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 目的 分析微量泵推注心血药物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 2016年 1月 ~2018年 2月在我科住院使用微量泵推注心血药物治疗的患者 140例,随机分为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专科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微量泵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药物配制浓度错误、微量泵推进速率设置不当、静脉炎、微量泵故障、微量泵附件不配套和静脉血回流处理不当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 P<0.05)。结论采用微量泵推注心血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微量泵使用过程不 良情况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量泵推注心血药物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并探讨护理对策,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2月在我科住院使用微量泵推注心血药物治疗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专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专科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微量泵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药物配制浓度错误、微量泵推进速率设置不当、静脉炎、微量泵故障、微量泵附件不配套和静脉血回流处理不当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结论采用微量泵推注心血药物治疗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微量泵使用过程不良情况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接诊接收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介入时并未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观察组46例,介入治疗时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依据患者病情予以相应的药物治疗。对照分析两组患者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照组为(13.8±3.9)d,长于观察组的(10.2±2.1)d,检验两组数据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两组患者CK-MB达到峰值时间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检验两组患者各项数据P<0.05,符合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检验P<0.05,区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预后,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硝酸甘油(NTG)晚期预适应是否影响缺血再灌注(I/R)心肌多核中性粒细胞(PMN)的浸润。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在在体大鼠心肌缺血60min再灌注4h模型上分设: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硝酸甘油组。用组织切片方法及髓过氧化物酶法(MPO)检测PMN浸润情况;用伊文思蓝加TTC染色法测梗死范围,并测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结果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硝酸甘油组大鼠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小,血清CK活性明显降低,MPO活性降低,PMN浸润明显减轻。结论NTG晚期预适应可抑制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心肌PMN的浸润。
简介:目的评估开窗支架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及Crawford-SafiⅣ型胸腹主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长海医院收治的16例应用开窗支架行腔内血管修复术治疗的近肾腹主动脉瘤及Crawford-SafiⅣ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分析脉瘤形态、死亡率及短期随访结果。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开窗支架,术后30天死亡率为0,其中2例患者并发Ⅰ型内漏(12.5%),开窗血管的初始通畅率为91.6%(22/24)。术后随访12-36(平均31)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死亡,无动脉瘤破裂,其中1例患者血清肌酸酐升高超过30%并最终死于肾衰竭,另外2例患者分别死于胰腺癌和肺癌。1例患者CT血管造影提示瘤体增大超过20%。结论短期随访发现应用开窗支架治疗近肾腹主动脉瘤和Crawford-SafiⅣ型胸腹主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肾功能恶化及内漏为短期主要不良事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原因与处置方法。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4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1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均行溶栓治疗。统计这些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类型。结果:19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为13例,占比为68.42%。其中包括多形性室早1例,偶发室性早搏2例,房早二联侓1例,频发室性早搏3例,室性早搏1例,室早二联侓1例,房性早搏3例,短阵室速1例,其中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均占23.08%。结论:1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42%,主要类型为频发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临床应根据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目的观察美托洛尔注射液对家兔缺血再灌注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并探讨美托洛尔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方法30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心肌缺血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制备兔左心室楔形心肌块。正常组持续灌流台氏液,心肌缺血组和治疗组灌流台氏液一个小时后停灌半小时,造成心肌缺血,半小时后复灌台氏液并程序刺激诱发心律失常,治疗组复灌的台氏液中含有浓度为2mg/L的美托洛尔。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楔形心肌块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和跨壁心电图,观察正常组、心肌缺血组和治疗组再灌注半小时的QT间期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时程以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dispersionofrepolarization,TDR),记录正常组、心肌缺血组和治疗组缺血再灌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1心肌缺血组较正常组和治疗组TDR明显延长(p<0.05),治疗组和正常组相比,TDR无明显差别(p>0.05)。2正常组,心肌缺血组和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再灌注时为0/10、9/10、1/10,心肌缺血组和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可明显降低再灌注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能够改善再灌注心肌的各项异常的电生理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HmGB1(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缺血再灌注内质网应激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合适的乳鼠脑组织,设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和缺氧/复氧组(99.9%氮气培养)。设HmGB1-小干扰RNA转染组及阴性对照组。对细胞中HmGB1和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蛋白及mRNA表达分别运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和转录-聚合酶反应检测。结果在蛋白及mRNA表达方面,空白对照组细胞中HmGB1和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表达水平比缺氧/复氧组低(P<0.05);HmGB1-小干扰RNA转染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小干扰RNA沉默HmGB1基因对缺氧/复氧组蛋白及mRNA表达具有抑制作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可能与HmGB1及内质网应激有关。