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酒精中毒并颇脑外伤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进行性颇内压升高,由于颇内不同腔室之间存在着压力差,致组织受压力度不均衡,重则发生脱垂和嵌顿,如呼吸、循环中枢受压时可表现为呼吸深缓、血压升高及心动过缓,此时多为代偿晚期,但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当手术、麻醉刺激或将患者置于特殊体位时,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等,本组发现9例患者均以硫酸镁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心律失常 酒精中毒 硫酸镁 治疗 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室上性心动过速
  • 简介:酒精中毒已列为一种疾病,饮酒后并发的各种伤害亦日益增多,本组重点观察了饮酒后并发颅脑外伤手术采用仰卧位与侧卧位对患者通气功能SpO2的影响,以提醒麻醉医师对酒精中毒患者手术中一定需加强监测,密切观察,尽量避免侧卧位体位。

  • 标签: 酒精中毒 肺通气功能 不同体位 SpO2的影响 颅脑外伤手术 中毒患者
  • 简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以反复发作的部分或完成性的上呼吸道梗阻为特征的综合征,它可导致睡眠暂停,低氧血,伴有潜在严重的后果。右美托咪定托咪定是一种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且呼吸抑制的副作用有限,因而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的积极作用。文章就这一药物及其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围术期应作一综述。

  • 标签: 右美托咪定托咪定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疼痛 血流动力学
  • 简介:低钠血症是神经科重症患者最常出现的电解质紊乱。性耗盐综合征(CSW)是由颅内疾病引起的肾性失钠导致的低钠血症和细胞外液的丢失。其发病机制仍末完全清楚。除一些利钠因子的作用外,交感神经反射在CSW中也发挥了作用。CSW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的鉴别存在困难,关键在予容量的状态。排除一些其他的原因也非常必要。治疗有赖于液体的支持和盐的平衡。盐皮质激素在一些复杂的病例中可能有用。

  • 标签: 脑性耗盐综合征 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低钠血症 CSW SIADH
  • 简介:临床工作中实施局部浸润麻醉时,常会在肌肉内注射一定量的局部麻醉药。然而不论是在动物实验中,还是在人体实验中,都有资料提示在临床常用浓度下,很多局部麻醉药都能产生明显的肌肉毒害效应。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局部麻醉药,其心血管和神经毒性都较低,但有关该药的肌肉毒性还鲜有报道。

  • 标签: 肌肉毒性 罗哌卡因 局部麻醉药 局部浸润麻醉 肌肉内注射 临床工作
  • 简介:萘氨酸最早在日本绿茶中分离得到。结构与谷氨酸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茶氨酸可通过血脑屏障,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改善微循环,减少细胞凋亡,促进DNA修复,以及和炎症因子、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对脑缺血超保护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增加多巴胺释放等作用.在保护上具有极大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茶氨酸 保护
  • 简介:1病历报告病例1:患儿8岁,男性,体重23kg,营养状况一般,既往无惊厥史。因右肱骨髁上骨折拟在病房治疗室施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术。选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前药鲁米那钠50mg、阿托品0.3mg肌注。患儿意识清楚,稍显紧张。麻醉前EKG示实性心律,HR109bpm,SpO298%。

  • 标签: 利多卡因中毒 惊厥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肱骨髁上骨折 石膏外固定术 病历报告
  • 简介:吸入性麻醉剂的预处理效应Cope等最早发现在离体兔心肌,用异氟烷处理时,其心肌保护效应持续时间超出了给药时间[Copeta1.1997]。离体心脏灌流时予2MAC的氟烷、安氟醚或异氟烷5min可以减小大约75%的梗死容积,即便在缺血前10min将麻醉剂清除,该保护效应依然存在。因此称其为吸入性麻醉剂介导的预处理效应。

  • 标签: 离体心脏灌流 预处理效应 保护作用 吸入性麻醉剂 脊髓 保护效应
  • 简介:随着临床监测控术的发展,电监测有望成为临床麻醉,急诊及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监测手段,其中研究较多的电双频指数(BIS)已在麻醉诱导,维持,恢复等方面显示出优势。近年也有研究报道在特殊情况下应用BIS监测,包括在颅脑损伤,低温体外循环,心跳骤停等,为临床更深一步应用BIS提供了帮助。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 颅脑损伤 体外循环 心跳骤停 低血糖
  • 简介:目的:探讨氯胺酮在临床使用条件下对人体细胞遗传的损伤效应。方法:选择30名早期妊娠凝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分别在使用氯胺酮前和使用后72h采集外周血,采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交换(SCE)试验,检测使用氯胺酮前与后的SCE发生频率。结果:用药前、后的SCE发生率分别为3.07±0.83/细胞与3.29±0.77/细胞,P=0.163。结论:在临床使用条件下,氯胺酮用于孕妇人工流产术未见明显的细胞遗传毒性

