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转染人骨形成蛋白-7(Bonemorphogeneticprotein-7,BMP-7)基因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与胶原膜(BME-10X)复合培养后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将hBMP-7基因转染Beagle犬BMSC,与胶原膜复合培养后,植入裸鼠皮下,8周后取材,HE、Mallory染色及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异位成骨能力。结果各组均有不同程度Ⅰ型胶原的表达,转染组和未转染组显著高于单纯膜组,转染组又显著高于未转染组(P〈0.05)。结论转染了hBMP-7基因的BMSCs具有更强的异位成骨能力,有望成为牙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创伤后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30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30例DVT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30例骨创伤但未发生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选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对C反应蛋白(CRP)含量进行测定,选用PT导出法对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测定,选用散射比浊法对D-二聚体(D-D)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FIB、D-D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年龄、多部位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治疗之后FIB、D-D明显低于治疗之前,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D-D、FIB升高与年龄、骨折状况是骨创伤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骨折状况越严重,年龄越大,那么静脉血栓发生率、危险性就会越大,溶栓治疗对于骨创伤后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骨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医院接受骨创伤手术的术前无静脉血栓的患者108名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把这些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于对照组的患者来说,主要是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干预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开展一些早期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的患者DVT和PTE的发生概率明显要低于对照组的患者;结论总的来说,骨创伤手术之后的早期护理干预非常关键,它能够有效地使得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得到预防,对患者的恢复和预后都能够产生比较良好的作用,在临床当中具有着有效的推广意义和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肋骨骨折骨性骨痂形成期不同体位低剂量CT图像质量。方法回顾30例肋骨骨折患者资料。均于创伤3d内行首次常规CT扫描,骨性骨痂形成期以常规体位、肩区改良位进行2次低剂量(30mA)扫描。评估不同体位第1~4后肋区、其余肋区低剂量图像质量,记录各肋区显示骨折处数。对同一肋区不同体位图像质量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显示骨折处数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常规体位及肩区改良位全部患者第1~4后肋区平均图像诊断可接受率分别为1.97±0.72、3.17±0.46,主观噪声和伪影分别为1.97±0.72、3.17±0.46,显示骨折处数分别为10、30;其余肋区平均图像诊断可接受率分别为3.23±0.43、2.93±0.25,主观噪声和伪影分别为3.23±0.43、2.97±0.18,显示骨折处数分别为90、86。两种体位相比,各肋区图像质量评分及第1~4后肋区骨折显示处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肋区骨折显示处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骨骨折骨性骨痂形成期低剂量CT复查患者,如第1~4后肋区有创伤宜选用肩区改良位,无创伤宜选用常规体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前牙区与前磨牙区根尖囊肿摘除后行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的骨形成情况;方法:本次研究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胫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形成原因,评价治疗效果,总结防治经验。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共收治35例胫骨干骨折骨不连,纳入观察组,同期收治未发生骨不连股骨干骨折78例纳入对照组,调取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因素分析;均采用手术治疗,均采用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联合骼骨骨膜移植术6例,带锁髓内钉术9例、外支架固定术20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开放性骨折、横型骨折、术后感染、皮肤软组织缺损比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均获得成功,住院时间4~15日,随访时间8个月~25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12个月、平均(6.7±1.8)个月,4例再次发生骨不连,愈合者未见后遗症。结论胫骨干骨折骨不连的形成原因较复杂,伤情重且复杂、术后感染是骨不连危险因素,需选择合适的初次治疗手段,积极防治术后感染,及早发现骨不连,争取患者同意,采取更积极的治疗策略。
简介:目的探讨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在骨创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应用和提高滤器取出率的途径。方法对2007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6例骨创伤合并下肢DVT(均经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于骨科手术前均置入可回收滤器,以预防围手术期发生致命性肺梗塞(PE)。采用圈套器联合导丝牵拉法处理倾斜滤器;对滤器内大块血栓置管溶栓治疗。结果486例可回收腔静脉滤器均置入成功。围手术期无症状性PE发生。滤器在体内的留置时间为(18.4±4.3)d,其中152例捕获到血栓。447例患者进行了滤器取出操作,共取出滤器441个,技术成功率为98.7%,6例取出失败。总的滤器取出率为90.7%。结论可回收滤器用于骨创伤合并下肢DVT患者可有效预防PE。完善的患者信息登记和随访、妥善处理滤器内血栓和滤器倾斜,有助于提高滤器取出率,更好地发挥可回收滤器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创伤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的8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8.09月至2020.09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老年骨创伤患者,按不同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护理)与观察组(n=40,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护理满意度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对老年骨创伤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能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几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了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骨创伤下肢治疗的64位病例作为考察样本,将其随机划分为两个平行的治疗组,每组包含32名参与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比相应的干预效果。结果:经过护理后发现,实验组的关节康复评分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出现血栓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关节功能,减少静脉血栓发生概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胫腓骨骨折患者治疗中,实施有限切开外固定架固定配合专利中药接骨方的治疗效果。方法:择30例患者,分为常规、观察两组(n=15),前者有限切开外固定架固定治疗,后者有限切开外固定架固定配合专利中药接骨方治疗,比较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前,常规、观察组关节功能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