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矮小身材病因及其骨龄发育情况进行探析。方法搜集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在我院儿科进行就诊的288例矮身材儿童作为本次研究中对象,观察及分析所有儿童矮身材的病因以及骨龄发育特点。结果我院288例矮身材儿童中,出现特发性矮小症占百分率的83(28.81)%、青春发育延迟占总百分率的75(26.04)%、家族性矮小占总百分率的65(22.56)%、生长激素缺乏症占总百分率的50(17.36)%,性早熟及甲状腺功能减低分别占总百分比的9(3.12)%、6(2.08)%;则早熟型的构成比为69(23.95)%,正常性的构成比占85(29.51)%、晚熟型构成比占134(46.52)%;则骨龄提前早熟型年龄为(2.24±1.15)岁;骨龄落后正常型年龄(-0.24±0.56)岁、骨龄落后晚熟型年龄为(-2.34±1.39)岁。结论骨龄发育情况对儿童矮身材的诊断以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儿童性早熟采用骨龄指数(BAI)诊断,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临床诊断为性早熟的85例女童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女童均进行GnRH激发试验,进行左手腕正位X线摄影并用中国手腕骨骨龄评价方法(CHN法)对女童的骨龄进行测定,将患儿分为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组和外周性性早熟(PPP)组,分析患儿的BAI和GnRH激发试验的相关指标。结果GnRH激发试验前后两组女童促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基础值数据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LH和FSH峰值均较基础值高,且两组LH峰、LH/FSH差异显著P<0.05。ICPP组骨龄较实际年龄有明显差异P<0.05,PPP组骨龄也提前但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骨龄指数(BAI)可以有效诊断儿童性早熟,而BAI越大,则中枢性性早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BAI在儿童性早熟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跟骨骨折予以跟骨板与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8例跟骨骨折患者,选取时段为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期间,采用抽签分组方式进行平均分组,其中予以跟骨板与同种异体骨植骨治疗的44例患者命名为实验组,而予以跟骨板治疗的44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治疗后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经过1年的随访,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Maryland评分明显较优,两组对比差异均P<0.05,形成了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跟骨骨折予以跟骨板与同种异体骨植骨联合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例骨创伤急救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行急救治疗的200例骨创伤患者进行探讨,根据急救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根据患者疾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等采取急救诊断和处理,研究组患者则依据创伤评分采取急救诊断和处理,并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成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现场确定行急救诊断者117例,比例为97.5%,急救成功率为98.3%,转运成功率为100%,死亡率为1.7%,对照组患者现场确定行急救诊断者44例,比例为55.0%,急救成功率为91.3%,转运成功率为96.3%,死亡率为8.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收入专科或ICU病房2h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创伤评分予以患者现场急救、转院急救、院内急救以及病房急救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自本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共28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其临床治疗措施以及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经过平均时间为1年的随访,所有患者均为1期愈合,没有出现感染或者涎瘘等并发症出现。2例患者出现面神经损伤、1例患者出现颞下颌关节强直以及1例患者出现张口受限等并发症。结论对下颌骨髁状突骨折患者应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或者切开复位等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收到突出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翼外肌附着应该保留,手术方法经过颌后区入路,能够降低患者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的概率;对囊内粉碎性骨折以及髁状突骨折伴有关节盘显著移位的患者,需要有妥善的处理和护理,避免出现颞下颌关节强直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喂养指数在评价城市6~18月龄婴幼儿体格发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提出的喂养指数评分体系为依据,评价广州市荔湾区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ICFI),依据WHO参考标准计算该婴幼儿群体的各类Z评分,分析ICFI与各类Z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共调查6~18月龄婴幼儿474名,ICFI为(7.29±2.25),高于全国平均值(5.9±2.6),其中6~8月龄(145名)、9~11月龄(81名)、12~18月龄婴幼儿(248名)喂养指数分别为(6.87±2.32)、(7.26±2.18)、(7.54±2.00),随月龄增加而增加(F=4.141,P=0.016)。ICFI在6月龄组与WHZ之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月龄组与HAZ之间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市6~18月龄ICFI高于全国平均值。