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无缝隙对接护理在急诊消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和特点,以期为无缝隙对接护理在急诊消化诊治中的应用提供更好的依据和基础。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15年 12月— 2016年 12月收治的行急诊消化治疗的 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 3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 39例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无缝隙对接护理,观察比较 2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分情况、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前 SAS、 SDS评分分别为 (48. 3±5. 1)分、 (48. 9±6. 2)分,护理后分别为 (24. 1±4. 9)分、 (25. 8±3. 1)分,护理后 SAS和 SDS量表评分均有所下降 ;对照组患者护理前 SAS、 SDS评分分别为 (49. 6±4. 7)分、 (48. 5±6. 7)分,护理后分别为 (37. 8±5. 0)分、 (35. 3±6. 2)分,护理后 SAS和 SDS量表评分也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护理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均 P< 0. 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 97. 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2. 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5. 13%vs. 12. 8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235)。结论对急诊消化治疗的患者实施无缝隙对接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缩短治疗时间。

  • 标签: 无缝隙对接护理 消化内镜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16CT血管成像(16SCTA)对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颅动脉瘤患者行16S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对颅动脉瘤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58例共发现动脉瘤69个,其中单个动脉瘤50例,2个动脉瘤7例(14个),3个以上动脉瘤1例(5个)。16SCTA清晰显示了颅动脉瘤的部位、瘤颈、载瘤动脉的关系及与周围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结论:16SCTA具有无创、快捷、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颅动脉瘤患者首选而有效的筛查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影像学系统用于鼻科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鼻科实习的2014级医学本科毕业生9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观察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影像系统辅助教学。观察两组实习生的实习成绩以及两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的理论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 标签: 内镜影像系统 教学 鼻科 临床医学实习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消化联合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体筛查我院消化内科在2018年4月~2019年11月期间就诊的胃溃疡出血患者110例,抓阄法将患者分为一般组和治疗组,组均55例。一般组给予四联疗法干预,治疗组联合消化干预,探究两组患者的预后状况及治疗效果。结果 一般组患者创面再出血7例(12.73%)、复发胃溃疡4例(7.27%)高于治疗组创面再出血2例(3.64%)、复发胃溃疡1例(1.82%),一般组幽门螺杆菌(HP)根治43例(78.18%)低于治疗组HP根治52例(94.55%);一般组的总治疗有效率78.18%低于治疗组的96.36%(P<0.05)。结论 在治疗胃溃疡出血病症时,应用消化联合四联疗法效果较好,可降低患者术后出血发生率,治疗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的预后恢复有利,值得推广。

  • 标签: 消化内镜 四联疗法 胃溃疡出血 治疗
  • 简介:摘要:探讨体外冲击波与手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泌尿系结石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与手术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不仅提升了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还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内镜手术治疗 泌尿系结石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胆囊切除术中得应用效果,观察其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方法 本研究对象选择2020年1月至7月在我院进行腹腔手术治疗的82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患者随机分为FTS组和对照组,各组41例。结果 FTS组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和输液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三个指标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快速康复 护理 外科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腹腔下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实施体位护理干预对患者非切口疼痛与腹胀的影响效果。方法:对本院在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期间共收治的78例行腹腔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数据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所有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体位干预护理,观察患者非切口疼痛、腹胀的发生情况。结果:轻度腹胀12例,中度腹胀6例,重度腹胀2例,腹胀发生率为25.64%(20/78);背部疼痛26例,肋间痛42例,膈痛15例,颈肩痛32例,无主诉疼痛症状者29例,非切口疼痛发生率为62.82%(49/26)。结论:体位干预应用于腹腔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护理中对减轻患者腹胀与非切口疼痛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促进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

  • 标签: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体位护理 非切口疼痛 腹胀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在肺小结节(SPN)电视辅助胸腔手术(VA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6月170例患者191个SPN于VATS术前行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技术,并统计该技术的成功率、定位时间、并发症、VATS转开胸手术率、住院时间及所需费用、SPN平均大小及其距脏胸膜距离、病理学检查等。结果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成功率为100%,平均定位时间为(11±4)min;平均VATS楔形切除术时间和肺叶切除时间分别为(16±2)min和(95±30)min;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77±2.1)d,平均治疗费用为(44469.02±12916.63)元;定位后无症状气胸发生率为10.0%,无症状出血发生率为35.9%,无症状气胸合并出血发生率为5.9%,7例(4.1%)患者由VATS转开胸手术,2例(1.2%)发生脱落;SPN平均大小为(13.5±6.4)mm,距脏胸膜平均距离为(11.1±9.7)mm;恶性SPN占75.9%;磨玻璃密度影(GGO)的恶性率比实性结节大。结论CT引导下hook-wire术前定位降低了开胸手术比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治疗经济负担,对不典型SPN具有巨大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 标签: 肺小结节 HOOK-WIRE 定位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256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的256CT血管造影资料。结果:60例中35例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其中23例为肠系膜动脉狭窄,12例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的血管造影均能清晰显示出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以及该血管分布区肠管的扩张积液、肠壁的水肿增厚。结论:256CT肠系膜血管成像能准确快速地检出肠系膜血管病变,安全、简便、创伤小、费用低,能直观地显示病变血管及其供血区域,为手术提供较准确的定位,还有助于与其他导致腹痛的疾病鉴别。

