文化也不尽相同,尤其在藏区,由于信仰因素,藏传佛教讲究“万物有灵”、“生死轮回”之说,死亡只是二者分离,灵魂会在另一躯体继续存在,周而复始。死亡,在藏族大众观念中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预示着新生命的开始,正是这种观念主导着西藏的各种丧葬行为。因此藏区群众缺乏对临终护理知识重要性的意识,加之多数护士的藏语言不通,与患者家属缺乏交流和沟通。在姑息护理过程中患者家属更需要大量的心理护理,同时护士与患者之间真诚的相互关心,体谅,疾病咨询等都可以增强牧区群众对姑息护理工作的认同。影响护患沟通的因素有1.护士的责任素质有待提高;2.家属重医轻护;3.姑息护理本身的专业特点,护士没有时间与家属沟通交流。对策1.加强姑息护理人员的前期教育;2.增强业务知识;3.表扬优秀的护士;4.普及日常生活运用的简单藏语言,加强与藏区群众的沟通,普及疾病的病因,本质,预防并发症及善后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健康年青藏族男性心率变异性。方法收集2010—2012年在我科自愿参加测试的健康年青藏汉族男性各100例的动态心电图(DOG)资料,分析健康年青藏族男性的心率变异性。结果健康年青藏族男性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指标SDNN正常RR间期标准差(183.17+18.91ms)、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根(47.77+10.46ms)、PNN50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百分比(14.35+4.19)、LF低频成分(592.89+189.11)、HF高频成分(1243.37+157.86)及二者的比值(LF/HF)与对照组(汉族)比较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为健康年青藏族男性心率变异性各参数的正常值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依据,为预防高原心血管疾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3-2017年红寺堡区肺结核流行特征,为肺结核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结核病专报系统中2013—2017年肺结核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结果登记有肺结核患者441例,年度登记率分别为54.26%、51.52%、41.75%、44.30%、52.81%,平均登记率为49.10/10万;病例性别构成中男224例、女217例,分别占50.79%、49.21%;病例年龄构成0~20岁、21~60岁、>60岁的病例构成比分别占11.56%、73.70%、14.74%,各年度不同年龄病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职业分布农民428例、学生12例、干部职员1例,分别占登记总数的97.05%、2.72%、0.23%。结论2013—2017年红寺堡区肺结核疫情无明显下降趋势,患者以农村、中青年人为主,今后肺结核防控重点对象应为是农村中青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藏汉民族、性别及不同海拔高度青年健康人群QT离散度(QTd)变化及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移居不同时间后QT离散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藏汉族男女学生各300名,共1200名,分别在入校时、入校后1年及入校后2年对心电图进行QTd分析。结果世居平原的青年汉族学生(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下)与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QT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入学时与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后QT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后与2年后QTd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及2年后与世居平原的青年汉族学生QT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同民族间男女性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健康藏汉青年学生QTd与不同海拔高度有明显关联,且世居高海拔地区青年藏族学生移居低海拔地区1年后QTd的改变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