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献血前与产品的血小板形态参数的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寻找改进措施,保障单采血小板的含量符合要求。方法统计2007-2014年经质检血小板含量<2.5×10^11/袋24例,≥2.5×10^11/袋344例。按血小板含量2.5×10^11/袋为分界线分成2组,研究组间献血前MPV、PDW与产品的MPV、PDW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血小板采集量≥2.5×10^11/袋组与<2.5×10^10/袋组的献血前MPV、PDW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产品的MPV、PDW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献血前血小板形态变异,影响血小板采集量。对于献血前MPV>9.0855fl或PDW>12.5756%的献血者考虑采集效率降低,应适当增加处理全血量或暂缓献血。
简介:目的通过对单侧唇裂关键性畸形要素:唇高不足、人中嵴变短的调查分析患侧上唇提出单侧唇裂新的临床分类,即定量分类。方法对单侧唇裂病例的健侧唇长及患侧裂隙内、外两侧唇长进行测量,将裂隙内、外侧唇长分别与健侧唇长进行比较。其相差值在2mm以内为患侧裂隙内侧或外侧唇长正常(与健侧唇长相等时)或接近正常;相差在3mm以上为患侧裂隙内侧或外侧唇长不足。结果100例单侧唇裂定量分类,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第一型,裂隙内、外侧唇长正常或接近正常;第二型,裂隙内侧唇长正常或接近正常,裂隙外侧唇长不足型;第三型,裂隙内侧唇长不足,裂隙外侧唇长正常或近接近正常;第四型,裂隙内、外两侧唇长不足型。结论单侧唇裂临床定量分类与既往教科书按唇裂的部位与程度不同进行分类[1]或以患侧裂隙内、外两侧唇面积不同进行分类[2]及其他有关文献唇裂分类方法[3,4]完全不同。这种分类法,理顺了单侧唇裂分类与修复原则、选择和改进修复方法及疗效评价之间的关系,对正确与合理指导单侧唇裂的修复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单次治疗单发肾结石的成功率。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39例单发肾结石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体外冲击波碎石技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单次治疗成功率。结果本组39例患者手术过程中未出现高热、休克等不良症状,39例单发肾结石患者中,单次手术成功34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8.1±11.5)min,成功率为87.2%。治疗结束后,有35例患者出现血尿,为其实施对应的抗生素治疗后,血尿症状很快缓解,直至消失。结论体外冲击波碎石单次治疗单发肾结石,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且手术时间较短,是单发肾结石比较理想的治疗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