  • 标签: 肠系膜动脉 肠系膜静脉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老龄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A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DSA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不仅费用高,而且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研究表明,约66%行DSA的患者其目的仅在于冠心病的诊断,而不需要支架置入等进一步的处理。多层螺旋CT的应用,特别是64螺旋CT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而且明显缩短了数据采集时间,使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范围明显扩大。本文以DSA为标准,探讨64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TA)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64螺旋CTA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5例肝癌患者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前行肝脏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增强扫描,采用三维VR、MIP、MPR技术重建血管三维图像,并与介入治疗术中DSA图像做对比研究。结果:本组55例患者,对肝动脉2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肝动脉3级血管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A能够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结构,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CTA发现肝动脉变异13例(23.6%),与DSA完全符合。结论:64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很好显示肝癌供血血管的走行、分布、变异情况,提高TACE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对肝癌介入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肝肿瘤
  • 简介: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是近年来研究较多、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影像诊断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功能,将扫描数据经多种方法处理重建出人体器官多平面、三维立体以及空腔器官表面图像。本文结合87例胸部扫描患者的CT轴位资料,评价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开发潜能。

  • 标签: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图像后处理
  • 简介:摘 要: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在膀胱切腹壁造瘘术后的应用。 方法 分析 12 例膀胱切腹壁造瘘术后实施舒适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 12 例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和灵性等方面都得到舒适护理,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 结论 实施舒适护理能满足病人的需求,有力于病人的恢复、且实施护理时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值得我们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膀胱全切 腹壁造瘘 舒适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64CT冠状动脉造影(MS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及不足。方法:对9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行MSCTA。利用先进的后处理软件对血管进行评估并作出诊断。其中40例诊断为不同程度狭窄的患者行冠状动脉DSA,并以此为金标准,评析MSCT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一致性。结果:所有MSCTA和DSA图像均有诊断价值。MSCTA显示97.4%血管的狭窄闭塞程度与DSA一致。MSCTA诊断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为99.6%,特异性为99.7%,准确度为98.6%,阳性预测值为99.6%,阴性预测值为99.7%。结论:MSCTA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影像学技术,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及介入治疗前预案制定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心率及不同重建时相对64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组,对心动周期的R-R相位30%-90%间期,每间隔5%重建后进行血管分析及评分,获得回顾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并评价不同心率时的图像质量。结果: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心率〈70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间窗为R-R间期的70%-75%;心率70-79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R间期的60%-70%;心率〉80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R间期的40%-50%。左前降支在70%和75%R-R重建时相显示最佳,左回旋支在70%R-R时相显示最佳,而右冠状动脉在50%R-R时相显示最佳。结论:选择最佳重建时相、合理控制心率能够减轻运动伪影,明显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其中准确选择回顾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是保证图像质量、准确诊断的重要因素。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造影 心率 R-R相位
  • 简介:【摘要】临床基层开展高血压管理具备着一定的价值性和意义性,取得的效果相对更好,这主要是由于开展管理的过程中, 其自身管理活动的开展更加接近于患者的生活。长期的干预管理过程中,可以发现往往很多社区高血压患者发病和管理的开展存 在这规律性。通过科医生管理的开展,可以促使高血压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取得更好的干预效果,同时一定程度 上优化患者现有的生活质量,促使其对于各种管理和治疗积极配合,取得更好的干预效果。

  • 标签: 高血压 基层社区 全科医生 管理效果 心得体会
  • 简介:距下关节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疗较为困难.我院10余年来,采用经皮钢针撬拔复位固定术治疗跟骨距下关节骨折,经156例随访观察,效果满意.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对治疗前后X线平片进行了对比观察,以了解跟骨的复位程度与临床症状改善的相互关系.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跟骨距下关节内骨折 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内固定术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脊柱骨折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需行脊柱骨折固定术的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康复情况、神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6个月运动、痛觉、触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可有效加快行脊柱骨折固定术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 标签: 脊柱骨折内固定术 优质护理 常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