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对有关犯罪性研究的回顾与评价,提出了对犯罪性进行评估的新构想,方法釆用文献研究法。结果国内对犯罪性抨估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从人格特征(包含社会评价维度的人格特征)出发,提出从自我控制、社会人际关系,价值观、责任心四个堆度对犯罪性进行评估,结论需要加强对犯罪性抨估的本土化研究。

  • 标签: 犯罪性 人格 评估 构想
  • 简介:摘要激情犯罪心理来源于行为人的欲求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性,因而具有需要满足的畸形性和急迫性、不良心理体验的急剧扩展性、情境刺激与反应的不对称性、犯罪决意形成的超坚定性等显著特征;要预防激情心理的发生,必须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运用精神分析疗法、合理情绪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等心理治疗技术,帮助行为人调节自己的需要结构,减轻不良情境的刺激,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犯罪心理外化为犯罪行为。

  • 标签: 激情犯罪心理 心理特征 心理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智商对少年犯罪行为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WAIS智力测验量表对70名违法犯罪的少年及同龄的653普通中学的中学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低智商与少年犯罪有密切的关系。结论智商对少年犯罪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 标签: 少年犯罪 智商
  • 简介: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不断增多,影响了社会稳定、家庭幸福和自身的成长进步。文章主要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诱因及特点,提出了几点预防措施。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心理诱因 特点 预防措施
  •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男性犯罪青少年与对照组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方法根据特定的选入标准收集筛选出关于犯罪青少年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成果5项,将父亲6因子母亲5因子分别计算效应量值,进行分析。结果父亲过度保护因子d=0.60,95%CI=(-0.31,1.5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d=3.34,95%CI=(-7.11,0.44);母亲拒绝否认因子d=0.21,95%CI=(-4.70,4.27);差异不顾着,其他各因子差异顾着。

  • 标签: 父母教养方式 元分析 效应量 犯罪青少年
  • 简介:目的探讨性犯罪服刑人员不同刑期及服刑时间的心理特征,为性犯罪的社会心理评估和矫治干预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0名性犯罪服刑人员进行研究.比较不同服刑期限及己服刑期限对其心理特征的影响。结果罪犯组内短刑期组与长刑期组在EPQ的精神质因素上有显着性差异;罪犯组内不同的已服刑时间在EPQ的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性、掩饰性因子及消极应对方式指标上均有显着性差异.而且精神质、神经质、消极应对方式倾向随己服刑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掩饰性因子随已服刑时间的延长掩饰性越来越差。结论性犯罪服刑人员的心理状况随着刑期及已服刑时间的延长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羞.

  • 标签: 性罪犯 心理特征 焦虑 抑郁 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在其心理冲动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该心理冲动是行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与社会发生冲突产生负面情绪不能得到缓解而产生的心理防卫冲动。与社会发生冲突的原因在于行为人的行为要么超出社会要求而感受到被社会限制,要么没有达到社会要求而感受到被社会抛弃,但都是社会归属感缺乏的表现。这种归属感的缺乏导致行为人产生异常心理防御,即用反向或者投射方式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以满足内心的畸形平衡。因此,探究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既有利于犯罪嫌疑人刻画,也有利于犯罪预防。

  • 标签: 犯罪心理 社会归属感 刻画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性犯罪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为性犯罪的社会心理评估和矫治干预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0名性犯罪服刑人员及40名正常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罪犯组较正常对照组在EPQ的精神质、神经质、掩饰性因子及焦虑、抑郁、消极应对方式指标上均有显着性差异,在焦虑、抑郁情绪与人格之间的相关上得出P指标与SAS指标呈显着正相关,N指标与SDS指标、SAS指标呈显着正相关,L指标与SAS指标呈显着负相关,在应对方式与人格的相关方面,N指标与消极应对指标呈显着正相关。结论性犯罪的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标签: 性罪犯 心理健康 焦虑 抑郁 应对方式
  • 简介:摘要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借助媒体平台能获取更多的资讯,这在丰富其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心理健康的隐患,尤其是一些暴力影视,充斥着暴力美学,会对青少年冲动性暴力犯罪产生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暴力影视对青少年冲动性暴力犯罪的影响,并集中讨论了具体的预防机制,仅供参考。

  • 标签: 暴力影视 青少年 冲动性暴力犯罪 影响 预防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凶杀案件中的犯罪学特征并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司法鉴定所2010年1月—2017年6月期间受理的179例凶杀案件的实施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91例患精神分裂症实施者纳入研究组,另将88例精神正常者纳入对照组。采用自制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案例调查表对其犯罪学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两组年龄、受教育年限、性别、户籍、职业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作案特点和作案本人情况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作案多为无诱因、无预谋的,作案动机多呈病理性,危害对象以近亲和朋友为主,攻击行为史少于对照组,案发前大多有思维障碍、情绪状态不稳定、社会功能受损、无刑事责任能力。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凶杀案件中的犯罪学特征异于正常人,应对其加强治疗、管理及监护,防范其暴力行为尤其后果恶劣的凶杀案件,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凶杀 司法精神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