ICFI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婴幼儿群体的生长发育状况,并可用于婴幼儿喂养方法的综合评判,但其应用效度有待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科室2010年6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随机分为两组,20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手术方式,20例采用后路椎弓根植骨手术方式。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前、术后1周、取内固定前、取内固定后3个月的伤椎压缩率及Cobb’s角,伤椎椎体内骨缺损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均获有效随访6~38个月,伤椎椎体压缩率术后1周5.9%2.2%、取出内固定后3个月6.7%1.7%,较术前38.2%5.2%显著改善。伤椎Cobb’s角术后1周3.3%1.9%,取出内固定后3个月6.2%2.8%较术前19.3%4.5%也有明显的恢复。但术后1周与内固定取出前末次随访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植骨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能显著的维持伤椎高度,较好的预防椎体高度丢失。
简介:摘要目的对微创闭合复位多根钢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的跟骨骨折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比较两种治疗方式,为微创闭合复位多根钢针内固定这种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在2006年-2014年在本科行手术治疗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资料。年龄23岁~63岁,平均42岁。均为闭合性跟骨明显移位骨折。随访1年。其中微创闭合复位多根钢针内固定组40例。男37例。女3例。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组20例。男16例。女4例。测量两组手术患者手术前后Bohler角、Clssane角、跟骨宽度、高度进行比较,另采用Kerr跟骨骨折评分系统进行评分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宽度较术前明显改善,Kerr跟骨骨折评分两组患者均满意。术后无明显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及影响工作者。切开复位锁定钢板组术后出现4例切口边缘液化坏死,经换药治疗后愈合,无因钢板外露再次手术行皮瓣转移覆盖者。微创闭合复位钢针内固定组无明显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闭合复位多根钢针治疗跟骨骨折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可早期手术及手术费用低的优点。多适用于粉碎不严重的移位骨折,如具有大块舌状骨块SandersⅡ型和SandersⅢ型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适用于SandersⅢ型和SandersⅣ型严重粉碎及关节面严重压缩骨折,其可在直视下解剖复位,同时坚强内固定,必要时直接植骨,锁定钢板固定更牢靠,无须石膏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但需仔细无创操作,减少软组织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固定后胫骨骨折骨不连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348例带锁髓内钉固定胫骨骨折中发生骨不连36例。采用冲击波治疗10例;髓内钉动力化8例;髓内钉动力化加自体植骨6例;单纯自体植骨5例;改钢板固定加自体植骨3例;肥大型骨不连更换髓内钉4例。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28个月。6个月内再手术者较6个月后再手术者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冲击波治疗10例中1例不愈合,经2次冲击波治疗后愈合。髓内钉动力化8例中2例不愈合,经冲击波治疗后愈合,其中2例发生骨缩短;髓内钉动力化加自体植骨6例均愈合;单纯自体植骨5例中2例8个月未愈合,更换髓内钉加自体植骨后愈合;改钢板固定加自体植骨3例均愈合;肥大型骨不连更换髓内钉4例均愈合。结论早期治疗带锁髓内钉固定后胫骨骨折骨不连效果肯定。髓内钉动力化可促进骨愈合,但有引起骨缩短的可能;更换髓内钉或钢板加自体植骨治疗骨不连效果满意;冲击波有促进骨不连愈合的作用。
简介:摘要线粒体一直被认为是细胞能量生产和代谢工厂,正常的线粒体功能是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和细胞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需要高能量代谢的骨骼肌和心肌尤为重要。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形成及其分子生物学诊断需要临床和实验室的检测。线粒体疾病的基因双重性,多器官系统特征以及广泛的可识别表型是目前临床诊断所面临的挑战。为了克服这些临床诊断障碍,实验室对线粒体多方面的评价可以提供相对充足的证据,包括血液学,组织化学分析手段,神经影像分析,刺激实验检测,组织和细胞的酶学分析以及DNA检测(MancusoM.,2009)。本文就线粒体的功能性评价方法作以下综述,为临床线粒体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可行的方法学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评价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跟骨骨折的手术技巧与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跟骨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克氏针固定治疗。观察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3年,70例患者术后2~3个月完全愈合,(3.4±0.5)个月后完全负重,X线下单侧跟骨高度与健侧比值为(95.3±4.6)%,且2年后跟骨基本恢复至正常长宽高;AOFAS评分为(88.34±1.23)分,术前Bohler角为(16.3±2.6)度,术后为(24.8±10.5)度;70例患者中,43例恢复佳、20例恢复良好、4例恢复尚可、3例恢复差,优良率为90.0%(63/70)。结论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跟骨骨折的疗效十分显著,且能有效减少患者各种并发症,还能加速患者病情康复,因此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作者自2001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骨不连患者43例,髂骨取骨移植26例,局部新生骨痂取骨移植治疗17例,局部取骨移植治疗的17例均达到骨愈合的目的,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