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乙肝患者的家属当中,能够主动接种乙肝疫苗的相关情况以及具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被诊断为乙肝患者的102名家属为研究组对象,再选择相同时间段内102名家中无乙肝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居民为参照组,对两组实验对象的乙肝疫苗主动接种现状以及具体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结果研究组当中主动接种乙肝疫苗的人数明显多于参照组,两组实验对象的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影响因素类型较多,包括实验对象家中有乙肝患者、研究对象文化程度以及乙肝方面知识的知晓率。结论乙肝患者家属主动接种乙肝疫苗的例数要略多于其它对象,其影响因素较多,需要相关的医疗机构等切实掌握实际情况,以便控制乙肝病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检验方式以及其检验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资料86例作为研究组,分别对研究组患者选用HBV-DNA检验法进行检测和乙肝五项检验法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检验方式的阳性率。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患者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均为阳性,但HBV-DNA阳性率检测率为65.12%。其中HBsAg、HBeAg、抗-HBc检测结果相近,不具备统计学差异(P<0.05);抗HBs+、抗-HBc+、抗-HBe检测结果符合率较低,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检测中使用乙肝五项检验法能够快速对其进行检测但准确率有一定局限,而HBV-DNA检验法能够更加精确的判定其结果,临床医学中对患者进行乙肝病毒携带检验可以结合两种检验手法对患者病情进行逐步确认。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针对来该医院注射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合并乙肝疫苗的84例婴儿及其母亲临床资料做总结性研讨,讨论接种后的成果是否理想。方法现将84例研讨对象资料做回顾性分析,依据所采用诊疗方式划分为三组。参照A组,参照B组以及研讨组。每组分别为28例成员。参照A组新生儿降生后按0、1、6月仅接种乙肝疫苗。剂量每次一针,10微克。参照B组新生儿降生后,既不接种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同时也不接种乙肝疫苗。研讨组在新生儿降生24小时内接种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100IU后,同时在在0、1、6月分别接种乙肝疫苗一次,剂量每次10微克。对比三组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参照B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抗乙肝病毒携带率与参照A组、研讨组携带率更高。同时研讨组携带率更小于参照A队。参照A组副反应发生情况总比例7.14%,包括低热1例,皮疹1例,共2例。参照B组由于没有进行任何接种措施,因此未出现任何副反应发生情况。研讨队副反应发生情况总比例为3.57%。参照A组、参照B组以及研讨队的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差距较弱,(P<0.05)。结论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具有显著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效果,并且不会给婴儿机体造成损害,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对诊断及治疗乙肝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05月-2017年0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有16例,乙组有24例,丙组有12例。定量检测所有患者的HBV-DNA。结果在甲组中,阳性例数为16例,阳性率高达100%,在乙组中,阳性例数为18例,阳性率为75%,在丙组中,阳性例数为6例,阳性率为50%。甲乙丙三组检测结果对比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对乙肝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196例HBV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临床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对比两组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情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情况、满意度以及治疗前后白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结果联合组HBeAg转阴23例,转阴率为26.14%;对照组转阴8例,转阴率为9.09%;两组HBeAg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10,P=0.003<0.05)。联合组HBV-DNA转阴33例,转阴率为37.50%;对照组HBV-DNA转阴14例,转阴率为15.91%;两组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479,P=0.001<0.05)。治疗前,两组IL-2、IFN-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74,P=0.022<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BV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1200例非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其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结合测定结果确定低水平HBsAg阳性例数,分析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HBsAg阳性122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31例,占总数2.58%,占HBsAg阳性人数25.40%;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14例,占45.16%;1~2μg/L的5例,占19.35%;2~5μg/L的12例,占35.48%;低水平HBsAg人群进行5项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检测,以HBs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抗-HBc)阳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e)阳性模式为主;HBsAg与抗-HBs同时阳性仅出现在HBeAg1μg/L以下人群中。