  • 标签: 氯胺酮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 SCE 临床使用 外周血淋巴细胞 人工流产术
  • 简介:神经科痛主要涉及脑部和脊髓病变。疼痛中枢主要由脊髓、脑干/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大脑皮质等组成,这些部位发生的疼痛可通过感觉神经传导至周身。因此,中枢痛和其它部位疼痛在定位与鉴别方面有相当的难度。本文重点叙述中枢痛,包括大脑皮层感觉异常、丘脑痛、脊髓后角病变和脊髓痛觉传导束的病变或损害;其次为周围神经痛,重点涉及头痛和颌面部的疼痛。

  • 标签: 神经科痛症 脑部病变 脊髓病变 疼痛中枢 基底神经节 大脑皮质
  • 简介:1997年,Auroy历时5个月,调查了103730例区行域阻滞麻醉的病人(腰麻40640例,硬膜外麻醉30413例),其中有29例发生心跳骤停,发生于脊麻26例,发生于硬膜外麻醉3例。发生神经并发(根性病变、马尾综合征、瘫痪)34例,其发生率为0.047%。他们发现腰麻后发生心跳停止和神经系统并发的放生率明显高于其他麻醉方法。其有34例发生了神经系统并发

  • 标签: 麻醉并发症 神经系统并发症 椎管内 硬膜外麻醉 神经并发症 马尾综合征
  • 简介:目的:采用右侧颈总动脉多次缺血预处理,并逐次递增缺血时间,诱导右侧大脑侧枝循环建立,观察右侧颈动脉永久性阻断缺血后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4只。对照组为假手术组.手术操作同实验组.但实验期间不实施球囊充气阻断颈动脉血流。实验组为右颈总动脉压迫组,压迫方法采用颈总动脉外充气球囊压迫技术.实施压迫时囊内充气压为160mmHg;每次压迫时间根据,预实验公式计算:次缺血时间:次数X5+40(min)进行,每日2次,直到压迫时间达4h(总时间为20d)。各组分别在实验开始后第1、10和20d,分别采用数字剪影脑血管造影(DSA)方法.观察家兔右侧大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并于实验第20d用注射器将内囊充气压力达160mmHg后不放气.持续完全阻断右侧右侧颈总动脉血流.观察记录家兔神经功能评分:随后取组织标本。光镜下对比观察二组相同部位神经元的病理学及新生血管数量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缺血侧组织含水量。结果:实验期间二组家兔之间均没有观察到兴奋、躁动.嗜睡.活动、行为及胺。体运动障碍等异常症状。从DSA显像结果表明,在实施右侧颈总动脉外压造缺血预处理的第10d。造影剂已经通过willis环进入右侧大脑动脉,与压迫第1d比较右侧血管显影非常清晰.但与左侧比较右。后外上段侧枝未见显影。在实旗压迫处理的第20d,DSA血管显像左右两侧无差异.右后外上段血管显影也非常清晰。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组织含水量实验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右侧(缺血i:侧),病理标本。在400倍镜一个视野下的毛细血管密度,实验组为5.3±0.5对照组为3.5±0.4,实验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次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大脑Willis环及其相应的侧枝循�

  • 标签: 多次缺血预处理 侧枝循环 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脑缺血
  • 简介:目的:观察小鼠不同程度缺氧适应对缺血缺氧即早基因c-fos和c-ju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简称S-P)免疫组化技术。采用两种不同程度的缺氧预处理:①小鼠第一次缺氧开始到喘呼吸出现后,行第二次缺氧,定为B1组(此时瓶内的氧浓度为15%);②小鼠第一次缺氧开始到瓶内的氧浓度降低为10%后,行第二次缺氧,定为B2组。结果:B2组的低氧存活时间明显长于B1组;缺血缺氧后30minc-fos和c-jun基因阳性细胞呈低密度分布,1hc-fos基因表达下降,12h则基本消失,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c-jun基因的表达高峰在缺血缺氧3h、12h时,c-jun基因阳性细胞仍呈低密度分布;缺氧适应使缺血缺氧增加的c-fos基因的阳性细胞数减少,而使缺血缺氧增加的c-jun基因的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加,B1组和B2组缺血缺氧基因表达的影响无差异,结论:缺血缺氧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c-fos、c-jun基因表达.且有时间依赖性;缺氧适应可抑制缺血缺氧c-fos基因的表达,增强缺血缺氧c-jun基因的表达。

  • 标签: 缺血缺氧 C-JUN基因 表达 C-FOS基因 阳性细胞 小鼠