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为合理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量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CochraneLibrary(2012年第3期)、CBM、CNKI、VIP及WanFangDate数据库,全面收集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3年1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RCT,44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胺碘酮组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RA的总发生率[RR=0.60,95%CI(0.48,0.74),P〈0.00001]和室颤发生率[RR=0.47,95%CI(0.26,0.85),P=0.01],且不影响溶栓术后冠脉再通率[RR=1.00,95%CI(0.88,1.15),P=0.94],但不能降低术后病死率[RR=0.33,95%CI(0.10,1.09),P=0.07]。结论现有证据表明,胺碘酮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但未能降低病死率。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RCT结果加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小儿心经积热型夜啼治疗中应用推拿结合穴位贴敷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100例心经积热型夜啼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于2021年7月-2023年7月经我治疗,根据单双数法进行分组,单数分到观察组(n=50例),双数分到对照组(n=50例)。对两组夜啼症状好转情况、24h睡眠时间和夜啼发生次数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夜啼症状好转情况更佳,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24h睡眠时间和夜啼发生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24h睡眠时间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夜啼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组内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推拿结合穴位贴敷应用在小儿心经积热型夜啼的治疗中效果较好,可以促进患儿症状的改善,提高患儿的睡眠时间,减少夜啼次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206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MIR)心肌细胞Cx 43表达的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H9C2大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MIR组、miR-206 mimics组和阴性核苷酸组。使用糖氧剥夺再恢复构建心肌细胞MIR模型并培养,然后分别加入miR-206 mimics和阴性对照核苷酸转染。继续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及培养基上清进行指标测定。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IR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而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miR-206 mimics组与MIR组比较,细胞活力进一步下降,凋亡率又有明显增加(p<0.05)。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IR组Cx43、pCx43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ERK1/2/ERK1/2、p-JNK/JNK、p-p38/p38、p-AKT/AKT等相关蛋白比值均明显下降,而P65蛋白和miR-206表达显著增加,两组间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是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是室颤,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意义重大。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在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预防或减少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多种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期对以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简介:目的总结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相关并发症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形成临床经验,从而减少或避免严重并发症。方法建立数据库详细记录2015-2016年期间所有在广东省中医院透析科发生的中心静脉置管术(centralvenouscatheterization,CVC)相关信息,包括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操作细节、并发症和结局等,总结分析CVC的不利因素及并发症,并探讨其防范措施。结果共行CVC277例,其中72例(25.99%)未能一次性穿刺成功,期间出现不利因素主要有导丝置入受阻、血管不充盈、患者情绪紧张、形成血肿等情况。40例(14.44%)患者在术中出现了并发症,主要为误穿动脉、血肿、穿刺处渗血、导管位置不良,经过相应处理后均完成置管。其中3例(1.08%)患者出现导管位置不良并发症,结合相关检查及多个科室协助,最后予调整导管位置或重新置管。结论血管不充盈、患者躁动、导丝置入受阻、血肿形成等情况是CVC常见的不利因素,操作者应及时识别、预防及处理,必要时借助x线、B超等影像学检查或多学科会诊,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目的总结经皮穿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pEVAR)中应用PercloseProGlide血管缝合器的经验,并评估该缝合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7月完成的57例pEVA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57例患者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手术即刻技术成功率为100%(57/57),手术平均时间(93.5±17.8)min。ProGlide共缝合106处股动脉入路,其中缝合20F~22F血管鞘36例次,18F以下血管鞘70例次。血管缝合器一次成功率88.7%(94/106),二次成功率91.5%(97/106)。缝合失败导致穿刺点出血5例,其中2例行手术探查止血,3例局部压迫并加压包扎止血;入路动脉闭塞4例,均行手术探查并重新缝合。术后蓝趾综合征(垃圾脚)6例,发生率5.7%(6/106)。围手术期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pEVAR术中使用PercloseProGlide缝合器安全有效,加强术者经验并挑选合适患者有助于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特点。方法 对2021年2月-2022年2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中R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开通冠状动脉时间<6h,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发病率高于6-12h、12-24h;开通冠脉时间<6h,快速型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低于6-12h、12-24h;频发室性早搏发生率6-12h内最高;缓慢型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LAD<LCX<RCA;窦性停搏发生率:LAD<RCA<LCX;快速型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发生率:LAD>LCX>RCA;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LAD>RCA>LCX;心室颤动发生率:RCA>LAD>LCX。结论 AMI患者直接行PCI术中发生RA的风险较高,梗死部位直接影响RA类型且再灌注时间直接影响RA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型术(CAS)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近中期效果及围术期并发症。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将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例随机入组(CEA组71例,CAS组108例),比较两组围术期卒中、死亡、心梗及并发症发生率,门诊随访记录卒中、死亡、心梗及再狭窄率,比较两组临床结局。结果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CEA组30天总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CAS组(2.82%vs12.04%,P=0.029),两组大卒中、小卒中各自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0天死亡、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仅出现在CAS组。CEA和CAS组高灌注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7%vs13.89%,P=0.61);CEA组术后高血压发生率高(8.45%vs2.78%,P=0.04),CAS组低血压发生率高(1.41%vs10.19%,P=0.046)。两组切口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3%vs9.26%,P=0.38)。平均随访24.7月,两组总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同侧卒中、死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AS组总卒中/死亡率高于CEA组(13.55%vs4.22%,P=0.045)。CAS组再狭窄(〉50%)发生率明显高于CEA组(13.46%vs4.22%,P=0.043),再狭窄多引起非致残性卒中复发。结论CEA和CAS均可有效预防卒中,CAS有更高的围术期卒中/死亡发生率,CEA具有更低的再狭窄率,术后再狭窄往往导致术后非致残性卒中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