结论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临床测定相关低水平血清HBsAg,对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且同时检测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标志物,对确定以上人群有促进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中共选择疑似乙肝患者121例参与试验,安排所有患者在早晨空腹状态下进行静脉血液标本采集工作,将血液标本离心处理后,分别采用ECLIA和ELISA检测方式对其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结果经过对比研究,ECLIA和ELISA在检测HBsAg、HBsAb、HBeAg和HBcAb方面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ECLIA在检测HBeAb方面明显优于ELISA检测方式(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ECLIA和ELISA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ECLIA在HBeAb检测中具有更高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检验中的前S_1抗原和HBV-DNA检测价值对比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我院检验科的400例乙肝病毒检验标本进行检验,依照血清学检验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前S_1抗原检验,观察组给予HBV-DNA检验,观察每组对在乙肝病毒检验血清标志物HBeAg的诊断疗效。结果观察组HBeAg阳性和HBeAg抗阳性的检验正确率为95(190/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检验正确70%(140/2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S_1抗原在乙肝病毒检验中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中的检验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正确率,且HBV-DNA检测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强特点,前S_1抗原的假阴性并不意味着HBV-DNA检测价值的缺失,而是在期间承担着更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征,值得临床连用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恩替卡韦联合霉酚酸酯治疗对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病毒学应答、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占46.99%(39/83),运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占53.01%(44/83),运用恩替卡韦联合霉酚酸酯治疗;以HBV-DNA阴转率、生化学复常率、HBeAg转换率、HBsAg滴度下降50%比例、肌酐、尿素氮、白蛋白、尿蛋白作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HBV-DNA阴转率、生化学复常率、HBeAg转换率、HBsAg滴度下降50%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肌酐、尿素氮、尿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肝功能稳定,对恩替卡韦治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无耐药病例出现。结论恩替卡韦联合霉酚酸酯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具有较好的病毒学应答效果,显著改善肾功能,安全性尚可,值得研究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不同核酸检测方法对献血者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检测能力。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到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8000名人员,对其分别选择ProcleixUltrio以及nested-PCR两种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对其血浆标本予以HBV核酸检测,同时序列分析核酸阳性标本。结果通过研究后可知,40名献血者HBsAg检测结果为阳性,比例经计算后为0.50%,420名献血者抗-HBc结果为阳性,比例经计算后为5.25%,25例献血者经过ProcleixUltrio以及nested-PCR能力相当,表现为阳性结果。结论献血人员中隐匿性乙肝病毒感染比例较高,而核酸检测方法的差异性致使检测能力有所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病毒载量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及对孕妇妊娠结局、所娩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550例妊娠妇女病历资料,根据HBV感染及HBVDNA载量情况分为3组,DNA阳性组(HBV感染,HBVDNA阳性)100例,DNA阴性组(HBV感染,HBVDNA阴性)297例,对照组(非HBV感染)150例,比较3组GDM发生率及各组中确诊GDM孕妇对妊娠结局和分娩新生儿的影响。结果DNA阳性组、DNA阴性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阳性组与DNA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NA阴性组和对照组比较,DNA阳性组妊娠期高血压、早产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但DNA阴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GDM间在ICP、羊水情况、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先天畸形、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孕妇GDM发生率增加,HBVDNA高载量增加了早产、巨大儿、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几率,密切监测HBVDNA和血糖并维持其基本正常,有助于减少妊娠不良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片对乙肝病毒感染经治患者补救治疗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抽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核苷(酸)类似物经治疗后出现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齐全。对患者采用替诺福韦酯片进行治疗,且定期行常规实验室检测,统计病毒转阴率、肝功能复常率、HBeAg转阴率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且在治疗24周后,HBeAg转阴率为36.00%、肝功能复常率为96.00%、病毒转阴率为94.00%,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结论以替诺福韦酯片对乙肝病毒感染经治患者进行补救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能够适用于所有抗病毒治疗的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乙肝患者实施病毒学检验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组,另择取同期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病毒学检验,主要检测乙肝五项,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并评估在乙肝诊断中病毒学检验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HBsAg阳性率为80.77%、HBsAb阳性率为17.95%,HBeAg阳性率为15.38%、HBeAb阳性率为58.97%、HBcAb阳性率为89.74%,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乙肝携带率为80.77%,大三阳占比为15.38%,小三阳占比为58.97%;对照组乙肝携带率为10.00%,大三阳占比为2.50%,小三阳占比为7.50%。结论对乙肝患者实施病毒学检验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