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研究探讨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输注对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采用雌性BALB/c小鼠30只,参照姚军等方法建立免疫介导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实验分模型组、MSC组及照射组。MSC组于制模后3天从小鼠尾静脉1次性输注人骨髓MSC1×10^6,观察各组小鼠外周血象变化、第28天存活率、骨髓有核细胞数量、造血集落生成和骨髓病理学特征。结果显示:于制模后第7天,模型组外周血WBC显著低于MSC组和照射组,分别为(0.65±0.05)×10^9/L,(2.45±0.71)×10^9/L,(2.30±0.33)×10^9/L;第10天3组均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第14天模型组血象指标仍持续降低,而MSC组及照射组血象指标开始回升,至28天3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18.2%、80%和100%,MSC组小鼠存活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MSC组小鼠单侧股骨有核细胞数量、造血祖细胞集落生成数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而与照射组结果一致。结论:MSC输注可减轻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小鼠骨髓造血衰竭程度,提高存活率。
简介:本研究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暴露于较高氧浓度环境下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HSC)内的异常增高的活性氧(reactiveoxygenspecies,ROS)对其生物学功能造成损伤的机制.通过模拟骨髓平均氧浓度(5%O2)、静脉平均氧浓度(12%O2)、动脉平均氧浓度(20%O2)来培养骨髓造血干细胞(BMHSC),采用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细胞周期的细胞比例;AnnexinV/PI双标记法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利用PCR技术检测细胞ATM基因表达;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P21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与5%O2对照组比较,12%O2、20%O2组、氧浓度连续变化的5%-12%-20%O2组进入G1期、S期、G2/M期的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同步检测的ATM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21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ROS通过ATM基因表达抑制和细胞周期蛋白P21活化,导致BMHSC的凋亡.
简介:本研究模拟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HSC)移植中HSC所经历的氧环境,研究不同氧浓度对小鼠骨髓HSC生物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采用体外扩增实验、定向分化实验、细胞周期分析、活性氧测定及亚致死量射线照射小鼠骨髓原始Lin-c-kit+Sca-1+HSC移植等方法,分别检测了Lin-c-kit+Sca-1+HSC的扩增能力,细胞周期,活性氧水平及造血重建能力。结果表明:低于常氧浓度,特别是乏氧的氧环境能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增强原始骨髓HSC体外扩增能力,增加红系集落(BFU-E)、粒单集落(CFU-GM)、红系粒单系巨核系集落(CFU-GEMM)的数量,维持较多的HSC处于G0/G1期,进而明显促进移植后小鼠的脾集落(CFU-S)生长及提高移植小鼠存活数量。而暴露于常氧、不恒定且氧浓度变化剧烈的氧环境中的骨髓HSC能产生较高水平的活性氧,上述功能指标都较低。结论:骨髓HSC的活性氧水平与周围氧环境中氧浓度水平及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水平的活性氧损害骨髓HSC的功能。在恒定的较低浓度的氧环境下培养及应用抗氧化剂对于骨髓HSC移植可能更有益。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SCT)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uto-SCT)作为多发性骨髓瘤一线治疗的意义。 方法 检索Medline、 Embase、 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 2018年 12月,共确定了六个试验,共计 1871名受试者。本文采用 Review Manager 5.1版软件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 Meta分析。结果 Allo-SCT组与 Auto-SCT组相比,完全反应率( CR)显著增高 (RR,1.77 95%CI[1.23,2.55](p=0.002)),但无进展生存期( PFS) (HR 0.82 95%CI[0.64,1.04](p=0.10))和总生存期( OS) (HR 0.91 95%CI[0.67, 1.23](p=0.5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因被相对较高的治疗相关死亡率 (TRM)所抵消 (RR,3.42 95%CI[2.24,5.23](p
简介:本研究探讨用多西环素调控IL-3基因表达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对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促进作用.构建含小鼠IL-3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转染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获得QXMSC1Tet-on-IL-3;体外加入多西环素诱导IL-3基因表达并检测IL-3表达活性;观察细胞培养条件上清液对造血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作用及QXMSC1Tet-on-IL-3与骨髓细胞共培养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西环素提高了QXMSC1Tet-on-IL-3细胞系IL-3的表达,促进骨髓造血祖细胞克隆形成数;与骨髓细胞共培养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结论:应用多西环素诱导外源基因转染的骨髓基质细胞IL-3的表达,可促进造血.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21年 7月至2021年9月所接收的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国内外对骨髓瘤临床治疗的标准,用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评价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采用国外先进的单因素分析方法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后的效果显示(治疗完全痊愈的患者达到53.97%)效果明显高于未治疗之前(治愈率达到2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因素研究过程中显示,ISS分期(一和二占到百分之八十; 三占到百分之六十九点八)、经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效果显示(完全得到治疗或者明显改善的患者占到82.7%;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占到27.3%)是多发性骨髓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ISS分期(一和二占到百分之1九十六点七; 三占到百分之十五点二)、术前的保守治疗(≥8, 58.6%; <8,50.0%)、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前的(完全痊愈或得到明显的治疗效果占到100%;治疗效果不明显的占到31.0%)、风险分层(高风险占到0.00%;低风险或无风险占到39.3%)、移植后的治疗效果(完全缓解或较好的部分缓解,63.5%;较差的部分缓解,9.1%)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无进展生存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中,ISS分期和移植后的治疗效果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ISS分期及移植后的治疗效果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简介: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移植及二者联合移植在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疗效、毒副作用、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复速度等临床方面的差异,总结归纳三种不同移植方式在治疗难治性淋巴瘤方面的优劣。68例难治性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了大剂量放化疗结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中10例患者为单一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ABMT),46例患者为单一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peripheralblood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PBHSCT),12例患者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peripheralbloodhematopoieticstemcellstransplantationcombinedwithautologous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APBHSCT+ABMT)。结果表明:ABMT、APBHSCT、APBHSCT+ABMT的治疗有效率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和75%、57.1%、33.3%);(86.4%和74.4%、54.2%、38.1%);(83.3%和72.7%、55.6%、40%)。白细胞恢复时间分别为13天、11天、8天,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17天、14天、9天。在移植后3个月、6个月、1年时检测ABMT、APBHSCT、APBHSCT+ABMT患者T细胞亚群正常率分别为(0%、33.3%、60%),(10.8%、32%、73.9%),(27.3%、55.6%、85.7%)。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联合自体骨髓移植与单一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当,但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APBHSCT+ABMT)患者的造血功能恢复略快,有利于拓宽年龄偏大和造血功能受损患者移植方式的选择。
简介:为了观察rhG-CSF动员对外周血和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上CXCR-4表达的影响,应用三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动员前后骨髓和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上CXCR-4的表达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G-CSF动员显著增加了外周血MNC及骨髓CD34+细胞上CXCR-4的表达,骨髓MNC及外周血CD34+细胞上CXCR-4的表达无变化,稳态骨髓(SS-BM)中CD34+细胞比例与G-BM、G-PB中CD34+细胞比例呈正相关,与采集到的骨髓及外周血中CD34+细胞/公斤也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结论:G-CSF体内应用后CD34+细胞上CXCR-4表达的变化可能是动员机制的一部分,CXCR-4的高表达可能有利于MNC的植入,SS-BM中CD34+细胞的含量可作为动员效果好坏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