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小儿室早的发生与左室假腱索的关系.方法室早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经体检、心肌酶谱、血电解质、全胸片和心电图检查,除室早外临床无其它阳性发现.正常对照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5例,女15例,为健康体检儿童.经体检和心电图、全胸片检查无心脏疾患和心律失常.用美国DIASONICS公司2DGAIEWAYFX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2.75MHz.在2个以上切面上看到室间隔至左室后壁,室间隔至左室心尖,呈条索状或带状回声,不与二尖瓣叶相连,且除外室间隔肥厚、附壁血栓及左室肉柱等,即诊断左室假腱索.结果室早组30例中发现左室假腱索19例,检出率为63.3%.正常对照组30例中左室假腱索5例,检出率为16.7%.室早组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小儿室早的发生与左室假腱索可能有关系,提示左室假健索是室早的潜在发生原因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对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确诊的80例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按照小儿腹泻护理要求给予患儿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2.5%),且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5.0%)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0.0%)。结论对腹泻患儿使用优质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且可以有效提高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融洽医患关系。
简介:目的探讨RonT(U)型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析31例在入院后发生≥1次由RonT(U)型室性期前收缩诱发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视心电图.结果31例诱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RonT(U)型室性期前收缩可分为3种类型:(1)QT间期正常的非长间歇依赖性RonT型室性期前收缩;(2)QT间期正常的长间歇依赖性RonT型室性期前收缩;(3)长QT(U)间期综合征伴RonT(U)型室性期前收缩.各型RonT(U)型室性期前收缩及其所诱发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不同的临床与心电学特征.结论RonT(U)型室性期前收缩类型与其所诱发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简介:患者女性,24岁。既往体健,无心脏病病史。突发阵发性心悸2天,每次持续5分钟左右,伴头晕、胸闷,无黑矇、晕厥,无抽搐,无腹胀、浮肿,症状可自行缓解,发作呈突发突止。查体:体温36℃,脉搏168次/分,呼吸18次/分,
简介: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室腔容积(LVCV)等参数变化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DCM组42例.按LVEF降低程度又分为:轻度异常组12例.LVEF44.5±2.39;中度异常组24例,LVEF32.8±3.80;重度异常组6例、LVEF17±3.28。用超声心动图及Simpson法测定并算出LVCV、LVEF等参数。结果:42例DCM患者与健康人比较,LVCV明显增加(P<0.01);而在DCM组内不同LVEF组间,LVCV在中、重度异常组比轻度异常组明显增高(P<0.01);重度异常组与中度异常组比较也有明显增高(P<0.01)。结论:测定结果表明LVCV越大对LVEF负面影响越大。在康复心脏病学中LVCV可作为心功能指标之一。
简介:目的:评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测量左室重构患者左室容积的准确性。方法:对17例健康体检者和15例左室重构患者,应用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仪采集心尖长轴左室全容积图,脱机后应用容积分析软件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同时应用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Simpson’s法和M型超声心动图法测量LVEDV。测值分别与多层螺旋CT(MSCT)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组:LVEDV测值:RT3DE法、Simpson’s法及M型法与MSCT之间的相关性r分别为0.938、0.854、0.760(P均〈0.05);左室重构组:LVEDV测值:RT3DE法、Simpson’s法及M型法与MSCT之间的相关性r分别为0.892、0.795、0.716(P均〈0.05)。RT3DE法与MSCT测值差显著小于Simpson’s法及M型法(P〈0.05)与MSCT的测值差.同一观察者及两位观察者间RT3D测量LVEDV的差异无显著性,且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测量左室重构患者的左室容积,其准确性要高于传统超声心动图,可重复性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和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ventricualrcontraction,PVC)可行性、必要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VT、PV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PV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的资料。结果3例IVT中2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RVOT)游离壁,同时合并另一种游离壁起源的PVC,3例消融均成功,1例复发。13例PVC中7例起源RVOT间隔部.3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1例同时存在两种形态PVC(分别起源于ROVT间隔部和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3例消融成功,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PV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