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期我院收治的 45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所有纳入患者均接受口腔正畸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治疗 1年后的牙周出血指数、前牙覆盖、牙周袋深度、牙槽骨高度。结果:牙槽骨高度治疗前与治疗后与治疗 1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与治疗 1年后,牙周出血指数、前牙覆盖、牙周袋深度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应用口腔正畸治疗,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口腔正畸 牙周病 前牙移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选择口腔正畸治疗方案对牙周病导致的前牙移位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 2017年 9月 -2018年 9月期间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 ,共选择 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患者进行口腔正畸治疗 ,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研究患者口腔正畸治疗前后的效果比较。结果:对本文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 ,患者在牙槽高度、牙周袋深度和出血状况等方面都明显比治疗以前更优 ,特别是患者的咀嚼情况 ,相对于治疗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善 ,前后进行了相关比较 ,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选择口腔正畸方案治疗 ,可以有效取得理想治疗效果 ,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 ,提升患者的美观度,临床价值值得被认可。

  • 标签: 口腔正畸 牙周病 前牙移位
  • 简介:内容摘要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 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为实施防护提供依据。方法观察记录 156例 PICC置管患者导管移位的相关因素及导管移位的情况,分析导管移位的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结果 本组 PICC导管发生移位者 28例( 17.9%),其中外移 20例( 71.4%,外移 1-3cm者 15例、 3-5cm者 3例、> 5cm者 2例 )。体内回缩 8例( 28.6%,回缩 1-2cm者 6例、回缩 2-4cm者 2例)。结论 PICC导管发生移位的主要原因有导管固定不牢、护士操作不规范、皮肤过敏、瘘道形成、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等多种因素。须掌握正确管道维护方法,防止管道移位,方可延长管道的使用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 标签: PICC导管 肿瘤 导管移位 原因分析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研究关节造影辅助治疗儿童骨折移位≤2 mm肱骨外髁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例肱骨外髁骨折患儿。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行克氏针内固定手术;观察组采用关节造影,闭合复位,行皮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实验结束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三个月后对患儿进行随访,通过Hardacre 对两组进行评分比较,对比两组的优良率,观察组的优良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究于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诊断期间应用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取得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科室接受检查的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58例作为研究主体,在研究期间分别应用螺旋CT扫描以及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对比评估检查结果。结果:和CT诊断比较,磁共振动态扫描后关节盘移位检出率、诊断准确率较高P0.05。结论:于颞下颌关节盘移位诊断期间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准确观察关节盘移位情况,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可借鉴推广。

  • 标签: 磁共振动态扫描技术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宫腔镜下宫腔粘接分离术的方式对于宫腔粘连的相关治疗效果。方法:首先选择在我院进行相关治疗的宫腔粘连患者共计 80例进行临床研究,对患者进行宫腔镜下的宫腔粘连分离术进行详细治疗,使用对照试验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每组患者共计 40人,我们对于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宫内节育器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观察组则使用球囊导尿管和口服戊酸雌二醇进行术后治疗。以上的所有患者中,不孕不育的患者共计 69例,患者均进行腹腔镜手术,对所有患者的输卵管通畅程度和盆腔状况进行分析,其余 11例患者为月经量减少,对于这些患者则在手术后进行人工周期治疗,进行 4个月左右的术后随访,进行宫腔镜的全面性检查,对相关疗效进行有效评价。结果:以上 69名不孕不育患者中共计 5次成功病例,另外有 12例患者因为宫腔狭窄,需要进行两次的分离手术工作。所有患者在手术中和手术之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状。以上 80例患者的治疗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预后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宫腔镜下进行宫腔粘连分离手术对于宫腔粘连的治疗效果良好,安全系数相对较高,使用球囊导尿管和口服戊酸雌二醇效果良好,适用于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宫腔镜 宫腔粘连 分离术
  • 简介:【摘要】血清分离胶采血管是临床实验室常用仪器,该仪器封闭性较好,常用于标本加工、采集、取样、运输、储存。但目前,关于血清分离胶采血管中分离胶性质及成分是否会影响分离胶真空采血管中血清储存温度和时间,甚至对检查结果是否存在影响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基于对血清分离胶采血管材质、分离胶性质、分离胶采血管标本储存温度、时间、血清免疫球蛋白与血清分离胶采血管标本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血清分离胶采血管是否会影响激素、电解质、药物、 C反应蛋白生化检查结果。

  • 标签: 血清分离胶采血管 生化检测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26例(26只眼)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且手术顺利,术中未出现后囊破裂等并发症。结论:白内障继发青光眼选择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且手术风险相对较低,手术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相对较高。

  • 标签: 房角分离 白内障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26例(26只眼)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且手术顺利,术中未出现后囊破裂等并发症。结论:白内障继发青光眼选择超声乳化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且手术风险相对较低,手术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相对较高。

  • 标签: 房角分离 白内障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方法:选取我院 2018 年 2月至 2019 年 2月间收治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共 90 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方式的 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常规传统治疗方式的 设定为对照组,每组 45 例患者。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收到一定效果,且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由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发生比例为 11.11% ( 5 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比例 24.44% ( 11 例),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可以 提升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比例, 故方案值得推广。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房角分离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探析腹直肌分离与盆底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我院71例产妇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均确诊生产后出现腹直肌分离和盆底功能障碍症状,选取同一时间段在我院妇产科分娩,并且产后正常的71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提肛肌功能、提肛肌裂孔面积以及脐上方3cm、脐部以及脐下3cm的腹直肌间距,比较两组产妇的不同位置的腹直肌间距及提肛肌裂孔面积。结果 结果见,两组产妇脐上3cm、脐下3cm的腹直肌间距差异不大(P>0.05),但脐位置的腹直肌间距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间距明显更大(P<0.05);观察组产妇的提肛肌裂孔面积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直肌分离、提肛肌裂孔面积与盆腔功能变化具有相关性,应注重对腹直肌间距的检查,并及时于最佳时机选择干预,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问题发生率。

  • 标签: 高频超声 腹直肌分离 盆底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 2016年 1月 ~2018年 12月收治的 9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48例,对照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治疗,观察组行超声乳化摘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眼压、房角宽度及中央前房深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治疗有效率为 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9.17%( P<0.05)。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眼压,提高视力,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超声乳化吸除 白内障 房角分离术 青光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对于预防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提供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此次研究从本科室2020.12.-2021.12.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中选出40例(80只眼睛)开展临床研究,由患者到院顺序实施分组,选用小梁切除方法的20例(40只眼睛)患者纳入常规组,选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治疗方法的20例(40只眼睛)患者纳入研究组。对40例(80只眼睛)患者的视力和眼压情况在手术前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后研究组的眼压明显低于常规组,视力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予以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方法治疗效果明显,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够使患者的眼压下降,视力有所提升,值得临床上研究和运用。

  • 标签: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 小梁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